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2021-12-07肖东娟
肖 东 娟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外语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一、课程思政的意义和要求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来,全国高校陆续拉开了思政建设的大幕。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充分发挥好日语学科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优势,探索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日语课程作为高校公共必修类外语课程,通过探索该课程的思政建设,最终实现通过日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自信和中国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让学生能讲“中国故事”,会讲“中国故事”,敢讲“中国故事”,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跨文化交际中的话语权。
二、大学日语课程思政的现状
笔者所在高校号召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多次组织培训研讨活动。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越来越清晰,逐步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但是,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对内涵理解上,存在问题有: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南;对思政元素的准确性难以把握;课程思政的参与意识不高,尚有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应该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有: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过多,无法保证思政内容的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没有系统化建设;思政内容不丰富,思政形式单一;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够;讲授内容与思政话题无法自然衔接。
在思政效果上,存在问题有:思政显得刻意、僵硬;时间比例分配不合理;思政流于形式;学生接受度不太高。
三、大学日语课程思政的建设
基于大学日语课程思政的现状,提出以下思政建设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
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根据单元主体将思政目标明确列出,教学设计中也应将思政部分体现出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知识、能力、思政育人的三方面联动。以笔者所在高校大学日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大家的日语》(初级第一册)的语音部分为例,教学设计中除了设置学基本语音之外,还可以设置话题讨论、个人发表等任务,而课程目标中可将思政目标单独列出,具体可设置如下:
知识目标:掌握日语基本语音的发音方法;掌握日语基本语音的书写方法;掌握日语声调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背诵日语基本语音;能够正确默写日语基本语音;能够理解日语文字的形成过程。
思政目标:思考古代中国文字如何影响了日语文字,培养文化自信; 思考日语文字的创新之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反思现代日语对汉语的影响,增强甄别不同文化的能力;运用日语知识提升与人沟通的能力。
众所周知,日语和汉语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在古代历史上,日本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文字,因此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不言而喻,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学习日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日本文字也有创新之处,如假名,假名是日本独有的表音文字。在语音阶段,主要学习的就是假名,要认识到日语文字的这种创新之处,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日本对于中国文化是全盘吸收。日本文化具有包容性,也具有创新性和选择性,学生在思考其文化特点的过程中,树立辩证看待问题的视角,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古代历史上,汉语对日语的影响巨大,日语中大量充斥着汉语词汇,现代社会中,汉语中也有大量来源于日语的词汇和表达,如“元气(元気)、写真(写真)、卡拉ok(カラオケ)”等,而且,英语中也有众多日源词汇,如“kimono(着物)、ukiyoe(浮世絵)、tatami(畳)、karoshi(過労死)”等。这种现象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日本文化的国际化。在各种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下,通过学习,增强甄别不同文化的能力,提升运用日语知识与人沟通的能力。
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因此,需要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思政目标,教学设计中明确思政活动,这样以来,教学就有了方向标,课程思政才能有序推进。
(二)挖掘教材资源,梳理思政话题
从教材论的角度来看,教材是学习者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实施思政育人,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认真梳理教材中的思政话题是关键的一环。以《大家的日语》(初级第一册)第八课为例,思政元素有:“桜(樱花)、富士山(富士山)”和“会話:そろそろ失礼します(会话:这就告辞了)”。
樱花作为日本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体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中国人也喜爱花,如著名的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学生可反思“梅、兰、竹、菊”如何体现了中国人重视的精神品质,如中国人喜爱梅兰竹菊,因它们清雅淡泊,品性高洁,具有君子品质。中国人也喜爱莲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净高贵。探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高个人品格和修养。
富士山位于日本静冈县和山梨县之间,是日本最高山,也是日本精神、文化的经典象征之一。中国同样也有很多值得自豪的高山长河,如长江、珠穆朗玛峰等,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对祖国山河风貌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全面?学生可反思自身不足,增强不断学习的意识,树立中华文化情怀。
会话文是关于去别人家拜访的话题,蕴含拜访时的礼仪知识,学生可通过了解并对比中日拜访礼仪的不同,提升文明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话语、语篇、课文都隐含着思政的内容,都反映了价值观,无论话语谈论什么问题,都可以从语言和思政角度进行分析(黄国文,2020)。可见,只要有心进行思政教育,教材中处处皆有思政元素可以利用,因此,需要深挖掘教材资源,把看似普通的话题加以引申,将思政自然融入到课堂之中。
(三)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凸显出思政形式单一的问题。思政的推进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主体、理论阐述。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思政,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理论阐述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教学活动可以包括视频观看、会话练习、词汇句型运用练习、翻译练习、文章阅读、话题讨论、主题写作、个人发表、小组项目等,这些活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也可以延伸到课后,通过作业的形式完成。以《大家的日语》(初级第一册)第八课为例,可提前通过雨课堂发送关于樱花的慕课视频,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花文化,在3月份樱花盛开的季节,组织学生欣赏校园内的樱花,并布置主题作文“我喜爱的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堂上组织关于“花中四君子”的圆桌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对四君子品质的喜爱,引导学生重视自我品格修养。还可以在学习完本课语言知识之后,组织一次个人发表活动,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思政话题收集资料,制作成ppt发表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就该学生的观点分析讨论,给出意见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提问和反驳,培养思辨能力。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活动有助实现“思政了无痕”,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将思政担负的“传道”和教学担负的“授业”融为一体,避免出现思政是思政,教学是教学的“两张皮”现象。
(四)健全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标准
课程思政的外语教学应以形成性评价为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刘建达,2020)。可以说,评价标准是教学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导向。因此,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质量监督,将思政效果纳入评价体系中,明确评价标准尤为重要。从评价过程的角度来看,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评价主体的角度来看,有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从数据采集的角度来看,有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通过整合以上评价形式,形成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体系,此外,还要细化思政评价标准。当然,思政目标是隐性的,因而应将思政育人融入到语言学习的全过程,评价标准应兼顾思政目标与语言知识能力目标,达到协调。
以上节提到的《大家的日语》(初级第一册)第八课为例,学生进行词汇、翻译、会话等练习时,表达文化内涵的词汇和句子运用的准确度、语篇的连贯性、相关礼仪用语的适用度;文化背景知识理解的深刻度、丰富度,话题选择的合适度等都可以纳入到评价标准中,助力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当然,各主体评价所占的比例如何分配较为科学合理,还需在以后的实践摸索中不断完善。此外,每个单元的思政教学效果都要进行记录,作为形成性评价,结合学期末总评,对学生学习效果做整合性评价。
健全的评价体系对思政效果进行检验,明确的评价标准让检验有据可依,通过评价,精准把握思政的融入度和学生的接受度,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做出调整,从而使整个思政教育处于一种动态的良性向上过程之中。
(五)树立育人意识、提高个人素养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号召广大教师加强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开展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培训等活动。笔者所在高校号召教师参加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课程学习,多次举办相关讲座和研讨,并开展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组织教师学习,提高教师育人意识。这些对于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来说是很好的做法。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有教师课程思政的参与意识不高,尚有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应该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因此,在课程思政的时代号召下,外语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提高育人意识,我们不仅要做语言知识的授业者,还要做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传道者,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实现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四有”好老师的根本途径。
也有很多教师认为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够,导致无法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四有”好老师要求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日语教师,扎实学识不仅是指丰富的日语知识和过硬的日语技能,还包括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和信息素养等。大学课堂有五重境界:沉默、问答、对话、质疑、辩论,质疑和辩论是高境界的课堂(李志义,2018)。教师在课堂中要提倡学生主动思考,敢于质疑和辩论,在质疑和辩论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如何应对学生的质疑,与学生进行有效辩论?根本在于提高教师个人素养,不仅要加强日语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母语的学习,提升中国文化知识水平,增加学识。
课程思政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大学日语课程需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培养出合格的“日语人”。本文基于大学日语课程思政的现状,从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挖掘教材资源、梳理思政话题;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活动;健全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标准;树立育人意识、提高个人素养等五个方面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些建议,以期对当下大学日语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