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节水型生态灌区的建设

2021-12-07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微灌节水型农田

尹 琦

(山东省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处,山东聊城252000)

传统模式灌区建设往往是以水利工程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但过度重视灌区的配水效率与灌排能力而忽视了灌区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造成灌区内出现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过度施肥等现象,诱发了水资源短缺、流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盐碱化严重等问题。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将灌区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建立起节水型生态灌区[1]。

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所提出的一种灌区发展模式,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灌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多样性,促进灌区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通过对灌区内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来提升灌区生态调控能力,进而形成生产能力高、功能多样化的高质量生态服务体系。

1 农业水利灌溉节水的重要性

节水型农业水利灌溉是指根据农作物的需水情况以及区域的供水条件,通过对区域内降水的利用,优化灌溉水的使用方式,高效利用水资源,在提升地区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维护地区生态效益的一种节水模式。农业水利灌溉节水的关键是通过对灌溉模式的优化来减小农业灌溉所发生的水资源损耗,提升灌溉水实际利用率。目前,我国节水灌溉仍处于发展阶段,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覆盖面仅为10%,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仅在30%左右,远远小于发达国家50%的利用率[2]。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量不断攀升,水资源矛盾问题愈发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成为必然,开发农业本身节水成为提升我国农业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

2 节水型生态灌区的建设途径

2.1 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灌区工程

在建设节水型生态灌区工程时,需要针对灌区内的泵站、渡槽等建筑物进行优化设计,即在设计时需要结合水利工程的特性,从工程美观性、环境生态性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设计。此外,在设计时应注重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利用,打造集输水、休闲于一体的亲水空间,不仅能够满足农田对灌溉的需求,还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亲水休闲空间[3]。总体而言,环境友好型的罐区工程总体规划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生态、绿色特点,并通过水景的衬托,将灌区水利工程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

2.2 加强节水技术的应用

2.2.1 农田渠道防渗节水技术 传统农业灌溉模式主要采用渠道输水,采用渠道输水模式能够充分满足农田对水资源的需求,但在渠道输水模式下,超过一半的水因为渗漏而损失,水资源利用效率极低。因此,在强化节水技术利用时,首先应重视渠道的防渗,通过采用有效的防渗技术,减少输水过程中水资源的渗透。具体而言,可以在渠道建设过程中,应用混凝土衬砌、防渗膜等。农田渠道防渗节水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在输水过程中减少水资源渗透,提升渠道的水资源利用系数,并提高水资源输送的安全性。

2.2.2 农田微灌节水技术 农田微灌节水技术主要包括滴灌节水与脉冲节水,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微灌节水技术。就目前来说,农田微灌节水技术在大棚种植中有着较为广泛的使用,农田微灌节水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农田灌溉节水技术的创新,还能在灌溉的同时添加肥料,满足作物对营养物的需求,减少人力的投入量。在应用农田微灌技术时,通常是把灌溉的管线铺设在农作物的根系部位,这样可以确保作物充分吸收到水分,以此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目的。资料显示,农田微灌节水技术的实施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地减少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蒸发,水资源利用效率可达到45%,且农田微灌节水系统具有安装简单、成本低、易于维护,适用性强等优点,在农村农业发展中得到广泛推广[4]。

2.2.3 农田喷灌节水技术 农田喷灌节水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压水泵与相关的动力系统,来进行农业灌溉的一种节水技术。农田喷灌节水技术在中大型农田中使用较为广泛,喷灌节水技术并未有统一的标准与要求,因此,可以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对管道线路进行敷设,仅需要在灌溉时对喷灌设备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满足大范围农田灌溉需求。该种节水技术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灌溉效率高、水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

2.3 加强节水区日常管理

2.3.1 严格按照政策规范要求加强管理 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时,需要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政策规范要求加强日常管理。具体而言,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需要强化对节水工程实际人员的监管,通过定期培训、检查等手段提升设计人员专业素养。对于地区管理部门而言,同样需要根据地区供水情况,结合农业发展模式,设计与规划出最切合实际的农田水利灌溉节水工程,提升节水工程施工质量与利用效率。此外,在农田水利灌溉节水工程完工后,应强化对节水工程的日常维护,确保节水工程设备能够稳定运行,尤其是在一些干旱严重的区域,应注重对节水工程的管控,如果发生问题应及时调派专业的维护人员对其进行维护,确保节水工程能够发挥最大作用。

2.3.2 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情况合理选择技术和调整方案 不同的区域应因地制宜,针对本区域节水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农作物生长规律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效节水形式,并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自动化程度。例如在小型农田区域内推广使用小沟或小畦灌等灌溉形式,并通过渠道防渗技术的应用,提升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对于中大型农田区域,可以尝试推广使用灌溉总水量与定额管理模式,发挥水价杠杆作用,逐步推进农业用水价格的改革,并对节水效果较好的农民进行补贴或奖励。

3 结语

打造节水型生态灌区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节水型生态灌区的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区域特点,在不改变地区原有生态系统的条件下,投入较小精力即可获得较大生产力,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按照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作物种植布局,通过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建设成集节水、生态、高效于一体的节水型生态灌区,为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微灌节水型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微压冲洗式沉沙过滤池及磁化水微灌技术推广应用
节水型抽水马桶
农田创意秀
农田搞养殖需办哪些证
农田制作所
软管微灌对温室黄瓜病害及产量的影响
关于南方多雨区喷微灌发展的探讨
太湖流域:统筹兼顾 多管齐下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生态灌区建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