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党史视野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三维解读

2021-12-07曹文宏濮瑞恬

关键词:中心群众思想

○曹文宏 濮瑞恬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回溯百年党史,我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化解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危机,保住并发展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并壮大和延续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在建党百年的辉煌时刻,我们又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89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既融涵了我党一百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更是对我党百年来“以人民为中心”和“发展”思想的凝结表达,从根本上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实践主题和价值取向。

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主体维度

“人民”作为一个动态的社会历史范畴,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意涵有些许变动,但它始终是一个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并包含其他群体的政治术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其核心就是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其基本的理论支撑、坚实的实践基础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一)唯物史观是人民主体地位得以确立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党,是以唯物史观来指导自己行动的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的成功和不成功的经验教训都表明了唯物史观的颠扑不破。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从理论层面上回答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何而来,因何而在,以及向何而去的基本问题。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产生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 其一经产生,就成了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群众史观,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否定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进而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的“人民”是占社会大多数的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劳动群众,它所主导的历史活动也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这从根本上确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一脉相承的思想理论,都是无产阶级运动发展的产物。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历史发展这一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真正力量,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亦是剧中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7页。也就是说,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是什么理论赋予的,而是社会历史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百年党史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次使社会中占大多数人口的人民群众成为自己的主人,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活力被史无前例地激发出来,也正是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更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对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新要求。

最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指向的是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解放。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目标,也是唯物史观所认定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包含一系列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及其唯物史观的创立标志着无产阶级从一个自在的阶级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有了先进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已然意识到,“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第14页。一句话,无产阶级不解放全人类,就无法解放自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崭新发展阶段,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人民主体地位的再次提升,也意味着人民对于自身解放的需求达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这种“自身解放的需求”必然转化为自己解放自己的内在动力,进而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它也直接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特殊阶段的客观存在,突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于社会主体的新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内涵的自我解放、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内在动机才真正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4页。这种动机就是深藏于人民之中的,能够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

(二)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对人民需要的不断满足的实践过程

时代是思想之母。时代是发展中的时代,具有连续性,思想也在发展的时代中不断完善,任何思想都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趋于完善与成熟。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则是人民群众需要变化的反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我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在不断化解主要矛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社会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大众与封建反动势力的阶级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时国情的判断,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最终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敌我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内部矛盾。中共八大明确指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396页。党的工作重心适时地转移到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一方面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第396页。“文革”后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我们党再次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确立为主要矛盾,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又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所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正是对社会矛盾变化的积极回应。纵观百年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几次变化,人民需要会伴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实践活动就是始终围绕不断满足人民需要而展开的。

(三)传统民本思想是人民主体地位的文化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我们党所提出的“文化自信”就是强调要从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社会发展和治国理政的不竭思想动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离不开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集中回答了“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以及怎样为民?”等一系列问题,其中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资源。首先,什么是为民?“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习近平经常引用的两句诗词,这不仅体现其浓浓的为民情怀,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求做到心中有民,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其次,为什么为民?在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中,政权和人民的辩证统一关系一直就是重点论述对象,“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的就是民心才是决定政权兴废的关键,人民群众的认可才是政权稳定的基石。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7页。最后,怎样为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说的就是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事情,哪怕再小都不能忽视,要以“事无巨细”之精神对待有关人民利益的所有事情。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强调的也就是要以民为本,为人民谋幸福,多做利民之事。

二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发展维度

回溯百年党史,什么是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如何实现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始终是我党开展各项工作所围绕的中心话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将“发展”定格为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核心要义,从而明确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党的百年历史演进中,“发展”的主题始终不曾更改,“发展”是实现“人民”最根本利益和核心利益的根本途径。

(一)明确了发展的出发点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全国人民应当共同一致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斗。”(9)《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59页。这三大目标彼此之间是紧密相连、依次递进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民权自由则是发挥民智、激发潜能,是发展的力量准备;民生幸福则是目标激励,是发展的最终归宿。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发展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创造前提性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其价值指向就是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这是人民利益发展的核心内涵,直接反映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核心要义。“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31页。生产发展或经济发展是其他发展的前提,物质的生活水平决定着人们整体的发展层次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第591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着如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艰辛探索了多年,逐渐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政策。从温饱问题的解决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从脱贫攻坚的实施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都是围绕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所提出的发展策略。沿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布局,江泽民强调,“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12)《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8页。而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目的和动力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发展”与“人民”的关系作了更为深刻的诠释,将“为民造福”确立为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习近平在就任总书记后的第一次媒体见面会上便向世界郑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3页。可以说,这是我党在新时代发出的时代号召,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又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第431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将“发展”与“人民”结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民的美好生活才是发展的最终价值指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第1版。这是对我党一百年来为民思想的高度总结,是对我党一百年来所秉持的性质与宗旨的现实表达。发展为了人民,只有明确发展的目的,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展才能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可见,从建党之日起,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就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安危放在最为紧要的位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永恒不变的价值坚守。

(二)指出了发展的依靠力量

唯物史观认为,只有人民才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历史主体。“人民”是一个具有社会历史范畴的政治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意涵。在早期的革命斗争中我党所形成的“统一战线”和“群众路线”,本质上就是从实际出发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斗争策略,包含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内的人民群众始终是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

人民群众不仅是革命的主体,也是改革的主体,更是发展的主体。回溯百年党史,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经济建设时期,抑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们党都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带领人民群众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民主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强调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1页。。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强调,“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1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5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指出发展的关键就是如何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体力量。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将“群众路线”定义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要求继续发扬光大。邓小平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只有紧紧依靠群众才能实现发展,才能创造历史伟业,正如他说的:“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1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页。新时代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更是对我党“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扬,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依然是人民群众,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按照“群众路线”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规定了发展的落脚点

共享发展成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本质表达,是对共同富裕的深层次理解,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人民群众是生产和实践的主体,也是需要和利益的主体,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既然人民创造历史,是社会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那么,发展成果理应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说到底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的运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为争取自身权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反抗斗争,但结果不甚理想,不是沦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就是被反革命集团利用,革命果实被其窃取,中国人民自身的利益始终得不到实现和维护,失去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直到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状况才得到改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统治,使中国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确立后,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其对共同富裕的探索虽然受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在后来的发展中出现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偏差和失误,但为我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邓小平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将共同富裕看作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目标。他强调,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而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效率”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而“公平”则体现了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这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效率”和“公平”统一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要共享发展成果,没有共同发展最终只能导致共同贫穷。

只有共享发展才能共同发展,也只有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03页。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才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体现,正如习近平所说,“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都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2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8页。

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维度

回溯百年党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核,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以不同的政治话语形式得到不同程度的明示与彰显。这充分说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蕴着我党矢志不渝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理念”的当代表达。

(一)体现了立党为公的价值遵循

在党的十九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以民为本,这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将党和人民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鱼和水”的关系,强调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八路军也就是老百姓,故军队不要忘本,本就是工农”。(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61页。邓小平也说,“脱离群众,那就丧失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就会前功尽弃。”(2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8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看问题,是我党永葆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因此,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23)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知》2019年第8期,第5页。

实际上,我们党在酝酿建党的时刻就已经把自己“何以立身”厚植于对人民的深情厚谊中,后来,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将“以百姓心为心”,“以人民满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基本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加重视党群关系,他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传统古训来告诫全党同志,共产党的执政之基来自于人民的拥护,“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2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第53页。。在人民群众面前,共产党员永远是小学生,“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25)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求知》2019年第8期,第5页。。为了加强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党的建设:一方面,加强党内思想教育,统一党内认识,始终把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置于治国理政的核心,致力于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另一方面,在实际行动上,全面从严治党,革除弊病,颁布并落实八项规定,狠抓“四风”建设,坚决杜绝老百姓所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力反腐,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挖除党内腐败毒瘤,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清理机体内部“脱离群众”和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的不利因素,在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上不留任何回旋余地;全力开展脱贫攻坚,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老乡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交出的又一份答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这些活动和举措无不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基本价值遵循。

(二)彰显了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

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要是我党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第44页。。同时,不同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中国共产党围绕人民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建党百年来,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围绕实现人民利益开展各项工作。一方面,坚持从全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始终担当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角色;另一方面,坚持从广大劳动群众所关注的最迫切、最切身的个人利益出发,从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出发,将对人民的关心落到实处,落到心坎里。建党前后,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党内的先进知识分子利用开办夜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形式,深入到广大工人、农民群众中间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深切感受到了老百姓的辛酸血泪,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从实际行动上帮助周边老百姓,受到了广大工人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后来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和法律,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土地法》,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和“三三制原则”,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些政策和法律切实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土地的实际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小岗村创举的“包产到户”在全国的推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需求。新时代背景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更加强调对人民的利益诉求和对民生的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这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思想就不能得到更好地贯彻和落实,那么事关老百姓基本生活保障的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更遑论“消除贫困”这样最为棘手的民生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27)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89页。要求坚持民生为本、为民造福的执政理念,将不断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首要目的,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不同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之处。

(三)擎画了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愿景

党的最高革命纲领是要“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28)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第789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建党百年来,我党带领全国人民通过革命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样需要充分发挥这一制度优势,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继续发挥这一制度优势的基本前提。新时代,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历史必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层次根基,“人民”也包括世界各国人民,“发展”也是指全世界共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向全世界发出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必然是世界范围的,是在消除了地域、种族、阶级等所造成的隔阂基础上的自由人联合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保持着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组织的广泛联系,始终关注世界工人运动的发展,也善于从与各国共产党兄弟党派的交流互鉴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流,全球趋势不可阻挡,世界联系愈加密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正是基于对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维护,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是休戚与共,不可分离的。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某些政治势力集团为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顾本国人民深受新冠肆虐之苦的现状,依然我行我素,倒行逆施,不得人心。逆全球化就是违背人民意志,就不是“以人民为中心”,只是为了牟取个别集团、党派的私利,或者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可见,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速的今天,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是站在世界人民整体利益的立场上,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建构之举;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世界不安定因素和西方反华势力的有力回击。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全世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峻威胁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自抗击疫情开始,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就始终积极与世界各国和相关组织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分享疫情疫况,及时向那些需要帮助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用实际行动来反击那些恶意攻击中国,抹黑中国的卑劣行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国际担当,也体现了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畏强权,维护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决心和勇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产生于世界深度融合的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化成果,同时也融涵了马克思主义把人类解放事业作为奋斗目标的终极价值指向,正如习近平所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2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猜你喜欢

中心群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