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中国减贫奇迹的历史主体
2021-12-06刘伟
摘要:为什么社会主义已经实行了30年,中国人民仍然生活贫困之中?邓小平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以强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开启了依靠改革开放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奔向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关键词:人民群众;改革开放;脱贫致富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劳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但高度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禁锢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创造力。因此,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处于极为贫穷的状态。
一、改革开放之路是中国人民实现脱贫致富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探索,主要围绕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国有经济改革等重点民生问题展开,进而制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目标实行“三步走”的战略规划,解决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水平再到比较富裕,最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既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总体设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规避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生产管理制度的弊端,开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极大调动了农民进行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为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指出,在搞社会主义建设之前,首先要弄明白社会主义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什么。在随后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目的和条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就“脱贫致富”问题,邓小平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最重要的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领导等政治经济制度。邓小平在洞悉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之后,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替代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一重大抉择为“脱贫致富”扫清了体制上的障碍。
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小康,经济实现高速稳定发展,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揭示出改革开放之路是中国人民实现脱贫致富之路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二、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见证
据统计,1978年之前,我国无法维持温饱的农村人口就有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除了这些人口外,其他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普遍不富裕。扶贫说到底就是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一场“攻坚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对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据《2016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数据,“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1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近92个百分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截止到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4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中国减贫成就巨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共享发展,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2020年以前,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以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能够共同迈入全面小康。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精准扶贫”是对传统“粗放扶贫”的超越,是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的有效结合,说到底要落实到人的层面上。传统扶贫工作通常是通过外在的物质给予实现人需要的满足,“精准扶贫”实际上是通过对人自身能力的塑造来实现与外在资源的对接,是一种由自我生发的减贫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过程也是一个贫困人口自我减贫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们的需求驱动他们改造自然、自身和社会的能力,他说:“他们(人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外在的条件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个人的利益需求才是主导。因此,不断解决好、协调好人民群众各构成部分和各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健康有序发展,既是当前条件下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三、总结
经过四十三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机制转型,我国在不断完善社会利益激励机制,推动社会利益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利益关系的合理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人民群众合理利益需求的满足提供了重要保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阶阶段,这种背景下,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仍旧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发挥其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努力建立健全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体制,努力尽快实现全面脱贫。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让全体人民共享国家社会改革发展的利益成果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2]李克強:《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http://www.gov.cn/premier/2021-03/12/content_ 5592671.htm.
本文为202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视域研究”(编号:L20AZX001)的阶段性成果。
刘伟(1983-),男,蒙古族,辽宁喀左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