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塘成蟹健康养殖技术

2021-12-06杨树龙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河蟹饵料水草

摘要:本文对池塘成蟹健康养殖技术进行探讨,主要从蟹池条件、蟹池清整、种草养螺、放养蟹种、饲料投喂、调节水质、选择河沟类型、蟹类病害及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为池塘成蟹的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池塘成蟹;健康养殖技术

一、蟹池条件

养蟹池应选择建在靠近水源,灌、排水均十分方便的地方。连片养殖区进、排水渠要分开,以免发病时交叉感染。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环~境安静,远离村庄和公路。蟹池面积5~50亩,面积太小,水温、水质变化快,不利于河蟹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生长。蟹池一般挖成环沟型,但30亩以上蟹池应挖成“井”字沟型。沟的面积占蟹池总面积30%,沟处可保持水深1.2~1.5米,沟底向出水口倾斜,平滩处可保持水深0.5~0.8米。池底淤泥厚10厘米,淤泥太厚則易污染 水质,滋生病菌,引发各种疾病,淤泥太少底质过硬,不利于水草的生长。池埂坡比1 :3,缓坡河蟹不易打洞。池角为圆弧形。

二、蟹池清整

河蟹起捕后就要对蟹池进行整修,加固池埂,铲除过多的淤泥,检查维修防逃设施,并对池底进行不少于15天的冻晒。

幼蟹投放前15天,进水20厘米,用生石灰对蟹池消毒,每亩用量150~200公斤,化水全池 泼洒(包括池坡),蟹沟处用耙翻一 次。生石灰清塘可杀灭各种杂鱼、蛙类及有害微生物,疏松土层,增加钙质,改善河蟹栖息的生态环境,是其它清塘药物无法取代的。

蟹池使用生石灰应注意几个问题: (1) 选择没有风化的新鲜石灰,已经潮解的石灰会减弱其功效。(2)要掌握生石灰的用量,其毒性消失期与用最有关。(3)泼酒生石灰和池堆施用不能外时进行,因为肥料中所含的离子氨会因PH值升高转化为非离子氨, ,对河通产生毒害作用, 此外肥料中的磷酸盐磷会和男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难溶性的磷酸钙,从而降低肥效。(4)生有地不可与含氯消毒剂和杀虫剂同时使用,以免产生撷抗作用,降低功效。(5)生石灰的使用要视蟹池pH值具体情况而定。

三、种草养螺

轮叶黑藻、伊乐豪、苦草都是河蟹喜食的品种。但苦草无再生能力,其种群的扩大主要依靠分蘖方式,极易被河蟹破坏,利用率较低。轮叶黑藻、伊乐藻再生能力强,生长期长,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利用率也较高,最适宜在蟹池种植。伊乐藻还耐低温,水温5C以上就可生长, 冬天也不会枯婆。蟹池清塘后就可种植,用量每亩40 -50公斤,以10~15株束插入泥中 3~5 厘米,行距、株距名为1米。种植时要留2- 3米的空白带,使蟹池形成 “十”字形或“井”字形无草区,便于鱼、蟹活动,避免水草布满全池,影响水流。河蟹主要生长季节水草覆盖面积占蟹池面积60%。为有利于水草生长,水草种植前,每亩施用2.5公斤复合肥作为基肥,4~5月各施 一次追肥, 0.5 公斤亩。水草可供河蟹摄食、栖息、遮荫避暑、蜕壳隐蔽、净化水质、增加溶氧,是蟹池中必不可少的。

蟹种放养后清明前每亩投放鲜活螺蛳300公斤,既能为河蟹培植天然的活饵料,又能改善池塘底质,净化水质。

四、放养蟹种

蟹种放养时水位控制在50~60厘米。蟹种投放应坚持“三改”,改小规格为大规格,改高密度为低密度,改外购蟹种为自育蟹种。尽量选择土池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蟹种,为保证蟹种质量可自选亲本到沿海繁苗场跟踪繁殖再回到内地自育自养。投放的蟹种要求甲壳完整、肢体齐全、无病无伤、活力强、规格整齐、同-来源,并剔除“小老蟹”。蟹种规格100~200只/公斤,放养密度300~700只/亩。放养时间3月底以前放养结束为宜。放养时先用池水浸2分钟后提出片刻,再浸2分钟提出,重复三次,再用3~4%的食盐水溶液浸泡消毒3~5分钟。为有利于水草的生长和螺蛳的繁殖蟹种入池前最好用网片圈蟹池面积的30%作暂养区,地点在深水区,待水草覆盖率达40~50%、螺蛳繁殖已达一定数量时撒除,一般暂养至4月份,最迟不超过5月底。乘余70%水面可放养青虾,到6月初将青虾起捕上市,每亩可增加收入100~200元。如不圈养3~ 4月投饵量- -定要足, 防止河蟹因饵料不足而大量摄食水草,影响并破坏水草的生长。

五、饲料投喂

河蟹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在投喂上应进行动植物饲料合理搭配,实行“两头精、中间青、荤素搭配、青精结合”的科学投饵原则进行投喂。

1.饲料种类

植物性饲料:豆饼、花生饼、玉米、小麦、地瓜、土豆、各种水草等。动物性饲料:小杂鱼、螺蛳、河蚌等。配合饲料:按照河蟹生长营养需要,符合无公害食品养殖要求的规定制定的颗粒饲料。豆类、麦类最好进行熟化处理,以提高其利用率和适口性,减少对水体污染。

2. 饲料投喂

“四看”投饵:看季节,6月中旬前动、植物性饲料比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 55; 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看天气,天晴多投,阴雨天少投。看水色,透明度大于50厘米时可多投,少于30厘米时应少投,并及时换水。看摄食活动,发现过夜剩余饵料应减少投喂量。“四定”投饵:定时,每天两次,早晨6~7时,下午5~6时各投一次。3~4月和10月中旬 以后水温较低时,也可天喂一次,安排在下午。定位,沿池边浅水边区定点“_”字形摊放,每间隔20厘米设-投饵点。定质,青、粗、精何料结合,营养搭配合理。全年佴料总量中动物性饵料占40%,粗料占25%,青料占35%。饵料要求新鲜可口,严禁投喂腐败变质饵料,提倡投配合饵料,全价颗粒饵料。动物蛋白含量过高,容易促进性早熟。定量,自配的新鲜饵料日投饵量的确定按3~4月份为蟹体重的1%左右; 5~7月份为5~8%;8~10月为10%以上。全价配合颗粒饵料日投饵量控制在1~5%。

每日投饵量早上占30%,下午占70%。河蟹最后一两次脱壳即将起捕时,则宜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以达快速长膘增肥,提高商品蟹规格。

六、调节水质

水是河蟹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疾病发生和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河蟹的生长、疾病的发生和蔓延。在河蟹整个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款要,除前面提到的种植水草、移植螺蛳外应做到以下几几点。

1.定期泼酒生石灰

定期泼酒生石灰调节水的酸碱度,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供给河蟹吸收。河蟹喜栖居在微碱性水体中,PH值7.5~8.5,自四月中旬至河蟹起捕前每15~20天每亩水深1米用10~15公斤生石灰化水全池均匀泼洒,使池水始终呈微碱性。

2.适时加水、换水

从放种时0.5~0.6米始,随着水温开高,视水草长势,每10~15天加注新水10~15厘米,早期尔显为加水过多、5月上旬前保持水位07米,7月上有前保持水位127月上年后保持水位1.5米。每2~3天加一次水,高温季节每天加水一次,形成微水流,促进河蟹蜕壳。蜕壳商峰期不加水,雨后不加水。69月,每隔5~10天换水次,春季、秋季每隔二周换水次,每次换水水深20~30厘米,先排后灌,换水时换水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对河蟹造成强刺激。进水时用60目双层筛网过滤。池水透明度调控在30~50厘米,溶解氧5毫克/升.如常年周期施用益生菌制剂,则大大减少换水次数,甚至可以不换水。

3.常年周期性施用益生菌制剂

益生菌制剂是将水体中对水产养殖动物有益的细菌经筛选、优化组合,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生产的符合清洁养殖要求的活菌制剂。主要成份是芽孢杆菌、硝化菌、酵母菌、光合细菌等10多个菌株及酶、稳定剂和激活素。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①益水菌施入水体后,发挥其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 固氮作用,把残剩饲料、水产养殖动物排泄物、动植物残骸等有机物迅速分解为CO2、 硝酸盐、磷酸盐,为单细胞藻类生长繁殖提供营养,单细胞藻类的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微生 物及养殖动物的呼吸提供溶氧。使蟹池里菌藻趋于平衡,构成一一个 良性生态循环,维持和营造良好的水质条件。②通过拮抗作用(营养竞争、空间竞争或分泌抗生素、细菌素等毒素)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为养殖动物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益生菌的功能作用:①迅速分解残饵、排泄物、池底沉积物等水中有机污物,稳定水体PH值,提高水中溶氧,净化水质,为水产养殖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②抑制水中有害菌的生长与繁殖,减少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率。建立养殖水体有益菌优势群落。③强力分解水中氨氮、 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预防疾病。④消除水体(池底)黑臭与异味,保持良好水色, 稳定水质并长期维持。⑤增加微生物饵料,增强水产养殖动物的食欲,提高饲料效率,促进生长。 使用剂量与方法:主要养殖季节(5月中旬至9月底)每隔20天施次, 首次劑量加一倍,用量按产品说明书施用。使用方法:根据面积计算好用量,水剂加20倍池水稀释混合后,全池泼酒,粉剂加1~2倍鱼虾饲料或获糠,以20倍池水浸泡4~5小时后,全池泼酒。

注意事项:使用益生菌制剂后可减少换水,减少使用消毒剂和其它药物,必须使用时,用药后5天或换水后重新添加本剂。禁止与消毒剂、杀剂及其它化学药物同时使用。

益生菌制剂是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和促生长的方向,是河蟹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的重要举措。

七、蟹池套养鱼、 虾

蟹虾套养适宜鱼虾,不仅可以增收增效,还可以改善蟹池生态环观,促进河蟹生长。

1. 套养青虾

2~3月河蟹放养(圈养)结束后,亩套养800~-1200只/公斤青虾苗3~4公斤,5~6月份陆续起捕上市,可亩产青虾10公斤。青虾摄食能力比河蟹弱,吃河蟹剩余饵料,清扫残饵,防止败坏水质。青虾还可以作为河蟹饵料。若遇过敏药物,青虾抵抗力弱,先浮头,便于采取措施,避免河蟹死亡。

2. 套养鳜鱼

鳜鱼是凶猛性鱼类,以活鱼为食,传统观念上认为鳜鱼吃蟹,蟹大鳜不能混养。生产实践表明,缴鱼不吃河蟹(包括仔蟹、软壳蟹),蟹、鳜完全可以同塘混养。在蟹池中野中套养鳜鱼摄食蟹池中野杂鱼,将低值的野杂鱼转化为优质鳜鱼,不仅可以增加养殖效益,还控制了野杂鱼过度繁殖与河蟹争氧、争空间、影响河蟹摄食,促进河蟹生长。

套养方法:在3月上旬以前向蟹池中投放1两左右的本地鲫鱼,每亩3~5公斤,让其自然繁殖,为鳜鱼培育饵料鱼。6月初每亩放养5厘米以上鳜鱼10~15尾,如有饵料鱼配套适当多放,-般亩放养20~25尾。年底可获商品鳜鱼5~6公斤。

3.套养细鳞斜颌鲴

细鳞斜颌鯝俗名黄条,是生活在水体中下层的中小型经济鱼类,该鱼体形好,色泽艳,肉味鲜美,属优质鱼类,经济价值高,每公斤售价10~15元。该鱼处于特殊的生态位,食性独特,以腐植质、高等植物碎屑、腐泥、底生藻类为食,并能清扫人工投喂的残饵,素有“清道夫”雅称。在蟹池中套养细鳞斜颌鯝充分利用河蟹吃剩的残饵、水草枯叶、碎屑、腐泥等,减轻蟹池这些“废物”腐烂变质对水质的影响,改善河蟹生态环境,促进河蟹生长,减少发病。套养细鳞斜颌鲴无 需额外投饵,2~3 月每亩套养10厘米以上鱼种50尾,年底可获0.5~1斤商品鱼10~15公斤。

4. 套养鲢、鳙鱼

蟹池中亩套养5~6尾/公斤鳙鱼10尾、鲢鱼5~10尾,防止藻类蔓延、调节水色。

八、河沟类型

1、水体类型选择。根据河沟水体的结构特点,分为宽浅型和窄深型两种类型。宽浅型河沟是 指水体中平均水深1. 5米以上的面积占总水面约40%以上,水体浅滩多,比较宽阔,选择以养蟹 为主;窄深河沟是指平均水深1. 5米以上的面积占总水面约40%以下,水体浅滩较少,水体较深,选择以养鱼为主。

2、水域环境修复。对于窄深型河沟采用池塘养鱼方法用网片分段主羊鱼类。该类型养鱼产生的水体营养物质通过河沟微流动进入相连的宽浅型河沟,再被其中种植的水草吸收。两种类型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使整体水域达到生态平衡。

(1)水草裁培。2-3月裁种伊乐藻,亩裁种50千克; 3-5 月分期补种苦草,亩用苦草籽100克:在河蟹生长的夏季阶段,移裁金鱼藻和轮叶黑菜,亩栽种3种以上水草种群,确保水草覆盖率在中后期达到60%以上。水草种植主要选择在1米左右的浅水区。水草品种选择上主要采用金鱼藻,在水草结构中占绝对优势种群。种植初期一般采用网片进行围种,以防水草没有完全着泥生根时被河蟹破坏。伊乐藻和金鱼藻种植方法一般采用固着在水体底部,以防治被风浪带走,尽快促进其生根生长。

(2)螺类投放。清明前,以1.5米以上浅水区有效水面计算(取各水面总面积的50%为标准),在宽浅型河沟每亩投放螺类300千克,均勾地撒在浅水区,不能在局部堆积,以防食物不够和底部局部区域耗氧过多以致缺氧二死亡。

3、苗种放养。

2种河沟类型苗种放养情况详见表(供参考)

饲料投喂管理。宽浅型河沟因以河蟹为主,投喂伺料以动物性饲料、小杂鱼为主,植物性 饲料南瓜、黄豆为神。前期4月份投喂小杂值,投饲量占蟹体重25- -30;: 5-6月份以动物性投入 为主,投饲量占繁体重8-10%: 7月以植物性何料南瓜、小麦、玉米为主,小鱼为辅,投饲量古餐 体重5%-10% (动物性饲料占其中10-15%): 8-9月份,以小野杂鱼为主,辅以南瓜、小麦、玉米 等投饲量占蟹体重5-8% 6-9月投饲量根据天然饵料和天气情况可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吃饱吃好。 窄深型河沟因以养鱼为主,主要投喂配合饲料、 南瓜。每亩投放螺蛳300千克,分春夏2次投放,每次150千克,以保证青鱼有足够的饵料。各月份投喂量占鱼总体重量的3-5%。

九、蟹类病害及防治

(一)蟹类病害的发生 ;原因

1、环境因素

(1)水温:河蟹是变温动物,水温在18~28C时生长较好,超过这个范围或短时间水温剧变,往往会影响到其生长,从而导致抗病力降低,甚至会造成大量死亡。

(2)溶氧:河蟹耐低氧能力较差,一般要求溶氧在 4~5毫克/升以上。低于3毫克/升时,就会严重影响摄食和生长,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

(3) PH值:通常PH值在7~8的中性或弱碱性水体较适宜河蟹的生长。当PH值低于6或高于9时,会使病原体大量繁殖或使河蟹幼体活动受到抑制,影响蟹的正常生长。

(4)盐度:河蟹属于咸淡水洄游性动物,正常产卵受精需要8%~ -3%o的海水中进行,胚胎发育与盐度密切相关,在新月透明期前盐度的剧变会引起胚胎的大量死亡,在育苗期,蟹苗的最适盐度為5%~8%,低于2%时,因蟹苗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调节渗透压,导致体制下降而不能顺利蜕皮变态,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强。幼蟹则需要在淡水中生活,盐度过高,也会抑制生长,导致疾病或死亡。

(5)透明度:河蟹生长期要求水质清新,池水透明度较高。当水质严重恶化,透明度降低时,表明水质过肥,有机质含量升高,氨、亚硝酸氨含量超过正常指标,水质恶化往往极易引起蟹的疾病而导致死亡。

(6)空间:空间因素包括水体面积的大小及水的深度。河蟹有“占地盘”穴居相互残杀的习性,水体大,相对密度小,互相残杀机会就小:另外,佴料相对丰富,水体自我调节能力较好,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幼蟹的蜕壳与水位深浅相关,太深会影响蜕壳及生长,甚至引起死亡,太浅时,水温水质易变,也影响到生存。

(7)水生植物:水生植物,能为河蟹提供栖息、蜕壳的环境,也可为其提供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饵料,还可降低水中的氨氨,增加溶氧,改善水质。水草是否丰盛,对提高河蟹的成活率极为重要。

(8)底质:池塘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河蟹的健康,池底淤泥太多,水质易恶化,为细菌及其它病原体的入侵感染提供了条件。

(9)机械损伤。

2、病原体因素

病原体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目前发现河蟹病害主要工盾体有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机体的因素

河蟹自身体质好坏直接影响到抗病力的强弱,而石体质的好坏与苗种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质健康的蟹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群体易感水经休易威水平低。

4、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是放养密度、科学投饲及日常管理等。

(二)蟹类病害的诊断

1、病症检查

蟹生病后,往往呈现各种症状,有时病蟹还常表现出各种异常情况,这些症状和异常情况是蟹病诊断最常见最直接的方法。例如,若发现病蟹聚集在浅滩处,四肢麻痹,且甲壳有红色斑点病灶者,可初步诊断为呼肠孤病毒病:若病蟹表现为胸足僵硬且不停颤抖者,可初步诊断为颤料病;病蟹胃肠鼓气,肛门有橘黄色粘液流出,可初步诊断为胃肠鼓气病蟹幼体腹部出现褐色斑块,尾部向背弯曲至头部,可初步诊断为曲弓反背病:病蟹鳃呈黑色,呈现“叹气”状,可初步诊断为黑鳃病;病蟹腹甲发现有黑褐色斑点,并有溃疡病灶,可初步诊断为腐壳病。

2、病原体检查

病原体检查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蠕虫、甲壳动物等。

3、综合检查

除了病原体致病外,还有许多机械、物理、化学、营养不良、非寄生性生物也可引起蟹生病死亡。因此,单纯检查外观和病原体,有时也不能作出正确诊断,必须对饲养管理、有关环境因子以及发病情况等进行综合调查。如蟹蜕壳不遂症与蟹中毒症,除了根据外观症状作出判断外,要确诊必须对投喂的饲料、池塘环境及水质状况作出全面综合分析。

作者简介

杨树龙(1966.02.02——),男,汉族,籍贯:皖巢湖市,巢湖市黄麓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水产站长,职称:水产工程师,学历:大学,研究方向:水产(淡水)养殖技术推广与服务。

猜你喜欢

河蟹饵料水草
香饵
用饵之道贵在“善变”
关于北方河蟹养殖关键技术的探讨
第三讲 为鱼挑食,更考验耐心
秘制饵料
吃掉它不如放它回家
水草冒泡的秘密
为什么金鱼缸里要放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