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花不结果又有什么
2021-12-06今様
今様
上周末我去看了场电影。
散场后,我刻意避开人潮,慢几拍离开。没承想有人和我一样,走到门口时,我们互相看了一眼,彼此惊异地认出了对方。
似乎是叫出她名字的刹那,惊喜已经爬上我们的脸庞,聊起近况,充满着多年不见的感慨。
“你也回来了?”
“是呀。”我说。
“好啊,”她笑起来,像是同我约定,“那下次出来玩。”
我猜想,这种约定大概是客套一下,成人世界再寻常不过的一种谎言。
她曾经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们小学同班,做了四年前后桌,初一报到那天,惊喜地发现我们还在一个班,于是再次开启形影不离模式。
初中那会儿我是标准的乖乖女,最出格的行为是熄灯后和她聊天,被悄无声息潜入的阿姨抓个正着,隔天收获“扣分加办公室听训大礼包”。出了办公室我心情低落——从小做惯“好学生”,还是第一次被这么不留情面地训斥。她却吹吹口哨满不在乎,钩着我的脖子道:“去小卖部买面包吧?”
我点点头。知道她不会因为这个伤心。
她读小学时,成绩就不太好,常常挨批。我也不知多少次被老师家长提醒乃至下令,少和她来往。可友情哪里需要唯成绩论,她热情开朗又仗义,和她玩在一起,我更有种反抗世俗眼光的正义感。
本来以为初中的我们会和小学时一样,没承想情况远比想象中的复杂。我们中学的学生本就鱼龙混杂,那几年,好学生和“小流氓”同窗生活,井水不犯河水。我座位靠前,渐渐融进了前者的群体中,而她身上本就有种大大咧咧的社会江湖气,会说会笑会闹,自然归属进了后者。
起初分歧并不明显,只是随着课业加重和知识点变难,我渐渐没了那么多空闲时间。周末想拉她学习,她总告诉我,要和几个朋友出去玩。
我也和她的朋友出去玩过一次。
对方是外校生,出手很大方,带我们去游乐园,话题被翘课、网吧、打架充斥着,给人一种藐视规矩、十分不羁的不良少年感。放到今日回想,也许他们只不过是青春期的一段短暂迷失,大多数人总会回到正轨,可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这些不亚于洪水猛兽。
她和我说,其中一个在追她。
我当即皱眉,以“娘家人”的身份表示不满意——哪怕要找,也该找个靠谱的啊。
隔了段时间,我刷新到她的空间动态,KTV里光线昏暗,桌上摆着花花绿绿的酒水饮料,合影里有笑容洋溢的她,那天追她的不良少年,还有几张陌生面孔,像社会上的人。男男女女,打扮成熟,恍然间觉得跟印象里的她相去甚远。
我和她认真地谈了一次。
现在想来,场面也许很搞笑,明明我才十几岁,却要板起脸来认真讲人生道理,越讲越觉得自己是班主任附体。
当然最后我也没能说服她。
我们渐渐疏远,她大概察觉到,问了我一次,是不是看不起她了。那会儿在我们学校,好学生对成天混日子的同学确实存在一些鄙视,当然反过来,后者也挺看不起前者这群循规蹈矩的“书呆子”。
我说没有。
我只是觉得,青春刚刚开始的她,日常不该是这样——早早沾染社会,好像天不怕地不怕。
这次谈话自然也没什么效果。
不过,我们也并未反目成仇,碰面依旧客气友好,只是不再约着一道出去玩。直到毕业以后,才真的断了联。
让我意外的是,上次电影院碰见后不久,她真的来找了我。微信上她说,自己正在创业,开了间酒吧,因为这些年积攒了不少朋友人脉,虽然日夜颠倒,但过得很开心。
我很为她高兴,道一定去捧场。
昨天我就帶着三五好友去了,回来后,一个朋友说,感觉你们生疏很多,以前明明要好到挤宿舍同一张床。
类似的想法,那天在电影院碰上时,我也曾有过。
当一段友谊走到终点,像旅途戛然而止,像开了花却没结果,总是让人不甘心又遗憾。可仔细想想,阔别多年还能够重逢,哪怕回不到当初,却曾经是彼此记忆中重要的一笔,也不失为一种幸运吧。
新浪微博:@-必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