师范专业认证视野下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2021-12-07吴海中田晓四
吴海中,田晓四,胡 刚
(池州学院 地理与规划学院,安徽 池州 247100)
2017年底,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暂行办法》),师范专业认证是新时代提升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大举措[1],是国家对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集中体现. 师范专业认证结果是政府教育财政倾斜、 专业美誉度、 招生数量、 学生填报志愿等方面的重要依据[2-3],关乎高校师范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高校师范类专业面临如何顺利通过专业认证,以及怎样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实行教学质量监控. 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认证暂行办法》亦对教学质量监控提出了新要求. 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更多地聚焦于理论课堂教学[4-7],并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课堂质量监控体系,如教学文件检查、 常规教学督查、 听课评课制度、 随机抽查、 学生对教师打分等. 有限的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则体现在对文字材料的收集和整理[8-9],如实践教学方案以及实习报告的评价等.
野外实习是地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10]. 现阶段,很多高校地理学野外实践监控存在监控力度薄弱、 监控机制不健全、 监控组织涣散等问题. 在地理学野外实践质量监控方式、 内容及措施上的研究成果较少,从构建监控体系的视角对地理学野外实践质量开展研究尤为欠缺. 因此,在当前面临地理师范专业评估的背景下,探讨地理学野外实践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对于促进地理学专业健康、 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实施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必要性
1.1 师范专业认证的客观要求
《认证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了师范专业认证的目标和实施细则,要求对实施认证专业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监督和评价. 其中对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部分明确提出两大具体要求:一是建立起覆盖实践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制度,并形成一套检验评价实践效果及持续改进的机制; 二是引领和建立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规范体系,不断强化对实践过程的监督[2]. 综合来看,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大力深化落实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各高校应以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贯彻执行认证各项工作要求,习领会各项论证指标,基于各师范专业客观情况,科学、 精准地制定本校标准认证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加强对实践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把控,切实提升师范类人才培养的质量.
1.2 地理学野外实践质量提升的主观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同时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质量危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危机”问题日益引起关注[11].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从数量到质量的转换,提升质量是我国高教事业的核心目标,高校已将教学质量保障建设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 教学质量是关乎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机制是提振高教质量的关键. 而现阶段地理学野外实践尚缺乏完善的监控体系,野外实践教学稳定性不足,随意性较强,缺少约束与管控机制,造成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环节呈单向传导,没有形成完整的监控闭环,野外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有力保障. 因此,基于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构建科学、 高效的监控体系,是提升野外实践质量的主观需要.
2 地理学野外实践质量监控现状
2.1 监控主体部门间存在壁垒,联动性弱
现阶段,在各高校地理学野外实践开展和实施过程中,对野外实践的执行监控主要由高校教务处、 二级学院及野外实习基地三方组织协同完成. 分过程来看,前两个机构主要承担野外实践前、 实践后(校内部分)的监控,野外实习基地则主要负责对野外实践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 鉴于地理学野外实践内容涉及多学科、 多门类的特征,以及野外实践环节复杂、 工作量大的属性,实践质量监控需要各监管部门高度联动,深度整合协同完成. 而对地理学野外实践的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存在野外实践监控组织不完备的问题. 另外,监控三方组织往往只负责自己的那部分,各监控部门联动性不强,协同监控管理意识不到位,监控工作指向性不明确,实际工作中不能统一方向形成合力. 这些因素严重干扰地理学野外实践监控目标达成,造成野外实践监控效率不高,阻碍了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2.2 地理学野外实践监控信息反馈迟延
构建野外实践监控信息反馈机制的根本是基于多维度、 多视角、 多层次的模式,加强反馈信息的有效利用,而非仅仅将地理学野外实习成效传达给指导教师. 地理学野外实践具有多学科内容交叉、 实习环节复杂、 教学模式多样等特点,在从事野外考察中必然面临突发状况及诸多问题. 囿于时空距离,反馈意见不能及时传达至教学主体和教师,监控部门不能第一时间研判和评估现场信息并及时调控. 另外还存在各监控部门彼此间信息沟通不到位的问题.
2.3 监控体系未能覆盖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全过程
《认证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建立覆盖全过程的教学监控要求,在全面推进落实全过程实践监控中,应建立涵盖地理学野外教学各个环节的监控体系. 因此,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监控应涵盖以下三个方面:野外实践前的监控、 过程中的管理监控以及实践后的监控. 但是,在野外实践监控具体实施时,主体组织部门更多的关注集中于野外实践前的教学目标制定,野外实习计划审核,野外实习后的学生实习材料的整理与归档,以及野外实践信息反馈评价等,缺少对地理学野外实践任务完成度、 实习目标达成度的监控. 这种重实习前、 实习后监控而忽视过程监控的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目前广泛存在.
3 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3.1 设立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督导机构
为解决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各方组织联动性弱的问题,迫切需要设立专门的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督导机构,为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质量提升提供组织保障. 督导人员从学校各学院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中遴选,搭建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督导监控团队,团队成员实行流动制. 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督导团应该根据学校对实践教学的客观要求,结合地理学野外实践课程任务,负责地理学野外实践课程监控指标体系建设和质量标准构建,制定、 审核地理学野外实践课程监控实施方案,全面贯彻落实野外实践质量监控的各项规章和制度. 根据野外考察路线安排和实习任务需要,建立起以质量督导机构为媒介,有效整合校内、 实习基地监控资源,高效联动教务处、 二级学院及野外实习基地的运转,加强各监控机构的协作和分工,实现各监控组织无缝对接,从而实现对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进行多维度、 多视角的质量监控.
3.2 构建多层次、 多手段的野外实践监控机制
为更客观地衡量野外实践执行情况,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野外实践教学监控机制. 构建校内、 野外同步监控机制. 校内监控指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如钉钉直播、 腾讯会议直播等视频直播媒介,对地理学野外实践动态实施远程实时监控. 野外监控是作为相对独立第三方的地理学野外实践基地对野外实习的督查与反馈. 三方联动从而实现校内、 野外同步监控. 集中、 随机监控相结合的多维实时监控机制. 集中主要针对学校层面的督查,是高校以教务处为代表的集中专项审查; 随机监控是指以野外质量监控督导团队的不定期、 随机检查. 构建多层次、 多手段的监控机制,能更科学地反映野外实践教学状态.
3.3 健全野外质量监控制度
健全野外质量监控制度,深化对地理学野外实践质量监控制度的改革,创新野外实践质量监控模式和方法. 建立涵盖地理学野外实践不同环节的监控体系,即野外实践准备阶段、 野外实践执行中和实践后总结阶段,切实提升对野外实践监控薄弱环节的管控,有效充填野外实践监控空白区.
3.4 构建科学、 合理的野外实践教学监控反馈及评价机制
各级监控组织应及时将野外实践监控的结果反馈给教学组织部门和教师,对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目标达成度及教学效果进行研判,及时调整指导策略,提出细化的改进建议. 为更全面地衡量和评价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质量,在构建地理学野外实践评价体系时,应基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属性,确定各主体的合理指标权重,建立包含学生自我、 团队、 指导教师、 二级学院、 实习基地以及社会等多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的野外实践质量评价体系(见图1), 从而推动地理学野外实践走上“反馈-调整-评价-改善-再评价”高质量循环之路.
图1 野外实践教学监控反馈及评价机制
3.5 加强高质量地理学野外实践文化建设
地理学野外实践质量管理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即教学管理、 制度建设以及文化建设. 相对而言,目前多数地方院校的野外实践质量管理均介于经验和制度管理层面,即地理学野外实践带队领导、 指导教师、 辅导员等依据自身教学管理经验和主观认知,或以教育部门、 高校对野外实践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文件为抓手来把控野外实践质量. 推动高质量文化建设是打破现阶段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质量困境的关键,应加强地理学野外实践文化建设,扭转重知识传授轻地学能力培养的局面. 将处于地理学野外实践主体地位的学生拉入实践质量文化建设中来,树立提升地理学野外实践质量人人有责的观念,并将之塑造成地理学野外实践参与者的集体共识. 不断打造和凝练质量文化,增强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能力.
4 结语
地理学野外教学实践作为师范类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关系到地理科学人才培养质量,而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是高校地理专业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地理学野外实践质量持续改进的推动力. 本文以师范专业认证质量要求为基准,以实践质量指标为依据,构建适应于新形势下科学的、 符合认证标准的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提高地理学野外实践培养目标的达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