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路研究*

2021-12-07鞠龙克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任课教师育人政治

鞠龙克,罗 敏

(1.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2.重庆大学 研究生院,重庆 400044)

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研究,也为中华民族的前行与复兴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有效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符合“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开展大数据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路研究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一、大数据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面对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设的全新技术支撑和新理念,我们必须大胆尝试探索大数据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难题与困惑,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

(一)大数据自身优势为深度融入奠定基础

大数据作为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好比蕴藏丰富能量的煤矿,关键不在于“大”,而在于“有用”,因其能赢得竞争才被不断地持续挖掘。为此,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大数据的丰富资源,顺应大数据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适应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序发展创设的全新环境。大数据虽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数据信息,但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增强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选取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信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提供资源支撑。这不仅益于教师利用大数据强化党的教育方针,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进师生间的距离,还益于大学生对其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增强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实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在学习”,以克服“数字学习”的缺陷或限制,更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

大数据带来的不仅是数据收集、分析、存储等处理方式的变化,关键是还带来思维的巨大变革。如黑格尔所说:“只有思维才配称为哲学的仪器或工具。”[2]一是大数据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传统方式,实现由“人—人”到“人—新媒体—人”的转变,促使大学生以崭新的视角开展对事物的创新性研究。而传统抽样调查往往忽略某些对抽样调查结果影响较小的自变量,殊不知它也可能会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二是大数据将大学生所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等产生的全部数据都进行收集,运用系统思维加以深入剖析,从中能找出引发事件发生变化的全部要素。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个体作为参照标准,往往忽视了他们所处的宏观、中观、微观环境,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设目标难以完全达成。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信息预测大学生的思维动向和行为趋势,发现存在困惑和疑难之处,据此重新设计教育环节,为大学生制定富有个性化、精细化的高效学习方式,保证所列举的案例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以幽默风趣、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数据科学预测功能增强深度融入的实效性

大数据的核心功能之一便是能够进行科学预测。它不仅能把控事物过去的发展轨迹,还能发现其中内含的规律,以此科学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由“已知事实”预测“未知变化”的功能,着力为将要发生的事情提早制定应对之策。虽然大学生深受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教育经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迥异的性格,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也会千差万别,但他们对大数据科学预测功能的认知存在共性。

大数据的科学预测性具有了传统抽样调查所不具有的优势。传统抽样调查借助于具有代表性的抽样数据来分析整体的情况,使事物真相与抽样调查数据间极易产生或大或小的误差,导致样本数据不能充分反映事物整体的全貌。而大数据是在被调查大学生不知情的情境下完成信息的收集,避免了他们刻意隐匿某些特定信息状况的发生,更能保证大数据获取海量数据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科学预测大学生发生思想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及思维走向。一是大数据信息不仅能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还能探寻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内因,为更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大数据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具有长期性,极易发现大学生行为及其预兆间的因果关系,增加大数据科学预测他们发生思想状况的概率。教师也可以提前着手建立预测、跟踪、评估和调节机制,及时进行有效沟通、预防和纠正,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服好务。

(三)深度融入能增强“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为了强化新时代教育育人的价值诉求,高校必须结合大数据时代潮流加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即育人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其教师的使命与责任,还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深入挖掘所有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所有课程及其教师都参与到育人的环节当中来,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与其他专业课具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各自不仅都要守好自己的专业前沿理论阵地,还都要以将大学生培养成国家需求为己任、报效祖国为荣耀的有为青年为目标。这需要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专业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密切关联,将专业课所关注的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以大学生为中心、专业课程教学与育人并行的教育机制,构建全课程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运行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粘合度,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兴趣,并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这不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盐”融合到专业课的“汤”中,让“汤”变得更加美味可口,同时让“课程思政”的育人如雨露般浸润他们的心田,将“课程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发挥到极致,增强大学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感。

二、大数据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大数据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大数据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带来的动因,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主客观环境变化的现实应对。需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理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供给侧“思想产品”,满足他们需求侧多样化、多元化、多变性的需求,通过人文关怀的方式引领他们健康成长。面对大数据为大学生长远发展开辟的广阔探索空间,深度融入过程中需要遵循人全面发展的原则、教育活动性原则和伦理性原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魅力”。

(一)人全面发展的原则

人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历史和时代的命题,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认为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在被实践塑造的同时,也在其中改造着自身。马克思提出的个人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3]本质内涵为:“每个人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人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即实现人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人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最高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把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为了一切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法等都要依据人全面发展的理论设定,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被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下更要将其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他们因成长经历、受教育背景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品行和性格,而大数据通过收集他们的相关信息益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个性化发展。高校根据他们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开展有特色的育人教育模式,旗帜鲜明地引导他们的道德价值选择,积极弘扬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他们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通过教育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意义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活动性原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中国要办好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必须遵循教育活动性原则。这需要根据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关键时期,根据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认知程度和价值观呈现出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等特征,通过参加具体活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严峻性,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不具备完全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的育人工作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政治站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式,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具体活动以厚植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坚守“四个自信”和“五大发展理念”,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实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为自省的行动力量,着重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用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案例进行正面引导,带领他们深入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和学习,将爱国主义情怀孕育于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中,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怀,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

(三)伦理性原则

科技进步会引发社会变革,而社会变革的超前性与社会规则变化的滞后性会导致产生诸多社会伦理问题。同样,大数据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会产生伦理问题,这需要遵循伦理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为了利用大数据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需要对他们的思想现状、思想动态、活动轨迹等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深入分析等,从中深入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内在本质,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违背伦理道德的情况发生。大数据收集、整理和深入分析的数据可能涉及大学生的社交圈、朋友圈、家庭情况、教育经历等,它们都被毫无保留地暴露在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面前,使大学生成为完全透明的个体。这容易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如果大数据信息中存在着他们不愿意告人的数据记录,有些“先入为主”的教师可能会给他们贴上“某种”标签,致使难以改变对他们形成的“刻板印象”,使他们平时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和不公正的待遇,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二是大数据信息作为一种隐性财富,如果被某些别有企图的人泄露出去,倘若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这就违背了两者深度融入的初衷。

无论大数据发展速度如何,人类始终是其中的主宰。大数据运行的每个环节都必须遵循人的意志,信息也要受到人们的主宰和操控。为保证大数据信息准确无误和安全,对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大数据信息的相关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要求大数据在收集大学生全体的海量信息时做到两点:一要把每位大学生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不能因为家庭出身不同等而有所偏好。二是要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收集大学生的大数据信息,还要顾及和考虑到不同性格、不同习俗的大学生,不能侵犯他们的个人权益,保护好涉及他们个人隐私的有关数据,从而大大降低产生伦理困境的几率,也不违背大数据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

三、大数据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向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受众,他们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必然会牵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而大数据依靠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给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变革,正日益成为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力量。利用大数据信息科学预测和监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态势,将会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智慧化变革。

(一)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各高校必须根据教学预期目标采取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而深度融入过程中会使原有的教学方式面临一定的困境,需要利用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契机创新教学方式,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难点等问题,有效规避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大学生受到不同成长经历、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等使其领会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的程度有所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可以建立健全跟踪他们不同阶段思想动态的数据库,从而使制定的教学举措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树立大数据意识,改变传统的学习思维模式。利用大数据持续追踪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根据他们原有知识储备调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方式、方法,运用大数据形成自主学习模式,做到学、知、行的有机统一。二是利用大数据深入观察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和闪光点,激发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兴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三是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因材施教一直是我国遵循的基本教育方式之一,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难以有效付诸实施,导致具有工业化时代烙印的教学方式难以跟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这就需要推进大数据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每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行为倾向,以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师生互动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教育活动性原则,需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以增加实践教学的权重,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根据大数据海量信息筛选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大学生参加富有时代意义的社会实践,大学生从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最终外化为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具体行动,达到增强在实践中育人之目的和功效。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改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充分利用大数据提供的信息发现大学生对校园实践活动的兴趣点,选取感兴趣的校园实践活动,为师生有效沟通创造畅通和便捷的渠道,从中分析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容易产生错误行为的综合因素,做到及时帮助他们释疑解惑,扫除他们的心理困惑。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大数据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忘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要通过大数据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将大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热点进行有机结合,积极主动地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他们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新时代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多样化的兴趣关注点,即使同一个班的同学也会有所不同,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必须通过增强人文关怀对他们进行细心引导和精心栽培。一是可以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每位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维倾向,不因个人的喜好将他们分为“三六九等”或者“优等生”“差等生”,而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对他们进行多元化评价。譬如针对有些大学生对所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漠不关心等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根据原因的不同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为他们建立相匹配的思想状况档案,按照师生共同成长的方式,采取个性化的交谈、心理疏导、说服等相结合的有效沟通措施,从中突出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不仅让他们重拾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兴趣,还更喜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还可以利用大数据观测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制定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教师由“独裁者”向“伴奏者”的角色转换,大学生由“被动”学习理论知识向“主动”内化演变,师生间不仅能实现教学的探讨和交流,还能够实现彼此的心灵沟通,更易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比如兼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慕课”成为两者深度融入的一种在线教育,不仅实现了师生的双向互动,还能科学预测大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未来发展的路径。

(三)建构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作机制和综合平台

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大数据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需要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不能充分利用大数据海量信息的问题,构建大数据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作机制和综合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难以完全精通大数据运作的原理和程序,而大数据工作者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体系,这需要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建构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作机制。高校要树立大数据理念和提供创新预警机制保障,从整体上建构完善的预警组织体系;大数据专业团队要为预警机制提供海量信息资源,明确收集、整理、分析、运用海量信息的权限,为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支持,同时预防大数据泄露等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落到实处,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科学预测功能,提前扭转大学生的不良思想倾向和思维动态,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

为了解决大数据海量信息被众多机构人为分割、难以有效利用的实际状况,还需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综合平台。大数据专业工作者在对由大量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构成的大数据库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存储平台、分析平台、展示平台和共享平台等,促进众多相关部门大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保证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服务,益于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