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州旅游空间结构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2021-12-06王换茹姚云贵尹华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客源黔东南州空间结构

王换茹, 姚云贵, 尹华光

1. 凯里学院 旅游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2. 厦门大学 南洋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3. 吉首大学 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旅游空间结构是一个地区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聚集程度和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1].科学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可以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区域旅游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学术界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对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Christaller[2]、Hills等[3]和Butler[4]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模型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实证方面,Weaver[5]以加勒比海地区的安提瓜和巴布达群岛为例,利用核心—边缘理论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Bevilacqua等[6]、Thomas等[7]、Pearce[8]则分别以意大利威尼托地区、比利时瓦隆地区、巴黎地区等大中尺度区域为例,对其旅游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国内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旅游空间结构演变模式、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优化等方面.陆林等[9]以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为例,系统分析了旅游地空间演化的基本模式;郭向阳等[10]、王宜强等[11]分别以云南省和山东省的农业旅游为例,运用交通优势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对空间结构的分布特征的研究,王洪桥等[12]利用多元模型和GIS空间分析对东北地区旅游空间格局的分布特征和演化机制进行了量测分析;王新越等[13]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资源、交通、经济等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合理的旅游发展格局.对旅游空间结构影响要素的研究也是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陈建设等[14]、许贤棠等[15]、王新越等[16]分别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样本,认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需求、交通区位等是影响县域旅游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刘大均等[17]认为旅游微博空间分布受人口规模、信息化程度、旅游资源禀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研究方面,杨仲元等[18]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皖南旅游区空间演化过程,并提出了旅游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王兆峰[19]以武陵山区为例,提出武陵山区旅游交通系统空间结构要构建“六中心四轴线”的旅游发展格局.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理论、分布特征、演化规律、机制及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但是,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计量评价研究较少,尤其缺少欠发达地域的相关实证研究,对于黔东南地区的研究尚属空白.鉴于此,本文以黔东南州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计量研究方法,探讨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分布特征,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1 研究区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黔东南州山光水色、飞瀑流泉、奇石异洞,自然生态特征明显,拥有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云台山,此外还拥有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黔东南州历经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如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医药、体育以及民族节日等,充分展示了黔东南苗族和侗族丰富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

黔东南州依托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把旅游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大力推进实施“旅游活州”战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成效明显.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2018年黔东南州旅游总收入由198.5亿元增长到937.23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 409.9万人次增至10 807.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41.55%增加至2018年的90.41%,黔东南州旅游产业对区域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在不断增强.但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各市县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且发展极不平衡,很多优势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旅游发展的整体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因此,本文对黔东南州的旅游空间结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实现地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研究方法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空间结构的四大要素包括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市场.本文在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的基础上,将旅游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旅游资源、旅游交通运输、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经济5个指标(表1).

表1 旅游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2.1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2.1.1 构造判断矩阵

向黔东南州内政府机关、高校和旅游业界研究领域的专家发放咨询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由专家对评分表中的指标项分层次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并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打分,通过整理分析,得到指标层相关元素的判断矩阵A为

2.1.2 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针对一致性检验,采用和积法[15],具体结果如下:

则所求特征向量

W=[0.382,0.131,0.351,0.057,0.079]T

第三,由AW得到

(AW)1=2.088 (AW)2=0.548 (AW)3=1.926

(AW)4=0.291 (AW)5=0.426

因此,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λmax为

所求指标层属于5阶判断矩阵,查表可知RI=1.12,因此,CI=λmax-n/n-1=0.035,CR=CI/RI=0.028<0.10成立,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以同样的方法求出因子层各指标的权重,且通过一致性检验.由此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值,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黔东南州旅游空间结构评价指标各因子权重

2.2 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通过运用模糊集合运算,对事物内部各个因素进行评判,从而对该事物做出综合评判结果.

2.2.1 建立评价因素集合U

根据上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建立黔东南州旅游空间结构评价因素集合U,记为U={X1,X2,X3,X4},其中X1={X11,X12,X13,X14,X15};X2={X21,X22,X23,X24};X3={X31,X32,X33,X34};X4={X41,X42,X43};X5={X51,X52,X53,X54}.

2.2.2 建立评价集V

参考相关文献,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建立黔东南州旅游空间结构评价集V={V1,V2,V3,V4,V5}={优,良,一般,较差,很差},并分别赋值为V={5,4,3,2,1}.

2.2.3 确定隶属度矩阵R

邀请黔东南州旅游学界的20位专家对各指标进行评价,得到相关指标的综合评价等级,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黔东南州旅游空间结构指标体系各因子模糊评分

2.2.4 模糊矩阵复合运算

根据模糊评价集F=WR,将数据代入公式,指标层各项指标综合评价计算如下:

同理,得出指标层

F2=(0.089,0.264,0.477,0.108,0.063)

F3=(0.034,0.127,0.279,0.443,0.116)

F4=(0.042,0.229,0.469,0.166,0.095)

F5=(0.050,0.259,0.479,0.155,0.057)

目标层

F=(0.088,0.258,0.342,0.247,0.065)

则指标层各项指标综合得分

N1=F1V=3.509N2=F2V=3.212N3=F3V=2.439

N4=F4V=2.957N5=F5V=3.090

目标层综合得分

N=FV=3.057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黔东南州旅游空间结构综合评价得分为3.057,隶属于一般等级,表明其旅游空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1 旅游资源要素分析

旅游资源指标综合得分为3.509,隶属于良好等级.由表3可知旅游资源空间分布集散程度、旅游资源结构、旅游资源开发多元化对指标层所占权重分别为0.468,0.233,0.148,综合评价等级为良,表明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结构较单一,差异化不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现象.调查发现,由于地理位置的趋同性,州内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大都以喀斯特地貌山水风光观光为主,人文旅游资源是以苗族、侗族民族文化为主题开发的民族歌舞、农家乐、民族工艺品等为主,形式单一,产品雷同.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状态,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及地区发展的差异较大.对2015年和2018年黔东南州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研究发现,A级旅游景区呈现西北、东南分布密度高,东北、西南分布密度低的格局,形成以凯里西南部,麻江、丹寨、雷山县交界一带以及镇远、剑河和黎平县为中心,其他地区零星分布的态势,如图1所示.

审图号:黔S(2019)007号(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监制).

3.2 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要素分析

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指标综合得分3.212,隶属于一般等级,距离良好还有一定的差距.由表3可知旅游设施空间分布均衡度、旅游设施数量和质量等级对指标层所占权重分别为0.525和0.261,综合评价等级为一般,表明黔东南州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整体状况一般,空间分布不均衡.现有的接待设施总体上条件较差,高星级酒店数量少,住宿以经济型酒店、家庭旅馆为主,自主经营,标准化程度低.据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黔东南州3星级以上酒店共计44家,其中5星级1家,4星级9家.旅行社方面,国内旅行社总社30家,国际旅行社分社7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1多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30多万人,且很多工作人员是无证上岗,文化水平较低,高层次人才匮乏.且现有的旅游设施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状态,对2017年黔东南州旅游酒店、旅行社的空间分布调查发现,区位条件好、交通连接性较好的西北部和东南部旅游设施分布数量较多,集聚现象较明显,如凯里、施秉、镇远、雷山、黎平等地,而区位条件差、交通网络不发达的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旅游设施建设落后,数量少,如图2所示.

审图号:黔S(2019)007号(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监制).

3.3 旅游交通要素分析

旅游交通运输指标综合得分为2.439,隶属介于较差等级.由表3可知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景区(点)之间的交通连接性对指标层所占权重分别为0.534和0.275,综合评价等级为较差,表明黔东南州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景区之间的交通连接性不强.在公路建设方面,虽已实现村村通公路,但很多地区的公路等级低、质量差,且回路少,交通通达性差;铁路运输方面,虽有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复线贯通全州,但覆盖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外交通接口主要集中在凯里、镇远、榕江和从江,中部很多县市还没有铁路,进入性很差;航空运输方面,黎平机场、黄平机场与杭州、昆明、广州、重庆等城市建立了飞行航线,但目前航线有限,机场建设落后、建设规模小,在实现快捷交通、提高可进入性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完善.

3.4 旅游客源市场要素分析

旅游客源市场指标综合得分2.957,接近于一般等级.由表3可知旅游客源市场集中度、旅游客源市场地域结构对指标层所占权重分别为0.583和0.313,综合评价等级为一般,表明黔东南州旅游客源市场地域结构分布较单一,市场分布集中.从黔东南州“十二五”期间接待游客的情况来看,黔东南州旅游客源市场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且国内游客客源地比较少,在空间分布上较集中,主要集中在省内及周边距离较近的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和广西等省市,其他省市游客接待量较少.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主要以港澳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为主,其次是欧洲的英国、法国以及北美的美国,辐射能力弱,空间分布上较集中.而国内外客流在行为空间分布上存亦在差异性,主要集中在凯里—镇远西北以及黎从榕沿线,而州内其他城市的旅游流分布较少.

3.5 旅游经济要素分析

旅游经济指标综合得分3.090,属于一般等级.由表3可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对指标层所占权重分别为0.427,0.310,0.144,综合评价等级为良、一般和良,表明黔东南州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数情况较好,旅游外汇收入还有待提高.查询2016-2018年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相关资料可知,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2016年黔东南州共接待国内旅游者6 672.87万人次,占该年旅游总人数的99.5%,国内旅游收入548.02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98.97%,2018年黔东南州接待国内旅游者10 802.95万人次,占旅游总人数的99.95%,国内旅游收入935.97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99.86%.从2016年到2018年,黔东南州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在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所占比重较低,对旅游业的贡献度低.

4 优化策略

4.1 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空间格局

结合“点—轴”系统理论,本文认为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开发可以构建“一个龙头,三个核心,三条轴线,四大旅游区域”的旅游发展格局(图3).

审图号:黔S(2019)007号(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监制).

一个龙头:凯里是黔东南州的交通枢纽,位于成渝、大湘西、珠三角城市群的交通几何中心,且处于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富集带,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因此,可以将凯里作为全州旅游产业的龙头,打造成为兼具旅游集散与综合服务、原生态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名城.三个核心:镇远、剑河、黎平旅游资源等级质量高,民族文化特色明显,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大,可以将这3个县培养成为旅游发展的次级中心.三条轴线:以G320国道、S308省道以及S202省道沿线形成3条旅游开发轴线,带动周边县市旅游产业发展.四大旅游区域:雷公山世界苗文化旅游区,以凯里、雷山为旅游集散中心,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西江千户苗寨、朗德苗寨、下司古镇、云谷田园为依托,构建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的世界苗族文化旅游区.镇远古城与舞阳河旅游区,以镇远、黄平为旅游集散中心,重点建设黄平飞云崖、舞阳河风景名胜区、施秉云台山、镇远古城,打造山水生态文化旅游走廊.黎从榕世界侗文化旅游区,以黎平、从江为旅游集散中心,以肇兴侗寨、小黄侗寨、增冲鼓楼、岜沙苗寨为核心,建设世界侗文化旅游区.剑河温泉文化旅游区,以剑河温泉为核心,深度挖掘仰阿莎民族文化,构建集文化、体验、观光游览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4.2 推动“旅游+”,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黔东南州通过推动“旅游+”,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黔东南州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因此可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开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和特色农家乐,推动“旅游+农业”形式的发展.如凯里云谷田园、麻江蓝莓生态园、乌卡坪等一批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保护和传承农耕文明的同时,可以推动传统农业向创意农业转型升级;其次,黔东南作为苗族、侗族生活聚居地,民族原生态性强,可以依托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手工艺,开发文化旅游商品,以工业化的理念来打造银饰、刺绣、蜡染、医药,延伸产业链条,推进“旅游+工业”的发展;此外,西江“旅游+扶贫”实践的成功,为旅游大扶贫提供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之后总结推广出丹寨万达旅游小镇“企业带县”、卡拉村“旅游+民族技艺”以及黄平县川心村“大手”拉“小手”等一批旅游扶贫新模式.因此,大力推动“旅游+”,把贫困山村的特色优势产业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实现旅游发展与脱贫攻坚精神双赢.

4.3 完善旅游接待设施空间布局,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旅游设施的合理配置是衡量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首先,黔东南州要强化凯里、镇远、黎平、雷山等节点城市及重点景区附近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酒店服务档次,满足高层次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推动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其次提升景区道路、通讯、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强化旅游服务,同时开发苗、侗家特色菜系,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旅游功能的饮食街区,培育一批本土特色餐饮集团,实施品牌连锁和标准化经营;最后加强对城市周边及其他市县旅游设施的建设,如锦屏、麻江、丹寨等县近年来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但酒店分布数量少且档次低,应根据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和发展水平,加强建设和管理,进一步优化区域旅游设施的空间布局.

4.4 优化旅游交通,完善交通网络体系

旅游交通是连接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纽带.因此黔东南州要加快交通干线建设,形成完善的立体网络交通体系.首先,凯里、镇远、黄平和黎平作为游客集散中心,要加强城市交通枢纽的建设,优化机场、高铁站、火车站、客运站等进出口设施的建设,实现区域公路、铁路和航空的有效衔接,同时尽快完善凯里、黄平、镇远、黎平等旅游集散中心的旅游专线及通往景区的道路建设,提高各旅游景区与城区之间的通达度,合理规划建设配套的加油站、停车场等综合服务设施;其次各市县要加强交通道路的建设,提高公路等级,核心景区的进出通道应达到一级公路的标准,重要的景区及游客进入量大的景区要规划建设二级公路,重要的乡村旅游点应以三级以上公路连接;最后要拓展黄平、黎平机场通航范围,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联系,提高远程客源市场的可出入条件.

4.5 明确旅游目标市场,强化旅游宣传营销

黔东南州各县市首先要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层次分明地进行开发.国内旅游市场方面,将贵州省内游客确定为一级客源市场,进行重点开发与巩固;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周边城市群距离近,客流量大,可确定为二级客源市场,积极开展旅游合作,加大宣传营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环渤海”区域,距离较远,但经济发展水平高,游客出游意识强,可作为三级客源市场,制定优惠政策,降低游客出行成本,拉动旅游消费;港澳台游客距离近,重游率高,可作为一级客源市场.国外旅游市场方面,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因地缘因素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近年来旅游人次增幅明显,可作为二级客源市场,通过强化民族文化营销,拓展客源;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潜力较大,可作为三级客源市场,利用中西文化差异,开展研学旅游、商务旅游等提升知名度.其次创新营销渠道,与其他远程客源地区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推进带薪休假和奖励旅游,稳固客源市场;借助《魅力中国城》和央视春晚等电视节目提升知名度的契机,全方位地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通过影视拍摄、博客微信、网站推荐等手段进行旅游宣传促销,加大广告投放力度,树立高端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

猜你喜欢

客源黔东南州空间结构
捕鱼节上捉鱼忙
客源外移,农村站咋卖油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补妆
浅析延边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及对策
沙家浜风景区客流时空特性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