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辽沈战役决战方针的确立及辽沈战役始末

2021-12-06王佳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摘要: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由于辽沈战役的胜利,东北全境获得了解放,关内各个战场也取得了一连串的重大胜利,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全国国共双方的斗争形势。在辽沈战役酝酿和实施的过程中,毛泽东根据解放战争中全国五大战场的整体态势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力量上的对比,及时抓住了战略决战的时机,提出了战略决战的构想,确立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本文将就“辽沈战役决战方针的确立及辽沈战役各个阶段的始末”这一论题加以全面细致的阐述 。

关键词:辽沈战役;方针确立;战略决战;决战决胜;东北解放

一、辽沈战役决战构想的形成与最终确立

辽沈战役是在人民解放军打退国民党军数百万军队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全面进攻的历史时期打响的。此时,国民党军在全国已由全面防御转为重点防御。其总兵力已由战争初始的430万人下降到360万人,除去后方守备兵力外,用于前线的正规部队只有170万人,分别被分割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中、中原五大战场上。在人民解放军的不断打击下,国民党军士气低落、军心动摇。相较之下,这时的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壮大到280万人,战场上的机动兵力优于国民党军,部队的武器装备水平也大大提高,全军士气高涨,全国战局出现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变化。从整体形势看,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然成熟。毛泽东及时抓住了战略决战的时机,下定了与国民党决战的决心,根据全国五大战场的情况权衡利弊,决定首先在东北战场上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且早在1948年2月7日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克辽阳的贺电中,他就曾指出过:“……你们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电报中毛泽东所表述的战略意图已十分明确,即冬季攻势后,东北人民解放军要从松花江附近向南长驱直入,迅速插到可以关闭东北门户的位置——锦州一线,彻底截断东北国民党军南撤华北的退路,并以决战态势将其全歼在东北地区。这封电报形成了辽沈战役战略决战的最初构想,明确选中了战役首攻目标—锦州。锦州是北宁线(北宁线地贯辽西走廊,西到北平(今北京),东到沈阳,从天津塘沽起,沿渤海湾蜿蜒向东伸展,全长共700余公里,沿线有许多重要城镇:唐山、滦县、昌黎、秦皇岛、山海关、锦西、锦州等地)上的重镇,处在辽西走廊上,作为东北的门户控制着东北与华北之间的通道。如果先打锦州封死国民党军撤回关内的通道,便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同时还可以吸引长春、沈阳的国民党军前来增援,东北人民解放军便可转移兵力,在运动中歼灭国民党军,最终得以解放东北全境。但林彪对于这一构想却顾虑重重,他在收到这封电报的第三天回电表示:虽然必须要将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以全歼之,但目前在锦州一线没有作战条件。并于1948年4月18日致电中共中央,提出了攻打长春的作战计划。显然攻打长春并不符合毛泽东的战略构想,但鉴于林彪表示“十天半月左右的时间内结束战斗”,他还是同意了林彪的作战计划。5月下旬,东北人民解放军攻打长春未果,对长春改为长围久困,伺机再打长春。但此时毛泽东最为担心的恰恰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国民党军在战略部署上会出现重大变化,从而导致关闭“东北门户”的设想落空。到7月中旬,东北人民解放军还在围困长春,攻打长春的时机仍未出现,于是东北军区经研究后致电中央军委:“大家均认为我军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的攻长春。”中央军委回电:“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止这个计划,改为提早向南作战的计划。”8月中旬,为适应南下作战的需要,东北野战军指挥机构成立,林彪任司令員,罗荣桓任政治委员,刘亚楼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至此,毛泽东提出的辽沈战役战略决战的构想最终得以确立。

二、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确立以及部署执行

辽沈战役前夕的东北战场,国民党军只剩下了55万人,分别被东北人民解放军压缩在了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而此时的东北人民解放军经过夏、秋、冬三季攻势后,将东、西、南、北满连成一片,兵力达到了103万人。之后又通过5个月的时间,运用“诉苦、三查”的方法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和以“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为目标的军事大练兵,为大规模作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此,东北人民解放军已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你们现在就应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指北宁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你们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这封电报成为了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封具有重大意义的电报,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被完全确立。这一方针明确指导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行动,即将滦县至山海关段和山海关至兴城段上的国民党守军各个歼灭,以控制北宁线,这是战役初战的关键。

9月初,东北军区部队和东北野战军部队开始了大规模移动,向北宁线开进。除第一兵团和12纵按兵不动,继续围困长春外,其他各纵队日夜兼程,以最快速度向指定地点集结。同时,大量的粮食、弹药和物资也被运往前线。9月10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致电中央军委,保证战役将在12日于锦州、义县间打响。同时根据《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确定了南下北宁线作战的初步部署:第3、4、7、8、9、11纵队及炮兵纵队和冀察热辽军区3个独立师、炮兵旅、骑兵师,分别进攻义县和北宁线上锦州至唐山各独立据点,相机夺占锦州、锦西、山海关。第5、6、12纵队和6个独立师围困长春,阻止其突围,并随时准备南下锦州打援。第1、2、10纵队位于新民地区,阻击沈阳守军向长春增援,掩护北宁线作战,随时增强北宁线作战力量。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即将拉开帷幕。

三、毛泽东对辽沈战役三个阶段的全局指导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打响,到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整个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攻克锦州,解放长春。第二阶段:举行辽西会战,围歼西进兵团。第三阶段:攻占沈阳、营口,解放东北全境。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首先在北宁线山海关至唐山段打响。11纵队和冀察热辽独立师、骑兵师等部由建昌出发,奔袭山海关至滦县国民党军各个据点。随后,4纵从台安出发,9纵从北镇出发,渡大凌河直插锦州以北,包围义县,切断锦州与义县的联系;8纵自吉林八面城南下,渡辽河也赶到了锦州以北;7纵自四平出发,越大凌河插入锦州以南,截断锦州国民党守军南逃的退路;3纵、2纵5师及炮兵纵队分别由辽源、四平等地乘火车南下,到达义县,接替第4、9纵队包围义县的任务;第4、9纵队向锦州攻击前进。从9月12日到10月1日,东北野战军势如破竹,在北宁线上先后攻克了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义县和锦州近邻的国民党军重要据点,直逼锦州城下,完成了攻打锦州的第一步作战计划 。

为解锦州之危,国民党军从关内抽调7个师,加上驻守锦西、葫芦岛的4个师,共11个师的兵力组成东进兵团,由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经塔山增援锦州。另外,由沈阳出兵12个师组成西进兵团,由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沿新立屯、阜新方向增援锦州。蒋介石企图东、西两大兵团南北对进,对东北野战军形成合击之势。这一情况让林彪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他形象的说:“准备了一桌子菜,上来两桌客,怎么办?”于是10月2日晚,林彪起草了一封电报发给中央军委,电报提出了两个方案,表达出了锦州方向的两大援敌兵团已至的情况下,攻打长春更有把握的意图:“……(三)锦州如能迅速攻下,则仍以攻锦州为好,省得部队往返拖延时间。(四)长春之敌数月来经我围困,我已收容逃兵一万八千人左右,外围战斗歼敌五千余,估计长春守敌现约八万人,士气必甚低。……故目前如攻长春,则较六月间准备攻长春时的把握大为增加,但须多延迟半月到二十天时间。(五)以上两个行动方案,我们正在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罗荣桓得知电报内容后,认为多有不妥:南下攻势已全面展开,临时改变攻锦计划改打长春,不但有违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还有可能造成战场上的混乱局面。罗荣桓找到林彪,说出了心中所想,经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商讨,决定撤回电报,但得知电报已经发出。罗荣桓提出不等中央军委回电,重新起草电报,电报称:“我们仍拟攻锦州。只要我军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之可能,至少能歼敌之一部或大部,目前如回头攻长春,则太费时间,既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就能收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毛泽东收到第一封电报后,回电措辞十分严厉,指出:“四五月间长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七月间长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滦县线之第八、九军已经调走,你们却又因第五军和独九十五师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只要你们十天内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到4日凌晨,毛泽东才收到第二封电报,看后十分兴奋,当即回电:“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望按你们的部署,大胆放手的坚持实施。”东野总部随即确定了攻锦部署:以第2、3、7、8、9、炮兵纵队夺取锦州,第1纵队作为总预备队进驻高桥,准备随时增援。以第5、6、10纵队阻击西进兵团,以第4、11纵队和冀察热辽军区3个独立师阻击东进兵团,以第12纵队和部分独立师围困长春。

1948年10月4日,东北野战军展开了锦州外围战。其间毛泽东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指出:“……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的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战至13日,锦州外围据点被东北野战军一一攻克,攻城各部队直逼锦州城防前沿。在进行锦州外围战的同时,东北野战军阻援部队分别在塔山和彰武、新立屯等地展开了阻援作战。塔山阻击战从10月10日至15日,经过六昼夜鏖战,东野4纵队在11纵队的配合下,顽强坚守住了塔山阵地,歼灭国民党军6000余人,阻止了国民党东进兵团北上增援锦州的企图,为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时间。与此同时,国民党西进兵团直取彰武、新立屯,遭到了东野5、6、10纵队的节节抗击。为迟滞西进兵团增援锦州的步伐,保证锦州战斗的胜利,毛泽东对彰武方向的作战做出了明确部署,指出:“只要不怕切断补给线,让敌进占彰武并非不利。目前数日你们可以不受沈阳援敌威胁,待锦州打得激烈时,彰武方向之敌回头援锦,他已失去时间。”按照毛泽东的指示,10月11日,东北野战军主动放弃了彰武,并在彰武、新立屯一带继续牵制西进兵团。1946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锦州获得解放。至此,东北的“门户”被东北人民解放军彻底关闭。10月19日,毛泽东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锦州之战“部队精神好,战术好,你们指挥得当,极为欣慰,望传令嘉奖。”锦州解放后,东北战局随即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蒋介石严令长春国民党守军向沈阳突围。10月17日,国民党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21日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率余部放下武器,长春获得解放。至此,辽沈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锦州的解放给西进兵团司令廖耀湘以巨大打击,刚刚进占新立屯的西进兵团进退两难,增援锦州已为时已晚,退回沈阳很可能会在运动中被消灭。于是廖耀湘命令西进兵团驻扎在新立屯,停止一切行动。但蒋介石失去锦州是不甘心的,他要求东、西两大兵团再次对进,相机夺回锦州。但在西进兵团的行动上,国民党主要将领却意见不一:蒋介石要求西进兵团快速南下,夺回锦州;卫立煌认为不能再救援锦州了,但却对退营口还是退沈阳犹豫不决;廖耀湘主张经黑山、大虎山,从营口撤出东北。经过五天的争吵,到10月20日,蒋介石收复锦州的作战方针才最终确立:西进兵团以营口为后方,突破黑山、大虎山,全力攻锦州;52军占领营口掩护后方;东进兵团向锦州攻击。但时间已经太迟了,林彪在19日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发现西进兵团有继续向锦州增援的意图,于是他迅速向中央军委建议,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全歼西进兵团。中央军委同意了这一建议,并強调指出坚决堵塞国民党军从营口撤退的去路。20日,东北野战军制定了围歼西进兵团的部署:以一部兵力继续坚守塔山,阻止东进兵团北上;以一部兵力位于营口以北,控制营口;集中主力9个纵队在黑山、大虎山围歼西进兵团,并歼灭沈阳周围地区的国民党军。

黑山、大虎山是沈阳通往锦州的交通要道,西北是医巫闾山,东南是沿海沼泽地,中间是一条15—20公里宽的丘陵地带,所以这里是北上沈阳、东退营口、南下锦州的必经之地。10月21日,东野10纵奉命到达黑山、大虎山地区组织防御。从23日到25日,10纵在黑山、大虎山一线顽强堵住了国民党军南下的退路,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为全歼西进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26日凌晨3点,10纵接到了东野总部的电报:“北上主力已到达,敌已总溃退。望协同1、2、3纵队从黑山正面投入追击。”围歼西进兵团的的大会战即将展开。26日拂晓,在辽西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东北野战军发动了规模巨大的辽西围歼战。3纵在胡家窝棚首先夺取了国民党西进兵团指挥部,造成了西进兵团指挥失灵,全线行动瘫痪。战至28日,国民党西进兵团被全部歼灭,辽沈战役第二阶段胜利结束。

1948年10月27日,毛泽东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发来电报:“……(二)当面敌人解决后,望以有力兵团(不少于三个纵队)星夜兼程东进,渡辽河,歼灭营口、牛庄、海城一带之地,堵塞敌人向海上的逃路。……(四)如果在目前的数日内,沈阳一带敌军已经或正向营口逃跑,则你们全军须迅速向营口、海城方向进击。东野总部遵照指示,做出了最后全歼东北国民党军的部署:1、2纵队迅速向沈阳急进,同12纵队和各独立师围歼沈阳国民党守军;7、8、9纵队和独立二师、内蒙骑兵师星夜兼程向鞍山、辽阳、海城、营口急进。

11月1日,东北野战军向沈阳发起总攻。战至第二天,沈阳的国民党守军被全部歼灭,沈阳解放。与此同时,营口被国民党52军抢占。11月2日,52军从营口出逃,9纵向营口发起攻击,以炮火击毁了多艘国民党运兵舰船 ,共歼灭国民党军14000余人,营口解放。至此,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四、结语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它连同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迎来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辽沈战役的胜利是东北党政军民密切配合、共同斗争的胜利,是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这一胜利无疑是伟大的,它彻底改变了当时国共双方的斗争形势,使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折,加速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安. 辽沈大决战, 1988:30-31.

[2]战辛、战殿学、王守昱. 决战雄关外, 1989:21.57-58.

[3]王树增. 解放战争(下)(1948.10-1950.5), 2009:16-17.20.149.

[4]郭荣辉.辽沈战役纪实, 2005:189.216.

作者简介

王佳音(1984.3)女,籍貫:辽宁省锦州市,单位:辽沈战役纪念馆,职称:专技10级,学位: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文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