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环境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探析

2021-12-07李奎刚孙炤瑛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明意识理念

李奎刚 孙炤瑛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生态文明若想达到理想状况,必须要有相关制度予以保障,并且公民要切实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达到良性持久形态,具有较高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个公民积极参与,其生态文明素养高与低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令人理想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共进,真正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全力支持和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因此大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影响着生态文明社会发展,并且这也是其全面成才的重要表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进一步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重要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国家发展。为达到这一建设目标,生态文明教育要落到实处,普及教育,使每个公民都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子,其生态文明意识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高校要紧紧把握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努力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其以实际行动体现生态文明意识,把大学生培养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生力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我国古代就有体现,如“天人合一”思想,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利于他们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使大学生教育内容予以拓展,传统文化得到传播,增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需要。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不断增强其意识,可以使其切实体会大自然的奥妙,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将会促使人类健康发展。德与才兼备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尤其德方面要求更为突出,生态文明意识是其德的重要表现。可见,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生态文明意识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

二、对大学生形成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因素

(一)变化的社会环境影响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

理想社会生活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正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追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与日俱增,对正确的价值趋向却缺乏深刻感悟,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价值意向,影响人们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形式多样的社会意识纷纷涌入,包括一些不良价值理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侵蚀着大学生的价值理念,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经济利益,对生态的发展漠然视之。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学历追求、就业等,致使大学生对道德素质教育不够直视,在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方面更是如此。社会需要综合全面的大学生,对他们的评价应该是整体性的,然而社会更重视其学业和事业,没有把价值理念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尤其是生态价值理念。

(二)受高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生态文明意识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没有针对性,很难调动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的积极性。高校缺乏专门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教师,这样很难结合现实予以教学,难以得到学生认可,缺乏学生的共鸣。各高校在绿化校园环境时,注重实体建设,忽视软文化建设,尤其在呈现生态文明方面。通过与学生交流可知,5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另外,很多高校在社会实践中很少注重对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价值意识的教育。

(三)家庭环境影响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由内外因关系原理可知,家庭作为孩子的最先教育场所,是其价值意识形成的关键一环。大学生离家就读大学,虽然不在家生活,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家庭教育,仍然需要父母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其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意识。父母为对其子女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为了孩子能考上理想院校,更注重智育教育,对德育教育关注度较低,更何况是生态文明教育。现实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需求过分满足,往往使其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如自私自利、相互攀比,导致其难以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理念。

三、提升大学生文明意识的建议

(一)社会层面:优化大学生形成价值意识的环境

在法治社会下提升社会生态文明程度,需要相关法规予以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3]因此,要不断完善现有生态文明方面的法规,同时要结合现实制定最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社会生态文明程度达到较高的高度需要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深深领悟生态文明内涵,体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因此要拓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如利用网络、微信等,进一步激发人们对生态文明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奠定基础。各地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措施鼓励公民在实践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国家积极鼓励科研人员研究生态环保,积极提供物质、财力的支撑,为他们的研究保驾护航。总之,在社会大环境下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浓厚氛围,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创造有益的外部环境。

(二)高校层面:营造生态文明环境,加大教育力度

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的主渠道,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材是学习工具,高校应编写专门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课本,积极利用课本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以达到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很多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关于保护环境方面的社会公德和相关法规。意识教育不但要有必修课,还要有选修课,关于生态文明意识方面要必修课和选修课并重,并且学分高,这才能鼓励学生积极认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由于大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要结合专业课渗入生态文明意识内容。各高校要积极引进生态文明教育的优秀人士,同时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积极学习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有效融入教学中,总之,注重发挥教师的职责,以教师的魅力、态度督促大学生生态意识得以提升。学校要积极创建体现校园特色的生态文明环境,可以有效利用校园网,设立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专门网页,同时要维护校园网络的安全,对不良的生态文明信息予以抵制、屏蔽,积极传播健康有益的生态文明信息。社会实践对人们价值理念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要增加社会实践,这样才能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学校要加大力度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大学生更要全心投入,这样才能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三)家庭个人角度:具有良好生态意识的家庭氛围和加强自我教育

家庭是人活动学习的第一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价值思维意识的形成。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具连贯性和持久性,可见,家庭环境是否具有生态文明氛围直接影响子女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每个家庭成员要树立环保观念,作为生活指引。父母要有新时代生态环境下的价值意识,并积极践行生活中,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熏陶。父母应与学校共同对大学生树立新生态理念,进行针对性教育。态度决定一切,大学生要端正学习生态文明意识的态度,以诚恳的理念接受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指引。同时,大学生还要制定提升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规划,时时审视自己的规划是否适合自身发展,要不断更新和监督实施。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理念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