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国民性”思想与中国文化复兴与自信研讨
2021-12-06林娟
摘要: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针对封建专制的弊端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批判,这种“国民性”思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开展中国文化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开展鲁迅“国民性”思想与中国文化复兴与自信研讨,站在“国民性”思想的角度看待历史发展进程与现代化社会背景,剖析人性的本质,探寻中国文化复兴的前进方向,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思想;中国文化复兴;自信
引言
在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中,对于国民劣根性进行了大量的批判,其评价内容十分严苛,但是在仔细分析其作品及精神内涵时,能够发现其对于中国不断进步是充满希望的。站在“国民性”思想的角度来探究中国文化复兴的具体方法,需要按照鲁迅的思路,先接受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的试试,之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文化的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直面传统文化,正视事实真相
在开展中国文化复兴并促进人们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同时,需要先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各种文化的本质性内涵,之后针对理解其中心思想,才能够明确其真正价值,确保复兴方向的准确性。在面对历史发展进程时,需要站在辩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传统文化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存在令人难以接受的弊端[1]。在剖析历史发展规律时,汉、唐时期璀璨的发展情况令人赞叹,而进入两宋时期则逐渐呈现出堕落的趋势,这种变化使得两种朝代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过程中能够快速挖掘其国民性的发展差异性。相对于两宋时期来说,汉、唐时期的传统文化内涵要更为保守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则呈现出落后的趋势。
除此之外,在《二十四孝图》中也能够发现传统文化不断呈现出极端发展的趋势,孝道一直是古代人们极为推崇的传统精神,而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则出现了偏离常理的现象:从最初的子路负米、陆绩怀橘等故事逐渐演变成卧冰求鲤、郭巨埋儿。同样是宣扬孝心的故事,而后来的发展趋势则逐渐偏离常识,走上了极端,反而展现了人的无能与诈伪。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会受到“失诚”与“诈伪”等劣根性的影响,这一发展过程存在很多值得人们学习和思考,因此,在中国文艺复兴阶段,需要明确将“精华”与“糟粕”提取出来,将其划清界限,挖掘能够传承和发扬的精神品质。
在分析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与发展历程时,我们需要站在鲁迅的“国民性”思想的角度分析当时人们的劣根性,挖掘其中的“失诚”与“诈伪”,客观看待人们内心中的阴暗面,在正视事实真相的同时找到正确的文化复兴道路。
二、进行清理批判,剔除文化糟粕
在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中,针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大量的批判,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奴才”和“专制者”,主要抨击封建制度下人们的“奴性”;二是“看客”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处于相似的社会背景中却拿身边的人的痛苦取乐;三是“瞒和骗”,这种思想不止是针对他人,部分国民连自己都瞒、骗,形成一种自欺欺人的现象;四是不思进取,在明确其管理制度的弊端、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后,依旧保持守旧的观念,不思进取,不接受改革。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对这四种国民劣根性产生深刻的理解,从人性的角度来剖析其内涵,为剔除糟粕奠定坚实的基础[2]。
国民的劣根性存在于人们的精神深处,如果不加以清理,将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现代社会的的不断发展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在开展中国文化复兴时,需要针对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中的国民劣根性进行清除和改善,将解决问题的关键放在其本质内涵上。鲁迅的思想和文学作品为人们进行辩证性分析与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可以跟随其脚步,站在促进民族进步与发展的角度分析各种阻碍因素。
在分析国民劣根性的内涵时,我们会发现这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民族独有的特征,单并不意味着要放任其存在,如果忽视其存在而单纯地追求中国文化复兴,则形成一种“瞒和骗”的现象,最终造成一种难以摆脱的死循环。在剔除糟粕时,人们需要正视自己内心中的阴暗面,避免受到“自我感觉良好”心理的影响,第一件要做到的事情就是“诚”,从摆脱“瞒和骗”入手,将自己从阿Q的形象中摆脱出来。
三、了解文化内涵,发扬优秀精神
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除了塑造具有鲜明的劣根性的人物形象,还塑造了很多值得学习,具有人性闪光点的人物形象,我们在分析其“国民性”思想时可以结合相应的人物形象,探寻现代社会发展中真正需要的人性优点[3]。在鲁迅的作品中,刻畫了一种“觉醒的人”的形象,我们在分析这种人物形象的内心特点时,能够发现其具备很多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觉醒的人”身上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精神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真诚,以真诚的态度看待他人和自己,以严谨的态度面对各种事物;二是挚爱,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热爱民族等方面,包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爱;三是坚贞,拥有为人民自我奉献的精神;四是勤劳,不畏艰苦。
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开展中国文艺复兴时,我们需要站在了解文化内涵、发扬优秀精神的角度剖析其前进方向。在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单纯的理论性知识难以令人们产生深刻的认知,需要利用鲜明的人物形象、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反思素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化内涵。
人们在挑选宣扬优秀精神品质的事件时,需要采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其内涵。以《二十四孝图》为例,在分析故事内容时不是让人们单纯地模仿故事中的行为,而是站在辩证的角度来思考其人性的闪光点。为了孝敬父母而寻求食物的初心是可以理解且值得人们学习的,但是在选择具体方法时需要考虑实际情况,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真正实现中国文化复兴。
结束语
在分析鲁迅的“国民性”思想时,需要以辩证的思维里看待各种事情,无论是对国民个性的批判还是赞扬都不能单独论断,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实际价值。我们在传承和发扬其思想内涵时,需要确保自身思想观念的客观性与公平性,以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作为主要目标,在精神层面引导人们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闫玉清,赵兴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09):1-11+108.
[2]金惠敏.“中国文化复兴论”问题之所在[N].社会科学报,2020-09-03 (006).
[3]曹金龙,杜哲.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依据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36(02):142-146.
作者介绍
林娟(1981—),女,云南普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