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帮扶 振兴乡村
2021-12-06黄修国
黄修国
宜宾市高县针对部分脱贫摘帽贫困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面临人才短缺、产业发展动能不足、乡村治理机制不活等问题,创新推出“文化帮扶·乡村振兴第一村长”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聘请24名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担任“第一村长”,带活一片群众、培育一批产业、兴旺一批村(社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选”“用”结合,增添乡村振兴新力量。一是聚焦需求精准选人。立足脱贫村传统文化弘扬、文旅融合发展等对人才的需求,与清大文产(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立合作,实施文化帮扶乡村振兴“第一村长”人才库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目前人才库储备文化名人50名,选聘艺术家冯双白等24名“第一村长”入驻。二是聚焦发展灵活用人。明确“第一村长”在任期范围内(2020—2023年),结合自身主责主业和驻村帮扶职责,完成一批产业项目引进、一次文化艺术创作、一支文化宣传队伍组建、一场文化艺术汇演的“四个一”任务。推出“四个一”专员服务联络机制,即一名“第一村长”,由“一名县级领导+一名帮扶单位领导+一名镇领导+一名第一书记”负责联系,为“第一村长”开展文化培训、项目引进等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是聚焦短板长效育人。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以“第一村长”为老师,加强与四川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合作,持续推进“文化点亮乡村”“特色产业致富”等培训项目,集中培养一批农业领军人、农业经理人、文创带头人。
“文”“产”联动,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一是以文兴业。“第一村長”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北京源创汇创始合伙人、胜天镇流米村“第一村长”李明,引进投资6.19亿元的胜天红岩山途居露营综合体项目,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同时积极开展入村指导、外出招商、线上带货,推动“蚕桑产业+特色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实现产量产值“双提升”。二是以文促旅。围绕高县茶蚕桑竹文化、南丝路文化等主题,“第一村长”积极出谋划策,促进流米礼馆、中国“李礼相融第一村”等特色文旅项目建设,以及硕勋故里AAAA红色旅游景区等红色文化项目,实现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三是以文靓村。“第一村长”充分发挥艺术特长,配合当地村(居)委会统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艺术村庄打造等,规划建成月江镇等8个“产镇融合”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大屋村等30个特色村建设,乡村文化资源激发的新优势成为乡村建设的新动力。
“建”“管”结合,构筑乡村治理新机制。一是“统筹资源”抓治理。“第一村长”经常深入农家院落,既当文化政策宣传员,又当富民强村服务员、项目实施助推员,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热情,积极整合县、镇、村三级资源,促进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信息互联与人才互通,形成了党政领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共建共享新格局。二是“文化引领”促治理。“第一村长”充分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挖掘弘扬本土传统文化,推进手绘文化墙建设。开展“美丽庭院”“卫生文明户”评比活动,引导广大村民讲文明树新风。推动上海音乐学院“文化润边”工程远程艺术教育帮扶项目等10个项目落地,创作歌曲《亿万年只为等你》等文艺作品,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台账管理”强治理。“第一村长”根据驻村年度目标任务,分类建立村级主体责任、联系服务部门帮扶责任、“第一村长”岗位职责三类责任台账,确保帮扶村各项工作目标落地落实。(作者系中共高县县委书记)(责编/刘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