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野下驻村工作队的扶贫成效及完善路径

2021-12-07胡建华叶昌林

关键词:工作队驻村贫困村

胡建华,叶昌林

(江西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三农”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对“三农”工作予以极大重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定下了到实现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脱贫攻坚解决的不仅仅是农村贫困问题,而且关系到全面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乡村治理不仅仅是贫困治理,更是农村治理可持续的发展。身处扶贫一线的驻村工作队,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发展上,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扶贫驻村工作队的扶贫成效和存在问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驻村工作队的内涵和作用

(一)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内涵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党和国家开始向贫困地区派驻机关干部等高素质人才,通过这样的方式为贫困地区招商引资、提供技术支持、参与谋划发展等,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文件指出,各级政府部门要筛选派出思想坚定、作风正派、素质过硬的干部下到农村去开展长期帮扶,在各大高校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动员高校毕业生下到贫困农村去工作,帮助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派各项能力过硬的第一书记以及驻村工作队进村开展帮扶工作。同时要提高县级及以上机关单位派遣驻村工作队的比例,让机关有活力、有能力、有素质的年轻干部下村帮扶。精准扶贫以来,各地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新形式,大力开展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截至2015 年底,已基本实现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全覆盖,全国累计有278 万名驻村干部、43.5 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1]。同时,各地区为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扶贫驻村工作队的管理,制定了更为严格的选派规定,细化和明确责任清单,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考核奖励和惩处。驻村工作队必须严格落实相关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驻村期间与原单位脱岗,吃住在农村,参与村“两委”工作,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带动贫困户脱贫,推动贫困农村经济发展。

(二)驻村工作队的作用成效

从二十世纪80 年代开始,全国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形式向贫困村派驻机关干部和专家,助力贫困村实现脱贫,这些机关干部和专家在贫困村发展中承担了资金引进、技术支持、参与或主导贫困村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等多重角色。[2]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程发展到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历程,同时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五六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直到现在的围绕精准扶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我们的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关于扶贫开发的工作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现在正在进行的精准扶贫工程是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党和国家为补齐发展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化解我们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样实际国情的重要途径。

1.深入开展政策宣传,提升村民对政府的认同感

消灭贫困关系到全体中国人民是否能真正享受到基本权利和福祉,也是党和国家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代表党和政府的扶贫驻村工作队,通过几年来的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在村内宣传、解读及协助落实上级部门的各项扶贫政策和措施,推动扶贫政策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引导和帮助农户迈向小康路。绝大多数农户对驻村工作队这个群体十分信赖,同时还提升了广大村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进一步激发群众的感恩之心。

2.开展精准扶贫,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经济是摘掉贫困帽子的最好对策。因此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扶贫开发是基础,要找准贫困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根据实际的情况探讨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从而顺利精准脱贫。扶贫驻村工作队大多数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具有文化素质高、适应性强、接受能力快等优势;其次,由于驻村工作队属于外来干部,他们更能被农户所信任,通过长期吃住在村,可以更好地熟悉和摸清村情,针对贫困根源制定符合村情的发展措施,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最后,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驻村工作队大部分都是上级单位派驻的,从一定程度来讲,他们是派驻单位的代表,该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以及关系网络都可以帮助所驻贫困村发展经济。自精准扶贫以来,驻村工作队坚持农业农村发展方向路线,最大力量投入精准扶贫工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打下良好基础,完成“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把握重点难点、聚焦补齐短板、夯实牢固基础,围绕八字方针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脱贫攻坚的胜利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添砖加瓦。

3.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强化基层党建工作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驻村工作队下派到农村后,要积极帮助村级党支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整顿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监督村“两委”干部履职尽责情况,积极开展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工作,建设村级人才队伍。驻村工作队到岗到位后,要将组织关系转到所驻村,把第一书记抓党建工作作为常态化工作来发展,做好做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帮助村“两委”班子树立主体意识;二是引导和规范村级党组织生活,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三是加强思想引领,深入开展党员思想教育活动;四是沉下心去办实事解难题,提升农民社会福祉。

4.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开展特色农村建设

驻村工作队下到农村后同村干部同吃同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努力推动村级组织和村务工作规范运转,参与村内事物,帮助村干部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协助村干部调解矛盾纠纷,维护村民的正当利益,努力为提升乡村治理结构水平服务。驻村工作队通过创新村民自治方式,结合乡村振兴这一战略任务,引导和制定符合农村实情的村规民约,着力建设法治乡村、文明乡村、和谐乡村,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驻村工作队开展扶贫工作存在的困境

(一)政策制度建设不健全

从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各级党政机关都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迅速选派第一书记以及驻村工作队展开扶贫工作,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江西省制定了《江西省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更有力地推动了精准帮扶工作的深入发展。但从驻村扶贫帮扶的实施情况来看,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

1.省、市两级制度建设有待提升

在驻村扶贫工作中,省、市两级都制定了驻村帮扶的工作管理办法,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队的权责。但是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缺乏统筹推进的细则,使得驻村工作队在实际的驻村扶贫帮扶过程中遭遇很多困难。同时,驻村工作队年度考核与其实际的驻村工作结合不够深,年终考评的细则较为单一,没有全面综合考核,部分贫困村精准扶贫成效难以在一两年内直观体现。再者,考核之后的奖励和激励机制相对匮乏。扶贫驻村工作队进入贫困地区农村开展长期的驻村扶贫工作,要与原单位完全脱产,这就是说他们一两年的时间不参与原单位的工作,更无法参加原单位的年终考评以及评先评优。事实上,评先评优涉及包括驻村工作队在内广大党政机关以及国有企事业工作人员的长远发展,如果没有解决好这一群体的考核考评等政策问题,就会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效实施。

2.基层制度建设不健全

就现在而言,绝大部分的基层组织在制度建设以及方案设计等方面大多都是参考并沿用省、市的制度与举措,没有真正结合本地区实际工作情况,驻村扶贫工作的规范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健全。

(二)组织管理机制有待提升

1.组织机构建设不完善

驻村工作队走进贫困农村开展长期的驻村帮扶,能为贫困村村委会带来新鲜的血液,同时能够进一步带动村里的工作氛围,推动精准脱贫工作深入开展,取得脱贫成果。但就驻村工作队来说,至今还没有一个部门对他们实行全程管理,而现今实行的管理模式又是交叉式的管理:精准扶贫方面的工作由县、乡两级的精准扶贫领导小组进行管理,同时县直各部门分别对他们的相关业务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出现混乱,指挥如果出现问题,就可能出现帕金森效应,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推卸责任。[3]

2.组织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驻村工作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上级部门的选派,根据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的文件规定,工作队由所驻村的乡镇一级进行管理,日常考勤以及工作安排等都由乡镇负责。但实际上,乡镇对这一群体的管理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队的人事关系不在乡镇,不属于乡镇管辖,所以乡镇往往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大多数只能是向其原单位或者县委、县政府提出意见。同时由于驻村工作队与原单位脱产,因为时间和空间的缘故,原单位亦不可能对派驻的人员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管理机制不完善,会影响精准扶贫的开展和脱贫攻坚的推进。

(三)驻村工作队自身存在问题

1.选派不合理

在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精选对口的驻村工作队更有利于展开驻村帮扶工作,如果专业不对口,不仅会不能推动驻村帮扶的深入开展,还有可能会成为扶贫工作的拦路石。有的软弱涣散村派驻的是经济行业部门的工作队,有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的是法律行业部门的工作队,部分驻村工作队选派不合理,在选派的过程中随意性大,没有根据贫困农村的现实状况进行合理安排。[4]

2.素质有待加强

根据中央、省、市的要求,所有定点帮扶单位都要向所挂点村选派驻村工作队,选派政治素质坚定、工作作风扎实、综合能力过得硬、身体健康的同志进行长期的驻村帮扶工作。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些单位在选人派人上存在本位主义思想,过于注重单位自身建设,为了单位自身的荣誉和先进,选派人员没有优先考虑杰出干部,选派的工作队素质与实际驻村工作要求存在差距,把一些能力强的留在单位,而派一些在单位上不重要或者无所事事的人员进行驻村帮扶,不仅没有帮助到挂点村扶贫工作的推进,还会给村里工作的开展带来消极影响。

3.责任感有待提升

由于农村在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相比于城市都落后很多,所以驻村扶贫工作极其艰苦。而大部分的驻村工作队都来自上级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他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城市,可能会不适应农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个别人不知不觉心里会产生落差感,存在想回原单位工作的想法。少数人员的责任感和信念会逐渐被消磨,在这样的状态下,精准扶贫工作难以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的进程也会受到影响。

三、提升驻村工作队扶贫成效的路径探索

(一)完善贫困治理体系,提升贫困治理能力

1.坚持推进发展和精准扶贫双管齐下

发展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硬道理,坚持全国人民共同发展的思路,真正做好扶贫的发展工程。在消灭贫困的过程中,更能为发展增添新的动力。驻村工作队在扶贫的过程中要坚持发展思想,推进发展和精准扶贫共同实施,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5]贫困农村、偏远山区、边疆地区和沿海地区一样,都要着力扭转发展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能为了发展不顾一切。着重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坚持国家治理和贫困治理协同推进

贫困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一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效制约着贫困治理的发展。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难题,就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经济环境,国家治理和贫困治理两者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坚持好国家治理和贫困治理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讲,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协同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握联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贫困治理的角度来说,要进一步深化社会资源优化再分配的进程,发挥共产党员的率先垂范作用、提升农村工作能力、凝聚社会团体及企业的合力、提升驻村工作队的素质,通过建立健全贫困治理的体制机制,促进贫困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真正让贫困农户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3.完善贫困治理体系

科学合理的贫困监测和预警体系,能够即时动态了解贫困情况,方便进行精准的帮扶,因此需要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贫困监测和预警体系。要建立健全贫困预警的传导机制,当第一时间接收到预警信息,要迅捷、准确的通过传导机制进行传送和处置,确保到户、到人准确了解贫困现状,以便政府部门凝聚社会各方力量进行精准帮扶。同时,注重贫困农户内生动力的培养机制的完善和提升,要实现脱离贫困,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贫困农户自己积极追求上进,努力奋斗。因此,驻村工作队要把重点放在提升贫困农户和贫困家庭素质能力、积极性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还要把扶贫和扶志(智)结合起来共同推进,用“造血”式扶贫代替“输血”式扶贫,焕发贫困农户发展的活力,实现精准脱贫和稳定致富。

(二)强化政治站位,提升工作能力

1.深化思想政治培训

精准扶贫工作需要驻村工作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推动脱贫任务顺利完成,要求工作队切实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让贫困农户真正享受国家红利,最终实现精准脱贫。部分人员下到农村后,农村的艰苦条件会带来巨大压力,在思想上动摇他们的信念,影响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而抓好实习政治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要培育敢于担当、勇于吃苦的新时代驻村帮扶干部,静得下心来为贫困农村服务。同时通过思想政治培训,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和工作纪律,要让广大工作队员承担起责任,确保法律法规的威严,对规章纪律保持敬畏之心,坚定政治站位,在工作中尽心尽责,认真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驻村扶贫任务。

2.轮班组织驻村扶贫业务培训

因为工作队来自不同的单位和岗位,驻村扶贫与其原来从事的单位工作完全不一样,以至部分人员面对扶贫工作不知从何开展,亦不知如何做好扶贫工作。加强驻村扶贫业务培训显得极其重要,业务培训不仅限于驻村扶贫岗前培训,而且在驻村扶贫期间,可以有针对性组织他们进行轮班培训,不断提升工作队的驻村扶贫工作能力,推动脱贫攻坚进一步深入发展。

3.建立健全监督和评估体系

驻村工作队开展长期的驻村扶贫工作,其与原单位工作全脱产,但由于相隔两地,原单位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同时,工作队扶贫所在的乡镇与其不是直属关系,因而对这一群体的监督评估有限,工作队处于几个单位的共同管理之中,容易产生单位之间责任主体不清的问题,他们也可能会游离于各方管理之间,难以得到有效的管理。作为精准扶贫的直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队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强化有效监督和评估,提升驻村扶贫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检测和淘汰不作为的人员,让有能力的人发挥其实效,并建立健全晋升奖励机制,让长期静得下心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及取得扶贫成果的工作队成员有途径得到奖励和晋升。

(三)深入管理制度机制建设

1.完善工作机制

第一,抓纪律和学习。驻村工作队要坚持与村干部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广大村民和贫困户服务,认真倾听民情民意,广泛集中村内智慧,真正办实事解难事。同时要紧抓精准扶贫工作,带动贫困农户奋战脱贫攻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自身学习,掌握好上级党委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措施,向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广大农户做好宣传贯彻落实工作;[6]

第二,强化组织和教育。工作队因为驻村扶贫工作的缘故,组织关系同步转移到所驻贫困村,可以发挥工作队高素质的作用,帮助所在贫困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村党建工作进一步细化规范,协助村两委开展好“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的学习,督促落实好党组织生活制度,建强所驻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教育方面,积极开展党恩教育活动,通过“感党恩、摘贫帽、奔小康、促和谐”等有特色的教育活动,宣传党的精准扶贫、乡村发展政策,铭记党恩,坚定党的领导;[7]

第三,因时制宜进行任务落实机制。选派驻村工作队到贫困农村开展长期驻村帮扶是为了做好精准脱贫,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工作队主要的工作是精准扶贫,同时协助所驻村处理其他日常工作。要做到遍访村内所有贫困户(同时关注其他农户的情况),了解贫困农户家庭情况以及致贫原因等,方便采集信息,根据贫困户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同时根据实时的村情帮助所驻村推动产业变革升级,坚持产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举,制定农村长远经济发展规划并付诸行动。

2.完善保障机制

驻村工作队长期在贫困村开展驻村扶贫帮扶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保障机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够待得下、待得稳。第一,解决工作队的吃住问题,合理安排住宿地点与吃饭地点,方便他们的工作及生活;第二,这一群体大部分是从省、市、县等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到农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长期同家人分隔两地,难以照顾到家人,上级部门要进一步关心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合理安排调休,适当给予假期,让长期分隔两地的工作队成员与其家人团聚,并给予他们家庭更多的关心,节假日送去关怀,体现组织的温暖;[8]第三,保障驻村经费和补贴。工作队开展驻村工作,需要有效解决出行、吃住、下乡补贴等费用问题,要提高和完善驻村工作队的经费和补贴保障,提高他们的福利和待遇,充分激发驻村帮扶的工作动力,使驻村工作队员能够认真履职。[9]

3.完善激励机制

在驻村扶贫队伍中,有部分同志来自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乡镇,他们当中很多人是事业身份,而现有的第一书记及扶贫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并没有明确提出针对他们的考核激励准则,只粗略地点明对于驻村成效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工作队,可以优先列为预备选拔干部,优先进行提拔任用。但这种粗略的条文等同于画饼充饥,难以激发他们驻村扶贫工作的动力和活力,有必要完善和细化考核评优细则,明确怎么评优评先,获得荣誉又可以得到怎样的激励等,要实实在在地让广大驻村扶贫干部看到希望,激发他们驻村工作的热情。[10]

(四)引进和培育农村人才,发展建设富美农村

工作队对贫困农村的驻村帮扶不是永久的,要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才能实现贫困农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而不至于在工作队撤离后又返贫。

第一,坚持引进外来人才。我们要以可持续的眼光来建设贫困农村、发展贫困农村,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通过人才来推动贫困农村的发展,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第二,培育本土人才。在驻村扶贫的过程中,把精准扶贫与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解放所驻村农户的思想,邀请大中专院校、农科院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来农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摸清农户的需求方向,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的技能,深入培养专业型人才,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产业,培养具有较高能力的本土人才;[11]第三,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育得出,更需要待得住、留得下,要培育留住人才的土壤,才能确保农村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如今很多农村出现了空心化问题,不仅人才留不住,更甚者连青壮年劳力都流失,这已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的重要症结。作为驻村开展精准扶贫的工作队,不仅仅要做好精准扶贫这一项眼前的重点工作,更要深入挖掘所驻贫困村长久发展的路子,要从精准脱贫后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对所驻贫困村进行长远的规划设计。所以在精准扶贫的实施推进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交通等各类设施,为精准脱贫后继续向乡村振兴迈进打下牢固的基础,让更多的人才被吸引进来,同时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本土高素质人才。[12]

猜你喜欢

工作队驻村贫困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轻盐集团: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桥陈村来了一支扶贫工作队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