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中日感情形容词中的耻文化差异

2021-12-06刘小丽韩夏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3期
关键词:语义形容词感情

刘小丽 韩夏

摘要:中日两国在耻感表达方面的用词十分丰富,尤其是表达耻感的形容词。但关于中日耻感表达的对比研究却是少之又少。本研究以“耻”和“恥ずかしい”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在中日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关于“耻”的感情形容词异同点,判别区分以便更好掌握。

关键词:感情形容词;耻文化;「恥ずかしい」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以汉语感情形容词“耻”和“恥ずかしい”为研究对象,对两者语义进行分析归纳,对比总结出中日“耻”感情形容词用法上的差异,进而延伸探究此种语义差异上折射出的中日两国社会文化中“耻”方面的异同。

二、关于中日感情形容词“耻”的先行研究

“耻感文化”,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在研究日本民族性格的著作《菊与刀》中区别于西方“罪感文化”提出的一个概念。鲁思·本尼迪克特(1990)认为,耻感文化是受到外在的环境约束来使自身遵守道德规范,耻感文化类型社会的人通过外在的感受和反应来处理事务,注重社会舆论影响,个人如果犯了错会担心别人的谴责和议论,是一种缺乏自省力的羞耻感,耻感是被动的,由外而内的;耻感文化也提倡人们多行善事,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其“劝人向善”的力量驱动是来自外部环境的监督与约束。

当下学者普遍认为,相对于西方建立在人的内在道德标准上的“罪感文化”,中国和日本同属于“耻感社会”。日本学者森三树三郎(1995)也指出,日本“耻感文化”实际源于中国传统“耻”文化。日本自古便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已完全浸润与日本文化之中,耻感文化自是与儒家传统的耻文化相承于一脉。但在近代化发展过程中日本也积极吸收西方文化,并融合日本本民族特性对“耻”文化进行了改造。追本溯源,日本“耻感文化”就是在中国传统“耻”文化的基础上逐渐适应自身内涵的符合自己民族价值观的本土化意识形态。

于丹菊(2016)在《从词汇看中日“耻”文化的比较研究》中运用比较文化论和语言文化学从对中日“耻”文化进行阐述,深入探讨了和“耻”有关的语言表现所折射出来的中日两国“耻”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即自我本位价值观与他人本位价值观的不同本质。王洁(2019)在《从词汇看日本耻文化》中利用语言文化学的方法研究日本耻文化内涵与特征,通过对惯用语和谚语的分析总结出日本耻文化注重世人眼光和注重集团意识两个特征。

国内关于“耻”的研究多倾向于其所代表的精神内涵的探究,不论是关于中国传统耻文化还是鲁思·本尼迪克在《菊与刀》中所提出的日本恥感文化的研究都非常详尽,但关于中日感情形容词“耻”的本体语义研究则非常匮乏。

故本研究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通过对中日感情形容词“耻”和“恥ずかしい”的本体语义研究,扩展探究其中内含的中日“耻”方面社会文化的差异。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汉语感情形容词 “耻”和日语感情形容词“恥ずかしい”的本体语义解释入手,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总结与“耻”有关的感情形容词在研究中日感情形容词“耻”的情感表达倾向的差异。

(一)“耻”的数据分类研究

为了更明确探究汉语“耻”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耻文化的特征,故下述例句中以古汉语或古典文学中的句子为研究主体。汉语中单字“耻”由于词性关系,它表示感情状态的形容词性表达方式非常有限。综合《辞海》(第六版,2009)和《汉语大词典》(第二版,2018)的释义,本研究将“耻”的语义分为两类。

语义1:形容某人具有羞耻之心。常用的表达方式多数集中于“无耻”“知耻”等词汇中。

例(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例(2):这些年,他与温体仁交相排斥老伯,天下共知,不必复论。此公无才无德,秉政多年,惟知阿迎上意,未见有尺寸建树;且广纳苞苴,贪赃受贿,较之温体仁,尤为放肆无耻 。——刘斯奋《白门柳》

语义2:某事令人感到可耻。表达句式多为“耻于…”“以…为耻”

例(3)妇女缠足各省妇女,除满、蒙、回、藏及苗类外,向以缠足为文明各国所诟病,而人民懵懵焉不以为耻 。推厥原因,实由富贵贫贱阶级之见深入人心,缙绅之家转斥原野农妇之天足者谓犹未进化。

——《清稗类钞》

例(4)至民风、时事有甚可异而习焉不以为奇者:读书不知孝弟、力田不知蓄聚、女不以再醮为耻 、男不以犯上为非。  ——《东瀛识略 》

例(5)若夫以师法西人为耻,此其说尤谬。夫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

——《晚清文选》

“恥ずかしい”的语义相对来说较为混杂难以精确囊括,本研究着眼于研究“耻”相关形容词和耻文化之间的关系,过于详尽的对各项具体释义进行研究并无太大意义,故对「恥ずかしい」的语义进行进一步缩略概括,着重分析“恥ずかしい”语义中蕴含代表日本耻文化特色的几项主要释义。

综合《明镜国语辞典》(第二版,2010)和《广辞苑》(第六版,2008)的释义,本研究将“恥ずかしい”的语义分为3类

语义1:自分の失点·過失などが意識されて、人に合わせる顔がない気持ちだ。面目ない。ひけめが感じられて体裁が悪い。(察觉到自己的缺点、过失等感到没面子。丢脸的)

例(6)とにかく、研究授業をするのに「干拓と埋めたて」のちがいもはっきりとつかまずにいたことを、本当に恥ずかしいことだと思った。/总之,在进行研究课的时候,连“排水造地”和“填海造田”的区别都没有弄清楚,着实在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有田和正(著)《学習技能の基礎·基本教え方大事典》

例(7)他の学生の前で日本語を間違えたとき 恥ずかしい。/在学生面前搞错日语很丢人。

——元田静(著) 《第二言語不安の理論と実態》

语义2:きまりが悪くて、人に見られたくない気持ちだ。照れくさい。/(因某方面与众不同或人前受到关注)感到发窘、难为情,不想引人注目的想法。

例(8)「処女であること恥ずかしい」と訴える女性は珍しくありませんが、それはいかにもモテない女みたいで恥ずかしいと考えるのです。/诉苦说“作为处女很丢脸”的女性不在少数,她们会觉得这是不受欢迎的女人,很丢脸。

——岩月謙司(著) 《女性の「オトコ運」は父親で決まる》

例(9)オーストラリアの子が日本に来てツアーに組み込まれてた温泉に裸で入るのが恥ずかしいと言うことで行くのをやめてました。/澳大利亚孩子觉得组团裸着泡温泉很羞耻所以拒绝来日本。

——《Yahoo!知恵袋》

语义3:何となくてれくさいとともに困ってしまうような気持ちだ。/(一些情况被别人知道)感到害羞及表现出不知如何是好的状态。

例(10)こんなにも誰かを好きになったことがなかったから、恥ずかしい気持ちが先に立ち、喜怒哀楽の普通の感情のようには想いを示せない。/因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喜欢过一个人,所以首先会感到害羞,无法像喜怒哀乐那样表达自己的感情。

——六堂葉月(著) 《ケダモノは甘く招く》

例(11)女はいくつになっても、お店で「十五号サイズ見せてください」というのが恥ずかしいから、ワンサイズ下を買って、それに合わせて瘦せようと思うんですよ。/女人不管到了几岁,都不好意思在店里说“给我十五号的尺码”,所以会买小一号的,配合着尺码瘦下来。

——内館牧子(著)/小西良幸(著) 《潮》

通過对中日形容词“耻”与“恥ずかしい”的本体语义总结来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耻”所指代的情感存在较大的相似部分,都包含有羞耻心的情感。但正如上述所总结的,相较于汉语感情形容词“耻”,日语感情形容词“恥ずかしい”则多了“害羞”这一层含义,语义也更加丰富和细腻。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少纳言”语料库和BCC语料库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关于中日语言中“耻”相关的感情形容词分别收集“耻”3900例和“恥ずかしい”1487例的有效例句。

四、数据分析

本研究以“少纳言”语料库和BCC语料库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对中日感情形容词“耻”和“恥ずかしい”的本体语义分类整理,得出“中日语言中耻相关感情形容词使用频率数据表1”,如下所示:

根据表1可得出:

(1)中日“耻”感情产生的动力来源差异,即“耻”的内化与外迫。表1可知汉语“耻”的感情形容词用法中语义1“有羞耻之心”占比51.8%,而与之相对应的日语中显示自身的羞耻之心的“恥ずかしい”语义1则只占比24.9%,且其中仍含有“人前で”的因素。可见在对于羞耻之心的内在培养方面,中国传统社会比日本耻感社会要重视的多。中国传统社会把“知耻”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强调羞耻之心的“内省”与“内化”,与个人道德挂钩;而日本耻文化则强调外在的约束力,“恥ずかしい”这一情感的产生非常依仗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

究其原因,中国自古便把“礼义廉耻”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例如《论语》中“行己有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耻近乎勇”等,无一不展示出中国传统耻文化所强调的“内”的核心,即羞耻之心必要内化于心,自觉培养羞耻之心并非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许和外来的名誉,而是与个人道德是相互依存的,个人只有注重廉耻,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对自己的过错进行修正,是作为“君子”的本质要求。而日本耻文化依赖他人意志的特点与日本民族性格中鲜明的“内”“外”的概念息息相关,具体表现为即使做了耻辱之事,但只要德行没有败露于他人眼神之下,没有损害到己方集团的利益,便无“恥ずかしい”一说。像日语谚语中“旅の恥はかきすて”所说的那样,旅行在外脱离了己方集团,可以无所顾忌,也不会有耻感。

(2)中日“耻”判断标准的恒常性与易变性。在汉语“耻”语义2“认为…可耻”的释义占比为48.2%的情况下,日语表达中“恥ずかしい”所对应的“觉得某事可耻而不愿被人所知”的情况,即“恥ずかしい”语义2、3占比则高达75.1%。可见日本社会非常注重他人眼光中自身的名誉形象,且根据本体语义研究中的例句分析来看,中日关于“感到羞耻”的事态本身的性质也存在很大差异。

“知耻”可谓儒家思想的一重要内容,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没有改变,何为“耻”这也早在几千年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趋于一套较为完整且为社会所公认的价值体系。从先秦时期耻感文化初具雏形到孔孟思想提倡“知耻”以及延续至今的“礼义廉耻”处世准则到现代发展成的“八荣八耻”行为准则,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耻”的定义内核仍是一脉相承延续至今,故形成了“以何为耻”判断标准统一的特点。但“恥ずかしい”在日本是非常日常化的感情形容词,使用范围相当广泛。较之个人的自觉意识,日本人更重视现实周围人的人际关系,由此形成了对于“耻”的格外敏感性。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学习工作等都有变成“恥ずかしい”的可能,判断“耻”的标准更为模糊易变且相对主观,更倾向于个人行为准则。

五、结论

通过对“少纳言”(BCCWJ)和BCC语料库中中日“耻”的感情形容词汇的收集整理和定量分析,研究得出中日耻文化的差异:“耻”感情产生内在的自律性和他律性、“耻”评判标准上的恒常性与易变性,究其原因发现这是由于两国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政治文化发展过程的不同造成的。整体来说,中日虽同被判为耻感社会,但内涵上还是有本质差异,仅仅从中日“耻”的表达运用上进行分析虽为管中窥豹,但对于我们从感情内核中掌握中日“耻”的差异仍存在较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呂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日]森三树三郎.《名与耻的文化——中国、日本、欧洲文化比較研究》[J].中日文化研究.1995

[3]付晶.《论中日耻感文化的差异》.《群文天地》[J].2012

[4]董圣洁.《从〈菊与刀〉和〈论语〉看中日两国的“耻文化”》.《语言与文化大观》[J].2017

[5]孙庆忠,丁若沙.《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

[6]余丹菊.《从词汇看中日“耻”文化的比较研究》[J].2016

[7]赵俣.《浅谈日本的“耻”文化》[J].2010

猜你喜欢

语义形容词感情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最好的感情
Comparative Adjectives (形容词比较级)
感情工作
不分对错
感情强烈的叹号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