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形势下党报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2021-12-06杨水东
杨水东
党报作为党的喉舌,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平台,对传递主流观点,形成主流舆论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党媒要想继续占领舆论高地,传播主流舆论,就需要积极转型,改进传播方式,增强传播效果。而转型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党报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一、传统党报人才队伍建设易出现的问题
(一)条条框框的基本要求不适应新媒体时代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我国党报人才队伍建设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党报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具有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既承担着党和政府政治性、公益性宣传报道任务,又要通过自身经营解决办报经费。在大众传播时期非市场化特质可以成为保护媒体利益的工具,但在互联网时代却制约了党报的互联网化转型和市场化生存。为克服事业编制瓶颈,全国大部分党报深化内部用工制度改革,实行编内编外用人方式“双轨制”,把事业编制固定用工改为劳动合同用工,采取“占编不入编”的灵活、弹性用工新模式,大量使用编外人员。这种“双轨制”模式一直运行至今,虽然同工同酬,但在职务晋升、社保待遇等方面无法完全打通,政策难以突破,易导致编外员工归属感不强,产生落差感,影响人才队伍稳定。
(二)采编人员专业背景单一,影响优质内容的产出
传统媒体更倾向于招聘有中文或新闻专业背景的采编人员。但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及其所带来的信息爆炸提高了全民的知识水平,受众因此不再满足于传统媒体提供的“简讯”式消息,而更热衷于深度内容。中文或新闻专业出身的采编人员在做好政治传播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进行健康传播、科技传播、文化传播时往往力有未逮。如,2021年福建在为泉州申遗做宣传时往往很机械地介绍泉州宋元世界大港的地位,而bilibili视频博主“何解毒”却能从民族冲突、宗教融合、语言演化、海洋贸易等多方面,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演绎刺桐港的变迁,视频收获47.4万播放、4800余条弹幕,一千余条评论。
(三)缺乏适应新时代的全媒体记者
全媒體时代,记者除了要继续保持“四能”的素质外,更需要掌握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技能。如今,传统媒体特别缺乏采写编评、直播、剪辑、拍摄皆可掌握的全能型人才。这一方面是由于新闻院校教育与新闻实务脱节,另一方面则是内部培训与岗位锻炼不足。《福建日报》为推动主力军上主战场,突破单一办报的思维和管理模式,进行采编部门职能重组,原采编部门全部变身为全媒体采编部门,纸媒记者转型为全媒体记者,但实际运行中,部分记者很难以适应新时代全媒体要求。
(四)职业价值感下降,工作热情低
在党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当中,容易出现员工职业价值感下降,新闻理想状态不够饱满,工作热情低等现象。一是因为员工对于媒体融合前景迷茫。组织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来凝聚人心,坚定方向,大众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成员为了新闻理想而奋斗,创造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当下,由于媒体融合难度大,方向不明,进展缓慢,媒体融合的优势短时间难以体现,部分媒体人因此感到迷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工作热情。二是因为传统纸媒的考评体系不适应市场要求。对记者的考评主要还是采取基于发稿量和稿分的绩效管理方式,考评委的打分直接影响记者的收入水平。虽然在打分上侧重新媒体,但没有任务指标,采编人员安于现状,一般不会为新媒体业务的发展尽心尽力。三是观念的固化导致创新性不足,党报记者对新媒体的传播机制、传播理念、传播手法和传播效果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五)发展空间受限制
在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大背景下,许多省级党报编制数、领导职数大幅裁减,工作人员的职位变更幅度不大。发展空间受限不仅会降低职业价值感,甚至会引发人才流失等更严重的问题。
二、党报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一)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促进党报工作创新
党报人才队伍建设要打破固定思维模式,以此促进党报工作的创新变革。可以结合时代发展,对相关工作建设中的体制和要求及时修订、补充和完善,要在处理好党报建设工作的基础上,符合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在工作细节上,要注意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的创新,支持党报人才使用上的“双轨制”,实行全员聘用制,真正打破编内编外身份限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那些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骨干人才;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蹄疾步稳地建设好党报的人才队伍。
(二)多渠道引入适应新时代背景的党报人才
党报人才不能仅靠内部培养,还要把眼光放长远,多渠道引入适应新时代背景的党报人才。1.校媒合作。与省内外高校加强合作互动,向高校输送“校外导师”,建立党报与高校人才互聘、业务交流的机制。每年可以提供一些实习岗位接纳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跟班学习,实现人才培养关口前移。2.博采众长。在保证采写编评等基本业务能力的前提下,尽量丰富采编人员的专业背景,打造一支博学多识的采编队伍。3.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党报可以与自媒体合作,传统媒体搭台,自媒体唱戏。传统媒体借自媒体良好的语境连接大众,实现宣传目标;自媒体借传统媒体的平台实现引流破圈。如,《四川日报》新媒体平台川观新闻与成都本地知名博主谭乔合作,在插科打诨中传递三星堆的文保知识,收获92.3万播放量。
(三)以高品质内容生产为核心,坚守党报人的新闻初心
让主流声音影响主流人群,形成主流舆论,是党报人的初心。专业化的新闻生产,有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引领作用的新闻产品依然是必备品和稀缺品。因此主流媒体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优质内容取胜。一方面要注重“传帮带”,另一方面要在兼顾政治性的前提下制定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考核体系,同时可探索工作室制度,建立以优质内容出产为核心,以面向市场为目标,相对独立的新媒体内容生产部门。如,《郑州日报》“正观”新闻客户端特稿中心,以客户端及第三方平台的阅读量、评论量、点赞量等数据为考核的重要参考,营造“数据驱动型文化”,生产了一批有分量的深度报道作品;《福建日报》设立《深读》工作室,激发年轻人才的创新活力,为人才提供了展示自我、创造价值的新型平台。
(四)优化绩效考评,开展业务培训,培育工作激情
全媒体时代的媒介大融合不仅给采编人员提出了新要求,也给人力资源部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绩效考评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创新评价体系,考核指标要求具备多层次、多媒介、多终端性,稿分向移动端倾斜,注重考核记者与剪辑、配音的配合能力,把网友转评点赞数作为重要参考;大力开展新媒体业务培训,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业内专家进行全媒体培训,树立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观念,掌握剪辑、拍摄、直播、特效等传播技能,注重互联网思维下的语境表达创新,实现语态变革。定期开展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交流和沟通会,鼓励建言献策,丰富党报人才的理论与工作实践经验,提升对党报工作发展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培育党报人才的工作激情。
(五)积极争取政策,重视人文关怀,拓宽党报人才发展空间
党报留住人才,一方面要摆脱体制机制束缚,要积极向上级组织多沟通多报告,争取“双轨制”的政策支持,给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员工安居、子女入学方面给予适度的支持与帮助。重视团队荣誉建设,在员工生日、入职、退休等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举办小型庆祝仪式,发放荣誉证书和纪念章,以增加荣誉感和忠诚度。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只要我们从引才、用才、留才三处发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进人才,以不拘一格的方式用好人才,以吐哺握发的真心留住人才,就一定能营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