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21-12-07李书奎任金政李晓涛赵鑫
李书奎, 任金政, 李晓涛, 赵鑫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贫困是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科技尤其是农业科技扶贫在贫困户脱贫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2017年,中国科协联合多部门出台《2017年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要点》,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对于科技扶贫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来实现科技转化,提高农村产业发展[1]。虽然农业科技发展在脱贫攻坚期内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精准性有目共睹,但实践调研中也发现部分地区存在农业科技扶贫制度不完善、农户对农业科技的知晓率低和参与率低等突出问题。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战略任务的完成,扶贫战略将逐步进入后脱贫时期,脱贫攻坚任务和目标也将从解决极端贫困和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和稳定脱贫、由大规模的精准扶贫转向针对脱贫人口稳固脱贫质量的新阶段。如何在后脱贫时期继续发挥农业科技扶贫优势,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不仅成为后脱贫时期巩固和提升脱贫质量的重要手段,也势必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在梳理相关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完善农业科技扶贫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后脱贫时期脱贫质量的巩固和“产业旺、农民富”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1 农业科技扶贫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农业科技扶贫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发展经济学,贫困地区在经济落后的同时也具有潜在的丰富资源优势,这些资源只有通过科技发展和开发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才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摆脱贫困。Solow[2]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将技术发展视为外生变量,强调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通过加大对于资本等资源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但会受到资源限制和资金约束,在缺乏相应生产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最终将会停滞。另一种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实现经济发展,Romer[3]和Lucas[4]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将技术发展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强调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突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是科技进步,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技术持续进步。《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出,资本收益率低下是导致传统农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持续增长的资本投入所带来产出的增长存在一定自然界限,最终走入“传统农业高水平平均陷阱”[5]。因此,发展农业科技、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是改造贫困地区传统农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新经济增长理论虽然未对农业科技扶贫提供直接的理论基础,但其蕴含的思想对于农业科技扶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科技水平的提升实现贫困户产业发展,进而实现收入增长;再者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通过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增收。从我国实践经验来看,“岗底”模式、“石柱”模式等都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助力精准扶贫提供了成功借鉴,农业科技扶贫将适用的生产发展技术以及现代管理模式应用到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而实现贫困户持续性脱贫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
目前,针对在后脱贫时代如何持续发展农业科技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扶贫的定义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毛世平等[7]认为,农业科技扶贫是通过将成熟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运用到贫困地区生产发展中,从而改善贫困地区生产落后局面的过程;曾维忠等[8]认为,农业科技扶贫是指将生产技术以及相关技术人员下派到贫困地区,并通过科技宣传等途径转化为生产动力的过程。关于扶贫模式,汪三贵[9]把科技扶贫的模式划分为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依托型和技术发达的科技带动型等。通过学者对于科技扶贫的定义以及模式划分可以看出,农业科技扶贫是以生产技术为依托,通过将先进的生产理念、生产技术应用到贫困地区的生产发展中,从而改变生产效率低下、落后的问题[10]。在后脱贫时代如何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扶贫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使农业科技扶贫在贫困地区继续“发光发热”,对于脱贫质量的巩固和长效扶贫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
2 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扶贫面临的困境
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农业科技对于贫困户收入的增长及发展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施和推广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业科技扶贫效率的发挥。
2.1 农业科技扶贫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当前我国各地区农业科技扶贫的实施情况来看,部分地区仍存在农业科技人才匮乏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科技扶贫效率的提升。
2.1.1农业科技扶贫制度有待优化 部分地区的农业科技扶贫尚处于初步阶段,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及运行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部分地区农业科技扶贫仍以农业农村局为主导,其他相关部门虽然参与到科技扶贫中来,但参与程度及参与方式等还有待强化,所起的作用仅是一种辅助作用[11]。再者,由于相关部门在参与农业科技扶贫中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培训及规划,导致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成为“任务培训”,脱离农民实际需求,从而降低了农业科技扶贫的效率,制约着部分地区农业科技扶贫效率的发挥。
2.1.2缺乏相应的科技人才 在农业科技扶贫中科技人才是关键,只有充足的人才保障才能做好农业科技扶贫工作,才能有效实现科技扶贫效率的提升。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战略实施,部分科技人才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形式深入基层,有效缓解了部分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但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驻村工作队”是否继续存在等问题未有明确答案。同时农业科技扶贫技术人员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朝着“一村一品”的模式发展[12]。从现有农业科技扶贫发展情况来看,技术人员的缺乏是制约农业科技扶贫普及和推广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更是匮乏。
2.1.3农业信息化程度有待加强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在提升农业生产、销售和管理之间协同化效应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扶贫效率。通过信息化可以将先进的种养殖技术推送给农民,对生产中的问题可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技术指导,从而大大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13]。从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仍有3.8万个行政村没有宽带,农村网民规模为2.25亿人,占网民总数的26.3%[14],较低的农业信息化程度也是制约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扶贫实施的重要因素。
2.2 农户自身因素限制
农业相关部门是农业科技扶贫实施的推动者和提供者,同时作为接受方的农户也是影响农业科技扶贫实施质量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农户对于农业科技扶贫的知晓度低、参与率低等现象仍然存在。
2.2.1农户对于农业科技扶贫的知晓度低 农户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是国家制定并实施农业科技扶贫措施的依据,而农户知晓度低也是限制农业科技扶贫实施的重要因素,农户对于农业科技扶贫相关政策不了解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也是目前农业科技扶贫中政策宣传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在贫困地区村庄中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对于农业科技宣传还较为薄弱,发挥的作用有待强化,农业科技扶贫的亲民性还有待发掘,这直接导致了贫困地区农户对于农业科技扶贫的知晓度低。
2.2.2农户对于农业科技需求仍以传统农业为主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方向,通过科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而在部分地区农业科技扶贫中仍以传统农业为依托,科技发挥作用有限,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依旧存在。因此,要从思想上改变贫困地区农户的认识,充分接受电子商务、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2.2.3部分地区农业科技扶贫的益贫性不显著
部分技术人员基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方面的考虑,更倾向于选择一些种养殖大户、有发展潜力的基层组织或者小型企业为服务对象,从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优势。而贫困地区农户由于缺乏劳动力等因素的限制,缺乏相应的资源优势而无法达到参与农业科技扶贫的条件,因此在无形之中就会造成“帮富不帮穷”的现象,导致农业科技益贫性大打折扣。
导致农户知晓度和参与率低以及农业科技扶贫益贫性不显著等问题,主要是由于相应制度建设不完善,一方面加大了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另一方面无法激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进行农业科技推广,进而阻碍农业科技益贫性的持续发挥。因此,在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扶贫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扶贫效率。
3 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经验借鉴
依靠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精准扶贫实施的动力源和助推器[15]。为丰富我国农业科技扶贫的理论和实践,将对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扶贫所面临的困境提供经验借鉴。
3.1 国外农业科技发展经验
3.1.1美国农业科技发展经验 自18世纪以来,美国不断积极探索新的农业科技发展模式,其中最显著的是由政府主导、相关农业高校科研单位协助、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运作化模式。美国农业科技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初始探索期,这个阶段是农业科技成果在实践中的首次尝试,也是这种探索见证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优势;第二阶段积极推广期,在初次尝试到科技对农业发展带来的优势后,林肯总统签署了相应的法案来支持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16];第三阶段技术创新期,该阶段是美国农业科技迅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在软件体系的运用上,美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大学科研单位为依托的运作模式,实现产学研的协同化发展,一体化农业科技发展模式对于美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1.2日本农业科技发展经验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实施农业规模化种植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日本却突破了农业低规模化的限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原因是日本实施了独特有效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农协组织”[17]。政府通过推动多种方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企业与大学合作制度,以完善的政策保障大学与企业合作畅通,如日本政府允许大学教师到企业兼职,同意将产学研机构设立在企业等举措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及普及[18]。伴随着组织运行的规范化,日本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作模式也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地方基层政府协助、基层组织落实的三维运作模式。
3.2 国内农业科技发展和扶贫经验
3.2.1“石柱”模式 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因生产效率低下以及人才匮乏严重制约着石柱县经济的发展,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来带动经济发展,使农户摆脱贫困已成为迫切问题[19]。石柱县首先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为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奠定基础。相关机制的完善是高校科研技术转化的基础,也是实现高校科研与实践有效衔接的保障,通过开展“一院一镇一部门”的模式来加强高校与乡镇以及农户之间的联系。其次加强农民生产技术培训来提高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低下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农业科技扶贫要加强农民生产技术提升,强化技术培训,这不仅能够巩固扶贫成果还能激发农民学习技术、摆脱贫困的积极性。
3.2.2“岗底”模式 岗底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曾因贫困而远近闻名。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农业科技扶贫以来,经历了治山治水、发展林果业和多元化经营三个阶段,使岗底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富岗”这一知名品牌[20]。
岗底村的发展首先通过治山治水改变生产条件。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改变贫困面貌,由科技部相关科技人员以及高校教师组成专家队伍进行科学规划和技术指导,以“两聚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挖沟修渠改善了环境恶劣的局面。其次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改善了基本生产条件后,岗底村在科技人员指导下对果树进行嫁接,培育出适合当地土壤环境的果蔬,通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以农业科学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林果种植业[7]。最后实施多元化发展模式,在以往发展的基础上,岗底村委托科研机构研发出多个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现如今,岗底村已经形成了涉及餐饮、房地产等多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脱贫致富。
3.3 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成功经验启示
3.3.1完善的农业科技共享机制助力脱贫攻坚
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是农业科技扶贫实施与推广的基础,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美国通过立法明确农业大学在农业科技推广及研发中的重要地位,规定高校教师教学内容应当包含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的相关知识。然而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制度保障相对落后,虽然有一定的政策保障,但缺乏整体协调性,如我国农业高校隶属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内容作为学校工作重点,很少把农业科技服务作为办学核心,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形成鲜明对比[21]。
3.3.2建立农户、科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机制 加强科研单位与农户需求之间的联系,从而改变当前农业科技服务中供与需的松散局面。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立足农户需求、加大科技研发与推广是农业科技实施的核心,如美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模式中首先是由相关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了解农户的真实需求,进而针对性地将先进的农业科技以及成果推荐给农户,从而提升科研转化率。将农业科技实施中推广角色和研发角色实现有机结合,通过与农业高校及科研单位实施“订单式”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提升科技人才与农户需求的契合性,从而有效解决农业科技研发与农户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22]。
3.3.3加强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 农户参与率低以及科技人才匮乏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科技人才缺失主要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政策缺乏激励效应,无法吸引技术人员深入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与普及;而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是农民面临的首要问题,这也是导致农户参与率低的重要因素。在提高农户参与率方面可借鉴国内的发展经验,在实验区通过制定保护价格的方式来提升农户积极性[23]。激励举措缺乏吸引力也是造成基层科研技术人员缺失的重要原因,借助“石柱”发展模式中,合作学校为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把在石柱县开展的项目以市级科研项目对待,成果明显的相关项目并给予立项和后续经费支持,从而有效调动了教师深入基层的积极性。
3.3.4运用现代科技助力农业科技扶贫 互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运用是农业发展的趋势,从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经验来看,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对于农业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先进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不同物体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得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能够被随时掌握,避免传统种植模式中由于施肥过度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最终实现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可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可借鉴美国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其通过人工智能和农业种植相结合,实现了智能化播种、喷洒农药等,大大提升了农业工作效率。
4 我国农业科技扶贫发展的建议
农业科技扶贫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相关制度制定、技术推广对于农业科技效率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扶贫中存在的制度不完善、农户知晓度低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成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4.1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制度保障是农业科技扶贫实施的基础,其一要完善相应的组织体制,改变政府主导的传统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扶贫,发扬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组织等模式的优势,从而改善传统运行模式中农户与科技人员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促进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其二改变传统的利益关系局面,传统的农业科技扶贫模式中,农业科技人员通过学校等科研单位的委派深入农村一线,部分人员由于种种压力被迫参与到农业科技扶贫中来;要改变传统的利益联结机制,允许科技人员、社会力量投资入股,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从而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热情。
4.2 树立农业科技发展的理念
把科技与特色作为农业科技扶贫的重要推动力,要集中资源优势,以扶贫开发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带动农业发展。摒弃以往传统发展理念,以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发展目标,提升农业科技发展质量和效率,切实实现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农户而言,一方面要加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措施,从而提高农户的参与度,把政府科技人员的农业科技扶贫行为转化为农户自身的科技脱贫行为,真正发挥农业科技扶贫的助贫脱贫效用。
4.3 加强科研与需求的有机衔接
美国科技培训与推广的一体化运作模式、日本的农业协作组织运作模式以及国内的“岗底”模式、“石柱”模式等存在一定的地域局限性,而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如何防止出现农业科技与农户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可借鉴国内外经验启示来加强政府、农业高校及科研单位和农民之间的联系,积极发展农业合作教育模式,农业高校开展合作教育时应与农业生产规律相适应,切实了解农民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需求,努力培养合适的农业科技人才。政府对于农业合作教育模式的开展可提供政策保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了解农民科技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供科技支持,改善农业科技中供需不均衡的局面。
4.4 加大农业科技的宣传力度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来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但依旧存在农户对农业科技知晓度低、参与率低等问题。首先可充分利用农村集市来加强农业科技宣传,同时也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其次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来加强农业科技普及,让更多农户认识到农业科技发展在扶贫中的重要地位;再者可借助农村工作队、驻村干部等向农户定期宣传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农业科技相关知识,以农户更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提升其对农业科技扶贫的知晓度和参与率。
5 结语
综上所述,美国和日本农业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石柱”模式、“岗底”模式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未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助贫减贫方面,要完善农业科技扶贫的制度设计、树立农业科技扶贫的发展理念并鼓励各地区在坚持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的农业科技扶贫模式,同时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宣传力度,使农户能够真正理解并参与到农业科技扶贫中来,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扶贫的益贫性,为后脱贫时代脱贫质量的巩固、乡村振兴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