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基础教育”的内涵及启示探究

2021-12-06喻凌志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师生研究课堂

摘要:1994 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新基础教育”的概念兵展开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新基础教育”获得了教育工作者的认可追崇,取得巨大发展。基础教育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基础教育决定了我国国民素质高低以及国家的整体教育走向。本文拟从“新基础教育”的内涵入手,通过解读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和发展,从而分析该教育理念的研究启示。

关键字:“新基础教育”;叶澜基础教育改革

一、“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发展

(一)内涵

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其“新”体现在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上,是根据传统的教育教学状况而言提出。“新基础教育”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其中包括:(1)研究目标:新基础教育主要研究社会转型期实现学校转型,其目标有成人和成事两个部分。(2)研究性质:新基础教育研究以综合整体展开,理论变革与实践变革相互影响,共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生成。(3)研究基本路径:新基础教育通过“研究性变革实践”来完成新型教育理念、新型学校的创建。(4)研究价值:新基础教育以积极、健康的发展为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5)研究教育活动要求:新基础教育的活动观以学生的动态生成为核心。(6)教师队伍要求:新基础教育致力于在研究中不断培养有创造力、有智慧的新型教育管理人员、研究人员、教育人员,通过教育工作者培养新人。

(二)发展

“新基础教育”是在1994年叶澜教授一篇关于教育改革的文章《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开始,1997年她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又从新的视角对教学活动进行探讨,进一步深化了新基础教育的内涵。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1994年-1999年);发展阶段(1999年-2004年);创新阶段(2004年-至今)。探索阶段的研究重点围绕观念体系的形成展开;发展阶段的研究针对学校转型的四个研究展开,其中包括学校转型性变革的背景、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基础性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学校转型性变革的路径与策略;创新阶段的研究重点在完成探索、发展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对创新性品牌学校、“生命 实践”教育学派等问题的继续研究。

二、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构建

价值观构建:教育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奠定学生基础学科知识、培育能力基础的同时构筑学生精神层面支柱,全面培养热爱生活、学习的人生态度,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目标,实现从知识教育到情感教育的升华。

教师观构建:尊重教师的劳动及重视教师的自身发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及精神、物质支持。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性,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深化教师的教育情怀。

学生观构建: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情况出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标准对待不能能力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形成身心的良性循环成长。

教育课程观构建:课程设计融入生活、人文,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有学科思考的能力。架构合理的课程结构,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深度挖掘学习潜力,让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础,掌握知识技能的关键。

教育教学观构建:强调教师的教学主动性与先进性,“教”、“学”有机融合,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师生在课堂中善于培养彼默契,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师生内心创造力。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展开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品性塑造。

三、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一。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是中心,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的教学为主要内容,特别是学科教学中教师的讲授、知识传递为主要教学手段。新基础教育倡导的是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学环节的实现实际是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在不断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思考完成教学目标,发现知识规律,在课堂中属于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育者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二)创新课堂教学“讲”法

教师的“讲”是课堂的主要内容,教师的语言中蕴含的教学方法的凝练、教学智慧的表达、课堂重难点的形成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教师在课堂中怎么“讲”非常關键,如何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知识的阐述,如何有效地通过关键设问直击教学要点,如何组织语言达成教学目标。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教师的“讲”有以下启发:一是“讲”的准,教师的讲义是在挖掘了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内涵基础上形成,知识点与教学目标一定要准确。二是“讲”的实,讲授的教学内容要能扎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成长经历与教学经历形成挂钩。三是“讲”的细,对教学内容要细致的讲解,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来不断强化教学内容的落实,形成细致全面地了解。四是“讲”的活,能够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所讲的内容灵活、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重视教学动态形成

教学动态生成是新基础教育提倡重要内容之一。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指在课堂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合作、碰撞,即时出现的不在教师原有预设方案之间的新问题以及新情况。课堂的动态生成与教学环境、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科的独特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会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课堂价值。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能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让课堂呈现独一无二的特性,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姿态。叶澜教授指出:“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结合新基础教育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才能更好地满足教学形式的发展需求。

四、小结

新基础教育教育理论的提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带来了较大的启示,在其影响下国内的基础教育不断结合相关理论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实教学工作改革。新基础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四个“还给”:将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欢乐生动有趣;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与思考来来设计课堂;将精神气息还给师生,让教育沉浸在爱的海洋。在教育教学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路上,教育工作者们只有保持着不断学习、不忘初心的心态来对待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培养下一代。

参考文献:

[1]张正波.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未来之路——读叶澜教授的《我与"新基础教育"》之感悟[J]. 当代教育论坛,2007(1):127

[2]叶澜. 在学校改革实践中造就新型教师——《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提供的启示与经验[J]. 中国教育学刊,2000(4):58-62.

[3] 叶澜. 执着坚持之强 创造发展之功——“新基础教育”三年扎根研究总结交流会发言稿[J]. 基础教育,2012(4):5-9.

[4] 叶澜. 略论"新基础教育"研究之路的若干特征[J]. 基础教育,2011,8(2):5-14.

[5] 舒扬. 走进"新基础教育"-叶澜教授访谈录[J]. 新教育,2005(1):8-9,16.

[6] 李政涛. 追寻"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叶澜与"新基础教育"[J]. 中小学管理,2004(4):22-26.

作者简介:喻凌志,性别男,出生年月1997年3月,籍贯湖南省长沙市,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师生研究课堂
欢乐的课堂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写字大课堂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