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国内导师与研究生关系问题研究述评
2021-12-06刘小渝
摘要: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教育中最核心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研究生和导师更加有效地进行学术研究,做出更多创新性的成果,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本文对近五年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总结,并基于此研究概况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开展方向提出几点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导生关系;导师与研究生;导学关系
对于研究生而言,与导师的关系是在校期间人际关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导生关系不仅能促进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 ,还有利于自身其他方面更全面的发展。对于导师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能提升导师的工作成就感,又能激发导师的科研热情。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科研力量的提升,从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近5年国内有关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一、导师与研究生关系本质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本质研究,大多数比较赞同“研究生师生关系是一种导学关系”的说法。程华东和曹媛媛认为,“导学关系是众多师生关系类型中具有特殊性的一种, 属于广义上‘师生关系’的一类关系”[1]。刘志认为,导学关系是导师和研究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研究生围绕着导师这一中心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科研学术活动和日常交往活动[2]。
还有学者从不同学科与视角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不同的本质。郑文力和张翠从心理学视角对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反映了师生心理上的距离及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体状态[3]。陈恒敏从经济学角度指出,经济性是导生关系的一种客观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郭有兵从主体性哲学角度认为,在思辨的抽象意义上,其关系的一般本质可以表述为:不对称的共生关系[5]。
二、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存在问题的研究
对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存在问题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首先,首属关系弱化。马焕灵认为,研究生身份独立性和自由化越来越明显,其身份的特征也已由固化、单一转变为灵活而复杂。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首属关系逐渐弱化,以职业关系为纽带的次属关系日渐凸显并代替首属关系成為导师与研究生的主导关系模式[6]。其次,导学关系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雇佣关系和放任关系。代佳朋认为,在雇佣关系和放任关系中,导师更多的是把研究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而非培养的学生。他们忽略了对学生的指导与教育,更不用说与学生进行学术思想的交流与探讨。 [7]
三、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制度、学生、导师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一、制度仍不完善
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都已实行了导生双选制。导生双选时间基本都是在研究生入学的1-2个月之内,时间太紧促,这其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尤为凸显,甚至可以说是是“盲选”。根据杨霞等的研究,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大多是单一导师制,一个导师带7个以上研究生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单一的导师制度也带来了研究生读研动机和导师招生动机的不匹配 [8]。
二、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导师与研究生数量比例严重失衡。何静调查指出,29.6%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导师平时并不会主动了解自己的情况,21.2%的研究生即使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不会主动寻求导师的指导和帮助[9]。导师希望自己所指导的学生能够在学术上有所造诣,而学生只想快点毕业工作。因此部分导生在这上面便会产生矛盾,慢慢便会导致双方在学术研究上无法契合,最后严重甚至可能产生冲突。
三、导师功利化
目前,导师的考核标准多是以个人科研为主,缺少对所指导学生培养质量的考核。导致很多导师把工作重心都放到了自己的科研项目上,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多是将研究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为自己的项目服务。同时,出于导师的权威性,学生被导师安排做与学术培养无关的事常有发生,例如带孩子、取快递等等。久而久之,矛盾逐渐激化。
四、关于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进一步研究开展方向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有可以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一) 加强导学关系研究
虽然目前学者大多认定“导学关系”是研究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核心,但是由图2可知,实际做出导学关系研究成果的学者很少。学者们大多以师生关系为主题,然而就师生关系研究而言,我们通过知网检索可以看出:中小学、大学师生关系研究明显多于研究生师生关系研究。由此不难看出,导学关系的重要性并未充分得到重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应当加强导学关系研究。
(二)细化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近5年的论文的研究内容及论文架构都是大致相似的,即从本质,到问题,再到解决方案。而且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大,在具体问题上有极少地创新。之后研究可以就导学关系中的某个具体问题来开展深入研究,由小及大,再加之一定的模型、调查为研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方案。
(三)丰富学科视角
跨学科研究是目前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在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领域,虽然目前也有部分相关文献采用了多学科研究的方式,但总结发现,目前多从教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的视角开展,还是比较单一,之后的研究可以从多种学科视角入手,并运用该学科特有的分析方法加以辅助。
(四)丰富理论视角
从近5年已有研究的理论出发点来看,视角单一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如单方面的立足于关怀理论或者互动理论等,少有学者在将几个理论融合后作为理论出发点的情况。之后的研究可以尝试将与本研究相关的几个理论进行融合,再以其作为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点,立足于这个基点之上再提出现实可操作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程华东,曹媛媛.研究生教育导生关系反思与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06).
[2]刘志.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导生关系何以可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0).
[3]郑文力,张翠.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导师-研究生”关系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5).
[4]陈恒敏.“老师”抑或“老板”:论导师、研究生关系的经济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4).
[5]郭友兵.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异化困境及其伦理超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02).
[6]马焕灵.导生关系转型:传统、裂变与重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9):17-22.
[7]代佳朋.社交媒体下的导师与研究生导学关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23(03):114-118.
[8]杨霞,杨金风.研究生和导师关系异化分析——基于制度层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8).
[9]何静.导师与研究生师生互动关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20.
作者简介:
刘小渝(1996),女,汉族,四川德阳,硕士,伦理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