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产业结构变迁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2021-12-07潘经强

时代经贸 2021年11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变迁

潘经强

(许昌学院商学院 河南许昌 461000)

产业结构变迁基本理论

(一)产业结构变迁的概念

产业结构变迁概念起源于对经济发展事实的描述性分析,通常指要素资源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广义部门间的重新配置,表征为各部门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结构变迁是国家或区域加快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发展中经济区域一般选择从农业经济体向工业经济体转变路径,而发达经济区域往往思考通过结构变迁支撑其工业经济体的优势地位,同时缓解收入差异、失业率上升、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二)产业结构变迁的基本规律

产业结构变迁基本遵循“库兹涅茨事实”和“卡尔多事实”。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Kuznets Facts);资本产出比率大体上稳定不变,或产出和资本存量增长速率大致趋于相同(Kaldor Facts)。此外,“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提出劳动力就业领域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路径扩大,总体遵循“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迁移方向。

(三)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因子

“产业结构红利”来源于广义部门间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差异,供给侧和需求侧影响因子共同决定结构红利的分配情况和可持续性。具体来讲,供给侧影响因子主要有劳动力、要素禀赋、资本、技术、创新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具有基础设施属性的通用技术将赋予传统产业新的活力;需求侧主要考虑家庭消费、贸易开放、政府主导或引导投资等,扩大内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长线考量。

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演进阶段与规律

(一)三大产业的恢复与提振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出台,对当时低迷的河南省经济提振成效显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发展态势良好,第一产业占比持续在40%以上高位,农业的强引领作用突出。1978-1985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62.92亿元增加到451.74亿元,年增长率达到15.68%。

(二)第二产业占主导的“二一三”阶段(1986-1991年)

1984年,伴随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河南省大力围绕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进行体制创新,一系列以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为核心的改革形式陆续全面推开,全省工业进入高速增长轨道。1988年出现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河南省制定“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的发展思路,实施大力发展食品工业重大部署。1986-1991年,工业增加值增幅达91.98%,产业结构进入第二产业占主导的“二一三”阶段,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也在蓬勃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市场化改革初见成效。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整体推进阶段(1992-2008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财政税收和金融体系迎来重大改革;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外贸政策顺应调整。河南省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煤炭、铝土等矿资源整合,工业经济发展迎来黄金期。2008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峰值,对GDP的贡献率高达63.3%,1992-2008年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9.76%。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保持在30%左右,产业增加值由1992年的394.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446.72亿元。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的重要驱动源泉。

(四)后金融危机阶段(2009-2017年)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河南省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阶段。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强化创新驱动,注重新旧动能转换,工业发展进入增速换挡与转型升级阶段,产能过剩、“僵尸企业”、配置重叠等问题亟待解决。2009-201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回落明显。积极探索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打造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落地,现代服务业后劲十足,2016年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并始终保持在50%以上。

(五)第三产业占主导的“三二一”阶段(2018年至今)

2018年是河南省产业结构变迁进程中的重要节点,第三产业占比首次完成对第二产业的超越,但比全国平均水平晚了六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2020年河南省经济取得了同比增长1.3%的可喜成绩,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也高于第二产业增速,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三二一”产业结构将日趋稳定。

河南省产业结构变迁的度量刻画及分析

产业结构变迁的度量可以用需求和供给两类指标来刻画,梳理文献进行研究,拟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具体指数反映1978年来河南省产业结构变迁的特征事实。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示要素投入与产出的耦合程度,有效评价三次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协调性,避免权重约束,用TL进行测度。如公式(1)所示:

其中,PI、SI、TI分别代表当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GDP代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L1、L2、L3代表当年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单位:万人),L代表当年就业人员总数。TL值越大,反映产业结构偏离均衡状态,结构变迁牵强。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对产业升级的度量,指标越大表示产业结构越向服务化方向发展,为全面表征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空间,用TS1和TS2两个变量来评价。如公式(2)(3)所示:整理1978年以来河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和分产业就业人数相关数据,由公式(1)(2)(3)描绘河南省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指数演变趋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河南省产业结构在波动中不断趋于探底。1978-1990年和2003-2019年期间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呈下降态势,探底数值保持在0.2左右,仍有刺激引导空间。第三产业长期发展迟缓,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始终保持在高位,城镇化进程慢,其中郑州和洛阳就业人口集聚效应明显高于其他地市。

河南省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TS1保持“N”型增长曲线,2008年金融危机后曲线斜率陡峭,朝服务化方向发展。TS2基本保持逐年增长,但曲线表现平滑,高级化指数从1978年的0.602增至2009年的0.915。陈晓实证分析2000-2016年全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得出全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区间为(0.487,4.165),同期河南省指数峰值为0.906,服务化速率偏慢,与发达省份差距明显。

河南省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机制

(一)内部动因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入手,河南省产业结构变迁内在动力是收入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收入效应认为收入水平提升直接带动消费升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例,河南省201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200.97元和15163.74元,其中生活消费支出比例高达64.24%和76.14%,但接近1/3的就业人口集中在第一产业,可支配收入增速偏慢甚至低于GDP增速,严重影响河南省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相对价格效应指产业间技术进步率和资本劳动比的不同导致商品价格发生差异,影响消费比重,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河南省农业、工业发展底蕴厚实,吸引就业人口比例长期维持在70%-85%,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中减慢了“三二一”产业格局的形成,要素市场改革也滞后了产业市场改革,重视对大中型国有企业投资而忽视小微企业资本需求,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远低于发达省份70%的水准,河南省作为内陆区域在产业布局和承接转移上缺乏主动意识。

(二)外部动因

就我国宏观层面,2008年是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转折点,2012年服务业出现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且滞后于制造业的“成本病”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产业结构价值规律体现在“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而扩大再生产是产业结构变迁的本质要求。除供给侧和需求侧影响因子之外,扰动的外部动因也决定了河南省产业结构变迁的历史和定位。得益于地缘结构和气候特征,河南省粮食生产一直具有雄厚实力,随着全国城镇化、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政策的实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责无旁贷;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五化”协同发展过程中,前提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而2008年以来河南省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基本保持不变(略有下降),兼顾产业结构优化和效率效益,对河南省十八个地市也提出了新要求。

在后工业化时代,河南省产业结构“一产不精、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格局仍有调整空间。充分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选择,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缩小郑州、洛阳与其他地市第三产业比重的差异,继续谱写中原大省河南省新时代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变迁
小渔村的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一纸婚书见变迁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清潩河的变迁
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安徽省沿江城市带第二产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