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实现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
2021-12-07张磊
张 磊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1 传统金融在精准扶贫中的现实问题
1.1 信息不对称,供给成本高
当前,我国贫困区还存在着基础信息缺失,金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而导致传统金融扶贫在实践中成本过高,很多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比较低。在信用基础建设过程中,我国信用数据已经达到7亿之多,但是还有很多贫困山区的群众在信用体系之外。金融机构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在金融活动中要考虑到成本和风险,对于缺乏信用的对象会比较谨慎。但是在实际扶贫过程中,所接触的对象大多都是缺乏信用体系和数据以及缺少抵押或者质押品的人群,使得金融机构对该类人群信用评估较为困难,加大了金融风险。一些金融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到基层走访调查,但是所获得的信息也不能构成信用评价,导致惠普金融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精准扶贫的效果不好。不仅如此,由于贫困地区对信息的敏感度较低,导致其形成一些信息孤岛,使得金融机构授信后由于信息的原因,无法及时共享违约数据。客观地增加了违约事件的发生,从而造成金融机构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难以有足够的动力,这也是传统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扶贫过程中的难点。
1.2 金融机构风险高,缺少内生动力
金融机构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信息成本比较高,从而导致在实际金融扶贫过程中交易成本也会增高,而金融服务对象在抵押物权工作中没有开展到位,导致金融服务的风险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对于普惠金融扶贫心有余而力不足。存在的主要风险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信用风险。在低收入人群贷款中,一般资金应用与种植相关,农产品产量受到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农民自身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导致信用贷款容易出现违约风险。二是道德风险。据调查,很多普惠金融贷款人群都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其法律意识不高、金融意识欠缺,因此经常会出现失信的问题,也容易出现违约,甚至纠纷、恶意逃债等问题,导致金融机构承受比较高的道德风险,也使得惠普金融的发展和推进受到阻碍,精准扶贫很难做到位。
1.3 金融教育缺乏,利用金融服务的意识不强
在贫困地区推广金融贷款,而金融服务对象的金融意识不强,利用贷款进行脱贫致富的意识不强,从而导致很多人没有贷款意识。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没有主动获取金融信息的意识,金融机构的宣传不到位,从而很少有农民意识到可以通过贷款致富,可以通过获取金融产品脱贫,对金融产品也没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且利用金融资源实现脱贫的愿望较低,导致其利用金融脱贫的效果不明显。
2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金融精准扶贫必要性
2.1 数字普惠金融弱化信息不对称
利用信息技术,推出数字普惠金融,从而使得金融信息的不对称现象降低,金融机构在宣传和推进过程中的成本也降低,原本容易产生的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也大幅度降低,对于低收入人群的金融服务和交易更有利。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由于一些低收入人群的信用数据大部分都是空白,这也是导致传统金融服务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而随着大数据、计算机技术以及云计算的发展,数字普惠技术可以将这些人群的有效数据进行挖掘,使得扶贫对象的信用数据可以得到弥补,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防止出现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情况,提高了精准扶贫的动力和精准度。在数字普惠金融不断推广过程中,金融机构推出更多适应低收入人群的金融产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实现高校的资源配置,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范围,加强了金融扶贫的力度。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扶贫,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农村中,能够惠及更多的人群,提升了精准扶贫的效果,展现了公平、公正、透明的帮扶长尾效应。
2.2 为推进精准扶贫提供融资支持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金融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金融机构可以突破时空的束缚,对贫困人群进行精准的扶贫服务,针对低收入人群的特点设计金融产品、精准评估和管理风险、精准定价等,实现靶向性的资源配置,制定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数字技术应用与普惠金融中,可以帮助普惠金融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困境,不断挖掘群众的金融需求,并激发贫困人群脱贫致富的动力,实现精准帮扶,利用扶贫资金摆脱贫困,实现脱贫致富,这是数字普惠金融的现实意义。
2.3 提升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
在利用数字普惠金融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对金融服务对象宣传和培训金融知识,使得他们可以有能力判断金融产品,提升贫困人群的信用,提高他们的金融防范意识。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应用过程中,金融服务可以在偏远山区中进行更好的宣传,借助网络将时空界限打破,群众获取信息更为便捷。还可以将一些金融体系之外、信用缺乏的人群的数据补充完整,使得这些人群可以得到精准帮扶,为他们脱贫致富提供支持。当前,从数字普惠金融的效果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将对精准扶贫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帮助低收入人群解决资金问题,是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手。
3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精准扶贫的路径
3.1 发挥协同作用,加强金融教育普惠
由于普惠金融的群体是一些受教育程度低、知识匮乏、信用缺失的人群,从而导致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会受到很多阻碍,而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帮助这些人群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脱贫致富。因此,要不断加强宣传和知识培训,提升这些人群的金融素养,使得这些人群有意愿、有动力脱贫致富,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精准扶贫的效率,实现精准扶贫的初衷。首先,当地政府部门应该重视扶贫工作,基层部门要加强宣传,为贫困人群讲解数字普惠金融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金融产品,并提高他们对这些金融产品的判断能力,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使得这些人群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其次,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应该紧密联合起来,制定长效的培训机制,并组织人群参加培训,派遣专门的人员为这些贫困人群讲解金融知识、扶贫政策、金融防范以及基本的文化素养,形成常态化的学习思维,提升贫困人群的素质和技能,使其可以掌握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查询信息、学习知识,从而高效、公平、便捷地掌握知识,更快速地脱贫致富。
3.2 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并完善信用体系
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下,金融机构效率不断提升,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因此普惠金融产品精准度也在随之提升。真正实现金融扶贫目标还需要做好最后一公里,使得最关键的一步可以迈出去。不断完善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促进农村金融信用体系的完善,使得扶贫对象的信用空白可以得到填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精准扶贫提供可靠的条件。从实际效果来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教育机构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为贫困人口建立基础信息库提供了可能,通过大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突破了信息孤岛的约束,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部门还要与其他机构和社会力量合作,使得贫困地区的网络覆盖得到完善,数据化进程不断升级,为精准扶贫提供可靠的支持。
3.3 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激发金融机构进行精准扶贫的动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过程中,我国出台多项措施,不断推动精准扶贫,金融扶贫政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通过向贫困地区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激发贫困地区发展的动力,使其潜能得到开发,经济活跃起来。习总书记在金融工作会议中曾指出,应该发挥好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全面深化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在政策的指导下,将成本低廉的资金流入到普惠金融中,从而为偏远山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为贫困人口的发展提供可靠的金融支持。首先,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将精准扶贫工作做好,这样可以使得金融企业更好地反哺社会,提升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并提供专业化的金融产品设计、营销、宣传以及实施,让贫困人群可以享受到低成本、多渠道的金融服务。其次,金融机构要认识未来发展的方向,意识到数字技术在金融机构中的重要作用,提前进行转型策略的制定,培养优质的客户资源,建立贫困地区长尾客户的影响战略,整合金融资源、推进扶贫项目、降低金融产品的成本,为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提供保证。
3.4 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实现靶向扶贫效果
首先,在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普惠金融产品,以此满足一些相对较弱的群体对金融产品的依赖,提供个性化服务,使得金融产品和客户的真实需求相匹配。比如,对贫困区域基础设施改善过程中,可以为贫困地区实施专项贷款,为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个人创业提供贷款等。其次,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开发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降低产品的价格,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精准帮扶,提高精准扶贫的成效。
4 结束语
总之,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下,金融机构推出普惠金融,可以为贫困地区弱势群体提供资金帮助,然而在这些贫困地区中,还存在着贫困人群金融知识匮乏、信用缺失、文化素养较低等情况,导致普惠金融扶贫风险比较高,很难跨出最后一公里。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更好地宣传和培训金融知识,弥补贫困人群信用缺失,有针对性地制定金融产品,降低金融产品的成本,使其更符合贫困人群的要求。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为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提供了助力,为普惠金融的设施提供了可能,有效地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