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2021-12-06王乃珍

中小学老师培训 2021年4期

王乃珍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在提升,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按照课程要求完成课堂教学工作,还应当改善自身的语文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本文将针对新课改下初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进行研究,提高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创新教学方式;增强语文应用能力;深度分析教材内容

随着教育质量的进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本文将首先从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入手,对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探究,之后通过增强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探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质量,通过深挖教材使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一、创新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很难形成较为自主的学习能力,所以在进行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情景之中,使学生更加能够体会到语文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童趣》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应当将作者沈复的生平事迹讲述给学生,《童趣》是《浮生六记》中的章节,在这时教师应当向学生提出情境问题,若学生是童年时的沈复,日后应当如何发展,一些学生就会根据《童趣》这篇文章进行分析,通过文章分析可以得知沈复小时候耳聪目明,观察力强,并且善于思考可以称为前途不可限量的天才儿童,未来一定有所成就或当官或成为一代文豪,学生的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对沈复的未来进行了无限的畅想,教师在听取完学生回答之后,在向学生介绍沈复的一生,沈复最终没能成为文豪,也没成为官员造福百姓,而是浑浑噩噩的生活在自己的天地之中,这种反差会让学生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惋惜之情,学生带着这样的惋惜之情学习《童趣》这篇文章时,便更能够体会出沈复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水平。通过简单的案例可以得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办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共鸣,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学生更能体会到文章作者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增强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是培养学生一种语文与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增强语文应用能力能够使学生的情感表述更加清晰,使学生对情感的表达有更深刻的认知,在加强语文应用能力时,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基本知识的训练工作,基本知识包括成语表达、包括名词名句应用,例如教师在《龟虽寿》这篇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诗词单独列出,首先让学生解释这句诗词的含义,同时让学生使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诗词进行造句,提高学生的诗句应用能力,在应用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与古诗词的认知,是学生与诗句之间产生共鸣,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情感的认知,增强了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寒意,还应当注重文章写作手法的教学工作,通过写作手法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文章仿写能力,使学生在日后的语文写作过程中能够运用这种文章仿写能力,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带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提高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深度挖掘教材

初中生年龄较小,并且初中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初中生对于一些文章的理解层次并没有那么深,其生活阅历、心智限制了初中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这样就会导致初中生在进行语文学习过程中往往提不起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想要解决这类问题,就应当从教材入手,对教材进行更深度的发掘工作,通过发掘让学生明白更深刻的哲学道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易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进行《背景》这篇文章讲述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对家长第一次送自己进行上学的场景进行描述,学生的描述都较模糊,一部分学生只能够记得自己第一次上学时的状态,而忽略了父母的神态表情,教师这时会告诉学生,经历过生活打磨得人会更加注重周遭环境事物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初中生所忽略的所感受不到的,所以要通过学习文章锻炼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对于周遭事物的观察能力,教师通过教育理念的灌输能够提高学生对“成熟”的渴望,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文教学更具有效性。

结语

通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可以得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并深挖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情感认知。

参考文献

[1]彭佛胜.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学周刊,2020,(23):83-84.

[2]王繼军.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新课程,2020,(19):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