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理论下高校研究生健康教育中的传播策略探析
2021-12-07朱迅成雷圆媛
朱迅成 雷圆媛 罗 文
一、高校研究生健康教育问题提出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1]。国家历年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健康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青年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部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青年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在婚恋、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获得更多关心和帮助[2]。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高等教育阶段是高校学生身心成长成熟、健康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学生是传播健康理念、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人群[3]。2018年,教育部部署启动“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从食品、体质、疾病防控、心理、视力等维度关注师生健康。近期的健康教育转向疫情期间学生的身体监测、心理健康、防疫、线上体育教学等方面,旨在保障学生在疫情期间的身心健康。但与国家高度重视相反的是,相关研究表明,现在研究生存在生活作息不规律、电子产品使用过度、健身意识淡薄、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体质下降、心理脆弱等问题[4],研究生健康教育效果亟待提高。
二、高校研究生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在所有大学生群体中,研究生属于“高龄学生”,因为年龄、知识层次、学习生活方式的不同,他们面临的压力与环境等方面都与其他类别的学生有较大差异,除了学历压力,还有结婚、经济独立、融入社会等压力。当前的高校研究生健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研究生健康教育关注度不够
在政府层面,从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网站公布的健康教育信息来看,在关注群体方面,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儿童与青少年健康,高学历的研究生群体则相对缺少专门的健康教育举措;在学术研究层面,在中国知网检索标题中带“健康教育”的论文绝大多数与心理健康相关。但健康教育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应当覆盖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包含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预防、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等内容。
(二)高校研究生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够强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自杀或生理健康问题猝死等新闻屡见不鲜,高校研究生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热议的问题。研究生的健康教育是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应有之义,没有健康教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不完善的。一些高校并未考虑到研究生与其他学生群体的不同特征,也未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对研究生的覆盖面不够广。在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上,按照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要开设健康类的课程难度较大,一般无特定的体育训练和健康教育内容,故研究生是高校进行健康教育时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群体。
因此,重视研究生健康教育,努力提高研究生健康教育的全面性、有效性、合理性和层次性,应成为高校重点且长期关注的议题。更进一步说,大力开展高校研究生健康教育的有关学理性和实践性研究,根据研究生的身心特点,努力探索适应我国实际的研究生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选取新颖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高校研究生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极具现实意义。
三、高校研究生健康教育策略探析
高校研究生健康教育其本质上是一种包含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多元的、复合的健康传播过程,在新媒体时代,其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主体和受众的特征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审视当前的高校研究生健康教育,能为其纵深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科斯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KAP(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理论是健康传播领域的经典理论,常被用来解释个人知识和信念如何促成健康行为的改变。在该理论模型中,人类行为的改变可以被划分为接受知识、产生信念和采取行动三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理论中的三个元素即知识、信念和行为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循环关系,接收到的健康信息知识会对健康信念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而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和价值观之后,又会在健康知识的指导下采取合适的健康行为[5]。健康行为并非KAP模式的终点,因为在采取健康行为的过程中,行为主体的健康知识和健康信念也会得到强化。简而言之,KAP理论下的健康教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可循环的信息传播过程,以KAP理论为框架研究我国高校研究生健康教育中的多层次信息传播策略,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构建全媒体的健康知识宣传策略
作为KAP理论模型中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的“知(knowledge) ”,是指让高校研究生从丰富的、多样的渠道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所适用的健康知识,并且通过人内传播的自我互动过程实现对健康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在这一过程中,传播的内容、方式及途径至关重要。
教育部于2018年4月13日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文件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6]。如今,有关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和实际应用已有很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课程也多是依托互联网展开,这大大加快了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构建全媒体的健康知识宣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背景。在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时,开发相应的数字服务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数高校开发出相应程序向学生们宣传防疫知识,同时也依托平台收集学生身体状况及学习动向信息。这种资源服务平台可以提供各领域的健康教育的育人资源,以助力师生学习相关健康知识,同时还可以联合各高校的思政文库与各级医疗机构的健康智库,真正实现健康知识宣传更广泛、更深入、更多样的发展。以广西大学为例,通过《辅导员说》《青春说吧》等云课堂,在后疫情时期开展常态化、网络化的微课堂建设,关心学生们的健康卫生安全,宣传健康卫生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全媒体时代,面对作为互联网的“必然性”用户的高校研究生,学校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采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开发“健康”与“德育”一体化的数字服务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行“每日打卡”,通过平台积极关注自身的健康信息,积极拓宽健康知识的传播渠道,增强高校研究生的健康知识获取密度。
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大众传播的同时,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也是必须要继续贯彻发展的健康知识宣传渠道。可以课堂为主渠道,开设高校研究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类的必修课程,将“健康中国”“健康身心”的主题内容纳入研究生开学第一课中,保证健康知识宣传的全覆盖率。同时,学校可与政府、医院、学生社团、公益组织等进行合作,打通健康知识传播的层级渠道,采用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艾滋病防范知识宣传互动、健康传播论坛、健康主题沙龙、心理健康月活动、宿舍文明卫生教育活动、提升研究生体质健康系列活动等多样化的线下传播手法,再利用短视频、漫画、动漫等线上传播载体,呈现形式丰富,实现全覆盖、全程化、全员化的健康知识教育。
(二)构建沁润式的健康信念培育策略
作为KAP理论模型中健康教育的中间纽带——“信 (Attitude) ”,是指通过长期的健康知识积累,促使高校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健康信念和价值观念。在这一过程中,了解高校研究生这一信息传播受众群体特征,就显得颇为关键。
根据理性行为理论,高校研究生作为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理性行为人,其健康信念的培育,必须以合理且及时地感知健康风险为基础。若高校研究生没有健康风险意识,那么即使学习到了健康知识,也很难形成健康信念,他们仍然只是被动的健康行为人,无法形成良性的KAP循环。“风险感知”这一概念由哈佛大学的保尔由心理学中延伸至传播学领域,高校研究生健康正是一个颇具社会关注度的风险议题[7]。而作为理性行为人的高校研究生,由于学业或其他方面的压力可能会对健康问题有所忽视,他们或许认为“疾病”这一概念离自己很远,但当“疾病”的“后果”呈现在他们眼前,他们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并出于保护自己免受潜在威胁的动机采纳相关健康建议并梳理健康信念。并且在“疾病”的“后果”的呈现方式上,可以考虑信息传播的接近性原则,当健康信息的内容与个体的关联性越强时,个体就会越关注该信息,可选取与高校研究生生活相接近的案例进行呈现。例如,在研究生进校第一课上,告诉他们曾经有本校同学被传染上肺结核,并因此严重影响到该同学的学业,而不是机械地宣讲肺结核预防知识,由此敲响健康警钟,培育研究生发自内心的健康信念。建构高校研究生合情合理的风险意识,需要进行高效的风险沟通,可将对话意识纳入沟通过程,使学生产生适度的恐惧诉求,积极回应学生相应情绪,激发他们对自身健康问题的关注,进而主动了解健康知识,建立健康信念。
同时,用沁润式教育手段,通过举办活动、搭建社团等方式,如组建研究生红丝带健康协会,促进身心的素质拓展活动、健康主题的短视频大赛等,在校园里营造健康知识传播氛围,在特殊的疫情防控期间理性认知疫情,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保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科学防控,认真做好自我保健与预防。
再者,高校研究生对导师、班主任等群体外“意见领袖”的信任度非常高,他们作为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为研究生们提供信息、观点和建议,并对其产生影响的角色,能在研究生健康信念的培育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可依托导师制和班主任制,以“一对一”的研究生身心健康引导方式和“班会—活动”的点面结合的教育方式,培育高校研究生的坚定的健康信念。
(三)构建循环式的健康行为推进策略
“行(Practice)”是健康传播过程中一个循环的结束点,也是下个循环的开启点。KAP理论希望高校研究生可以在学习到正确的健康知识、形成坚定的健康信念的基础上,采取切实的、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在促进行为转变方面,采用适当的策略可增加行为转变的概率。
1976年,美国学者美尔温•德富乐和保尔•基洛琪提出著名的“媒介依存理论” (Media Dependency Theory),认为受众通过媒介提供的信息,可达到相关信息需求的满足;受众越是渴望获取信息,就会越依赖媒介,越依赖并通过媒介获取信息,媒介就越能对人的行为造成影响[8]。结合伊莱琳•卡兹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高校研究生的健康行为必须通过学校的多种信息传递媒介进行驱动,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与媒介印象都会影响研究生使用媒介后的健康决策,只有合理且充分地利用媒介资源,充分满足研究生们的信息需求,才能为媒介赋能,使其成为学生们健康行为的“助推器”。
此外,积极开展健康行为实践教育也对研究生健康行为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法国科学家塔尔德认为,社会事实是由模仿而传播和交流的个人情感与观念,通过健康教育实践,在学生中树立健康行动模范,再通过受众行为激励策略鼓励所有研究生们向模范学习,在人际互动中促进学生们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例如,通过在研究生群体间举办班级间、学院间、学校间的多形式的体育竞赛、夜跑校园等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激励他们养成锻炼身体、勤于运动、关注身心的良好习惯,对积极参加者予以奖励、表彰,利用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形式,实时记录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和细节,并在新媒体账号、校园网、校园宣传栏等多种平台进行宣展,从而实现对高校研究生健康行为的推动和优化。更进一步说,研究生的健康行为,也会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
四、结语
网络时代,信息冗杂,各种信息泥石俱下,热衷了解时事的研究生群体在思想观念上容易受到较大冲击。一方面,新生的社交媒体、游戏世界、网络直播、消费潮流等都影响着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变多、身体素质下降这些现状需要相关部门、机构重视研究生的健康教育。寻求新视角重新审视高校研究生健康教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弥补以往对研究生群体健康教育的不足,也可以贴合时代,为传统研究生教育注入新内容新活力。基于KAP理论,将“知信行”切入高校研究生健康教育全过程,以健康传播过程的视角,从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受众等多方面考察其教育效果,提出传播策略,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