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救援执勤中队参与开展消防监督工作的分析
2021-12-06刘志
刘志
摘要:目前,消防监督工作已经成为我国消防救援队伍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是火灾变化迅速,对消防救援人员的能力要求更高。本文对灭火救援执勤中队参与开展消防监督工作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我国消防监督工作的开展难点,最后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关键词:灭火救援执勤中队;消防监督工作;分析
引言
随着道路、房屋建筑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逐步向工业化发展,消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变得越来越难。消防监督工作作为消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消防工作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让灭火救援执勤中队参与开展消防监督工作是十分有意义且有必要的。
一、灭火救援执勤中队参与开展消防监督工作的意义
1、促进消防监督工作深入開展
灭火救援执勤中队是消防救援中的基本作战单位,不仅承担着灭火救援的责任,还从事着到企事业单位“六熟悉”工作。这一优势使得灭火救援执勤中队可以促进消防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让防火监督工作走进各个场所,使单位积极配合进行消防演习、发现具有火灾隐患的建筑等。这样不仅对消除火灾隐患,改善消防安全形势,还能提高居民的防火意识。不仅如此,灭火救援执勤中队还可与消防救援人员等进行及时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消防救援队伍的火灾防御力。
2、进一步增强消防宣传效果
在传统的消防监督宣传工作中,消防救援队伍大多通过线下传单、消防标语以及线上短视频、公众号推文等方式,为居民宣传消防知识,倡导大家自行开展防火监督等,但是见效甚微。因为“实践才能出真知”,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居民少有机会接触这些基础的消防设施,尽管消防救援队伍已经加大了对这些消防设施的操作说明宣传,但是没有真正的实践机会,居民也难以掌握使用技巧。但是利用灭火救援执勤中队在“六熟悉”过程中,可以对各单位开展演练培训,对消防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等,使宣传形式更加多样化,进而增强消防宣传效果。
三、加强灭火救援执勤中队参与开展消防监督工作的对策
1、完善消防监督体系
一个健全的消防监督体系,可以为灭火救援执勤中队参与开展消防监督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规范相关人员在开展消防监督时的各种行为。总之,建立一个完善的防火监督体系很有必要。
建立完善的消防监督系统,需要考虑消防技术、消防救援人员业务水平、经济状况等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条例。切实保证灭火救援执勤中队的工作落到实处,规范、有效开展消防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仅如此,这还是一项长期事业,一个健全的消防监督系统是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进行总结探索并不断改进,才能实现的。
2、加强对灭火救援执勤中队人员训练
防火监督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防火监督工作的质量,所以灭火救援执勤中队的防火监督工作要想高质量落实,还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进行不断提高。
首先不仅要对消防救援中队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以及考核,以保证相关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着手对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提高,积极展开实战训练,使灭火救援执勤中队能够高效开展消防监督工作。其次,对防火监督人员的责任意识的培养、道德的提升等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消防监督人员才会时刻牢记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前途,为人民更好地服务。
3、制定灭火救援科学考核机制
在救援执勤中队参与开展消防监督工作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消防监督体系的落实,确保消防监督人员规范行使自身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需要一个考核机制来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将防火监督工作考核纳入救援执勤中队的工作绩效的组成中,针对性地为执勤中队人员制定一些任务或目标,并实施一定的奖惩制度,可以推动防火监督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消防救援人员需要开展基地化培训工作,提升自我的救援专业化能力。对于基地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升级,日常的训练科目也需要按照基地化、模拟化、实战化训练的相关标准执行。建立中队间战斗班换防驻点的训练模式,训练科目根据基地的类型分别制定,从各方面进行综合训练考核工作,在日常训练中,一定要结合灾情案例进行实战训练,保障人员的技能基础训练,也需要考虑消防救援人员的安全训练工作。
结束语
总之,灭火救援执勤中队要想有效参与消防监督工作,离不开健全的消防监督体系的支持,还需要注重相关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升,不仅如此,一个有力的考核机制也会对提高消防监督工作的质量大有裨益。但是消防监督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不仅需要灭火救援执勤中队人员集思广益,不断实践探索以完善消防体系,还需要所有人的积极配合,学习更多的消防安全知识!
参考文献
[1]宋佳.加强执勤中队训练和灭火救援工作的思考[J].消防界,2017, 18(02):19-19.
[2]刘伟坤.提升基层中队执勤训练、灭火救援能力的几点思考[J].智库时代,2017(013):P.1-2.
[3]方亮.探析实战化训练环境对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能力的提升[J].绿色环保建材,2018(No.131):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