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困境、内涵及实践路径
2021-12-07韦庆翠徐亚亚张衡锋
韦庆翠 徐亚亚 张衡锋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1958年9月,《中国中央 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首次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教育方针[1]。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育人作用。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当前部分青少年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劳动教育缺失等现象,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意见》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从构建教育体系、开展实践活动、提升保障能力、加强组织实施四个方面绘制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蓝图”。这说明党中央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劳动的育人功能,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人才培养强调劳动(工作)过程,人才培养规格注重实践能力。2021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劳动教育就是诠释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最好方式[3]。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目前高职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未达到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能力期待,究其原因是劳动教育出现缺失,未形成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现实需求迫切
(一)高职学生劳动意识淡薄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之间的矛盾
尽管国家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劳动意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劳动意识淡薄,工匠精神缺失的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为全面掌握当前高职劳动教育现状,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交流访谈等方式对高职劳动教育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26.7%的高职学生认为“十分必要,是未来就业不可或缺的精神塑造”,92.6%学生认为“比较重要,有助于培养吃苦耐劳精神”,67.2%的学生认为“形式大于内涵,应当与专业结合紧密结合”,46.5%的学生认为“缺乏时代特征,应当融入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76.5%的学生认为“教育形式单一,第二课堂普及面不够”;90.6%的教师认为“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缺乏吃苦耐劳精神”,56.4%的教师认为“学生劳动技能较差,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不足”;95.0%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工作状态散漫,不愿适应一线工作的艰苦条件”,86.2%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眼高手低,对职业成长缺乏认识”;71.5%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劳动技能一般,达不到企业期望”。从调研分析可知,当前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必要性的态度总体是积极的,但在具体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又存在抵触情绪,存在“知行不合一”的问题。究其原因:高职学生在劳动认识上存在偏差,片面理解劳动内涵,内心看不起体力劳动;在劳动品质上缺乏踏实肯干的劳动素养,做事眼高手低;在劳动技能上水平不高,仍然重理论轻实践;“00后”普遍家庭富裕,生活条件优越,家庭劳动教育缺失。
(二)高素质劳动素养需求与劳动教育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
劳动造就了人,从人类出现伊始,不同的时代劳动以不同形态与教育结合。远古时期,生产劳动就是教育主要形式,父辈通过生产劳动向下一代传授劳动技能与经验;阶级社会产生后,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受治于人”价值观影响,以社会管理为主的脑力劳动成为教育的主流;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智力劳动逐渐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当今,以“云物大智移”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世界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智力劳动已然是劳动在主要形式。从居家生活的“洗衣做饭”,到学习工作的“实践操作”,人工智能都在不同程度的取代人类手工劳动。人类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由开始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焦虑,担心人工智能催生出“人异化发展”的可能性。通过“数据逻辑演算”,理论上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所有劳动,甚至不需要思考。按照这个逻辑推断,人类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劳动,身体机能逐渐萎缩,最终丢失“人的根本属性”。同时,“大数据+推荐”使得知识获取“定向化”,抖音等短视频软件正是基于这个原理,根据使用者的喜好定向推送视频,“机器”将根据人类“个性”集中供给知识,虽然可以帮助人类获取大量“专属”信息,但长此以往必将弱化人的思辨能力,甚至引起价值观偏向。智能时代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新时代劳动者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这对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面临新的挑战和转型,高职劳动教育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时代挑战,新时代需要新的劳动教育。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蕴含新内涵
(一)高职劳动教育应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4]。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论点,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基调。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实践教育导向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特征。高职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在劳动中获取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实现劳动创新,强调“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人生观;注重在劳动中创造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宣扬“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本途径”的财富观;注重在劳动中获得幸福,传导“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幸福观。
(二)高职劳动教育关注学习实践的育人功能
实践性教学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教育教学形式。从育人导向来看,高职教育的实践教育特征与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教育特性来看,高职教育实践性与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完全契合。所以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应聚焦劳动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和服务国家建设的人生观,养成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形成脚踏实地、务实肯干的劳动品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5]。
(三)高职劳动教育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突出培育实践能力的同时,着重开展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匠精神是劳动中形成的一种职业精神,其核心内涵就是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职业教育的工作方针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精进技艺,而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工匠精神高度统一,已成为培养工匠精神的“沃土”。工匠精神的培养就是“人、职业、技能”的完美融合,而高职教育正是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依托“职业面向”和“技能优势”,成为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匠心”孵化器。“工人院士”李万君、核电站“心脏手术师”乔素凯、油田里的“土发明家”谭文波等都是从职业院校走出来的大国工匠。
三、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一)明确高职劳动教育培养目标
如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全面提升人的自由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由此可见,高职劳动教育的目标应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树立正确健康的社会主义劳动观,逐步消除劳动异化;第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劳动激发学生认知潜能;第三,强健学生体魄,坚定学生意志;第四,树立社会主义劳动审美观,形成“劳动最美丽”的审美观。通过揭示真善美的本真意蕴,推动高职学生的性格、素质、情感、品质、气质以及自然认知的全面发展。
(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意见》要求,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不少于16学时的劳动教育。从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上看,高职院校必须紧紧把握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核心,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依托专业实习实训课,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保持开放姿态,时刻关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生产力变革,及时更新教育内容,适时调整教育方式方法;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劳动思政”元素,避免劳动教育出现弱化、窄化、泛化。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教育教学闭环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劳动教育也不例外。针对当前高职劳动教育评价普遍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功能异化等症结,需要进一步深化新时达教育评价改革,树立多元评价、全过程评价、多维度评价的思路。鼓励学校、家庭、企业、行业、学生等多元参与劳动教育评价,将劳动素养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监控劳动教育实施过程,构建以品德、态度等素质类指标和知识能力类指标为主,反应、评估、组织等实证性指标为辅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全方位进行数据分析和定性描像,实时诊断、调整和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引入增值评价的现代评价理念,淡化横向比较,强调学生的自身纵向的成长。
(四)强化劳动文化氛围建设
文化育人会对师生行为和观念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积极营造劳动教育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劳动教育落地生效,也有利于拓宽实现途径,推动高职劳动教育回归育人。在校园环境、生活设施、文化橱窗中增加劳动教育文化元素,拓展新媒体宣传渠道,扩大劳动教育宣传覆盖面,强化校园劳动教育舆论引导;依托技能比武、社团活动、节日庆典、专题讲座等文化活动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师生投身劳动的激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榜样典型,引发师生思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提升劳动教育文化育人的凝聚力,发挥文化育人的“软实力”。
(五)拓展劳动教育实施渠道
劳动教育需要“多课堂”互动融合,拓展劳动教育实施渠道。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理论性学习积极性较弱,而比较擅长实践性学习,除了常规的第一课堂学习外,充分利用好课外实践等第二、第三课堂,将学生的兴趣点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结合专业技能训练,融入专业法律法规、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伦理道德,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识别际遇、规避风险、强化管理;拓展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在劳动中追求“按劳分配”的社会制度正义,养成诚实、辛勤、务实的劳动习惯。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正发生深刻变化,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构建服务技能型社会的教育体系,培养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将先进的品种、技术、设备转化为生产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只有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将劳动教育融入到育人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和高水平劳动技能,才能实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