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2021-12-06崔宪果
崔宪果
所谓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网点为客户办理现金存取、开销账户、票据、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把持不到位,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遇丧失的风险,是银行柜面风险的主要领域。对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剖析风险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有关防范措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柜面操作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辨别风险意识与抵抗风险能力不足。
部分商业银行营业机构临柜人员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导致盲目互信、信任代替监督的现象存在,对本岗位职责及所经办业务的风险点及可能形成风险的后果认识模糊,柜面操作随意性较大,对易产生案件的违规操作行为缺少应有的警惕。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岗前业务培训不到位,特别是在员工的柜面业务风险辨认和防控方面的相关学习还很苍白。其次,是银行针对柜面风险的奖惩措施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带动员工规避风险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柜面员工每天都处于高压的劳动强度和繁琐的柜面操作流程中,其辨别风险意识和抵抗风险能力也逐渐被削弱。
(二)新的金融业务的配套风险管理制度跟不上业务发展的脚步
健全的业务管理制度是规范、保障和促进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前提,制度不健全会直接形成柜面业务核算管理上的真空,加大银行经营风险。原则上新业务的开办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但由于对新业务管理经验不足,制度制定时考虑不够全面,使得新业务品种在办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导致管理制度跟在业务后面走,等到柜面风险出现才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修改。这也说明,目前商业银行柜面风险管理的系统化建设明显不足,缺乏前瞻性和兼顾性,管理制度的混乱及盲目直接导致了柜面操作人员被动的违规操作。
(三)风险管理信息阻塞,导致的不共享、不透明
目前,银行间未建成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造成风险信息阻塞。且商业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代理与被代理机构就柜面代理业务的风险状态、风险承担等信息没有做到完整的市场化,透明度不高。这种现状极容易造成被代理单位在利益的驱动下,对银行和客户片面夸张其收益,从而增加银行柜面业务的风险。
(四)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到位
部分商业银行领导班子对柜面业务的风险防控工作重视程度仍显不足,在考核激励政策、人力资源配置上对柜面业务风险防控倾斜不够,抓柜面业务风险防控工作的主动性欠缺,深度不够,办法不多,抓基础管理时紧时松。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短期目标利益驱动,急功近利。
二、防范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培育风险理念,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养成良好工作习惯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文化氛围,牢固树立“合规创造价值,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组织柜面人员对照制度要求查漏补缺,积极引导柜员主动养成正确的操作习惯,审慎地对待每一笔业务。其次,关注员工的自身利益,重视员工长远人生方案和发展,通过组织各项学习和比赛来进步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步员工辨认柜面风险的意识和抵抗柜面风险的能力。同时,坚决杜绝“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的不良习惯,在全社上下培育、形成一种“指示服从制度、信任不忘制度、习惯让位制度”的合规文化理念,切实把风险管理理念渗透到日常业务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每一环节,形成对违规的高度敏感,使风险意识成为一种自觉和必需的行为准则。
(二)运用科学手段,建立完善监督控制机制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由人控向机控过渡,不断完善柜面预警、实时监测、事后稽核等系统。通过完善柜面交易控制流程,完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系统,实现全程均衡管理。同时,建立严密分级授权体系,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确保内控涵盖内部治理和经营活动的所有环节。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银行间可以建立共享资源库,有助于行业间发展动态和风险因素等信息的沟通,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柜面业务跟踪分析、客户意见定期回访、产品营销反馈等信息资源库,加强银企之间的信息互通,真正建立银企风险联防机制。
(四)加强岗位制约管理,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随着各类监控系统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制定科学完善的内控机制,岗位的配置和设置必须遵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前台与后台分离”的原则,明确客户经理、会计主管、前台柜员等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将各种规章制度、風险防范措施融入到每个操作岗位及环节当中,使每位员工明确自身岗位的职责和操作内容及要点,最终形成统一、规范、完善的业务操作流程,提升行内内控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化水平。同时,也对柜面业务类别、特点分析研究并制定统一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分析确定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点,明确关键岗位、相互制约岗位及其控制要求,形成不同岗位分立、相互制约的控制关系,进而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