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城市滨水绿道的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探讨

2021-12-06

青海交通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滨江山地规划设计

李 静

(重庆通拓交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重庆 404117)

引言

一般来说,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是指以步行或自行车为主体的非机动方式的延伸和拓展[1]。重庆作为典型的山地滨江城市,沿江道路作为重要的公共设施,既承担了必要的交通功能,又具有一定的景观功能。随着时代的推进,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和健身进而对慢行系统的活动空间需求更加迫切,但是近年来都市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加,滨江路交通饱和度不断增大。由于滨江路一面临江,一边临近小型商业街区,交叉路口相对较少的便利条件,其逐步承担了更多的交通功能,对慢行系统的要求也相对提高。故此,对滨江路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已成为重庆市道路规划建设中重要部分。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山地城市

在地理学中,凸出地球陆地的表面,一般呈现出丘陵状地貌特征的高地称为山地,具有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2]。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规定,山地的绝对高度指海拔500m以上,相对高度指海拔大于200m[3]。

1.2 滨水区域

城市的滨水区域则指临近水的区域,其一般以绿色缓冲带隔离,其次是滨江路联系滨江商业区[4]。

1.3 绿道

“绿道”一词最早出现于1959年美国环境作家Whyte的著作《Securing open space for urban American conservation easements》当中,由绿带中的“绿”与公园道路中的“路”结合引出[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绿色慢行交通方式的回归,掀起了一种叫作绿道运动的热潮[6]。

1.4 滨水绿道空间

滨水绿道是指以慢行道为连接枢纽,串联城市公共空间如河岸、植被带、滨江公园、滨江广场等,并提供相应设施的开敞空间[7]。

1.5 慢行交通

慢行交通是指以步行、自行车等为出行方式,辐射范围较短的交通模式[8]。慢行交通属于非机动车交通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机动车出行方式逐步取代了非机动车交通方式[9]。当今社会,人们将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方式更多地与修身养性、锻炼身体的休闲户外活动相联系。本文基于城市滨江慢行道为载体,通过慢行系统的规划设计来减缓道路交通的压力,实现人车分流的同时赋予慢行交通一定的休闲意蕴,提升城市慢行环境品质,以满足市民的休闲体验。

1.6 慢行系统

慢行系统是慢行交通的载体,主要适用于人们短距离出行,具有方便、灵活性强、占地小、对出行环境有一定要求的特点[10]。本文所提及的慢行系统主要是指步行和自行车构成的交通体系,并结合城市道路沿线的服务设施,为需求不同、类型不同的慢行者提供一个绿色、通畅、安全的慢行环境,吸引和鼓励更多人低碳出行。

2 滨水绿道慢行系统的功能

2.1 提供空间,创造活力

随着“休闲健康、绿色环保”等理念不断地深入生活,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追求标准日益提高。目前,城市慢行系统为更多的城市居民提供了活动空间。

2.2 疏散交通,引导游览

慢行交通系统作为交通系统的成员之一,既是交通出行的载体,又对主干道起到减轻交通负荷量的作用,对于行人更是起到了引导游览的作用。

2.3 整合要素,构成系统

在组成要素层面来说,山地城市滨水绿道空间是一个综合复杂体,包括水域、陆域、景观、道路等要素。而慢行系统则是将这些纷繁复杂的要素串联整合起来,并通过这些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系统。

2.4 生态廊道,改善环境

滨水绿道慢行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空间,丰富了游憩形式,有利于创造绿色健康的都市慢行生活,提升社会与文化的价值。

3 慢行系统的构成要素

山地城市滨水绿道的慢行系统是由慢行景观、慢行接驳、慢行路网、慢行设施几大要素构成,并通过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发挥其基本作用。本文对这几大类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各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构建成完善的慢行系统。

4 山地城市滨水绿道的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原则

4.1 以人为本

在慢行系统规划中首先应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因为慢行系统的规划目的主要是为人服务,同时强调按人们活动的实际需求为主来规划设计,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4.2 因地制宜

山地城市因受地形的约束,其慢行系统与平原城市有很大的差别,而正是由于地形的变化使得山地城市滨水绿道的慢行系统独具特色。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把握山地城市滨水绿道的慢行路径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有利于找到规划设计的创新突破口,创造不一样的慢行体验。

4.3 整体性与个性相结合

在山地城市滨水绿道的慢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把握整个慢行系统的特征还要细分到具体的个体,由于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在规划设计中要注意保留其符合于整个体系的特色,不能过于标新立异,否则极有可能使得其与整个滨江区域风格格格不入。因此,应以整个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概念为主线,各个体适度展现其特色,使功能效果和而不同。

5 重庆市主城区滨江绿道的慢行系统分析

此次研究选取重庆主城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滨江区域,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

通过对路段慢行路径、慢行节点要素进行现场勘测,实地调研,得出以下初步结果(表2、表3):

表2 各区域滨江路段慢行路径情况

表3 各区域滨江路慢行节点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重庆主城区的滨江路慢行路径建设是比较完善的,但只有巴滨路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各个区域的慢行节点的类型丰富,但其功能较为单一,南滨路的慢行节点功能较丰富,慢行节点的衔接性良好,可通达性较高。从慢行节点的位置设置来分析,根据高德公交地图以及沿路踩点汇总几个区域的公交车站点、慢行节点的分布情况,渝中区的慢行节点到公交站的距离最远,江北和巴南区的慢行节点的位置设置都还算比较适中。

6 总结及建议

6.1 分析及总结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可以看出重庆主要滨江区域慢行系统还是比较完善的,慢行节点较为丰富,基于规划设计原则,充分利用滨江资源,构建生态慢行系统,不仅有利于保护滨江生态环境,还能丰富城市休闲游憩形式,高质量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6.2 不足及建议

通过本文对重庆滨江区域慢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主要存在慢行节点不合理,几个滨江区域的慢行节点可达性较差,衔接性低,分布不均匀、设置距离不合理致使现有资源的浪费;慢行路网有待完善,在几个区域除巴南区滨江路今年建成自行车道外,其他几个区域的核心路段均缺少自行车专用道;慢行景观单一,几个滨江区域的慢行景观都如出一辙,缺乏新颖,景观陈旧使得慢行质量下降等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在未来的规划中,我们应该多注重慢行系统路网的完整性,根据地形合理引入自行车道的建设以及重视涂滩的开发利用将使得整个滨江慢行道充满活力。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合理布置慢行节点,使整个慢行过程中,达到一种便捷,轻松、享受的效果。注重多样化设计,优化慢行景观,彰显区域特色。

猜你喜欢

滨江山地规划设计
住宅小区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山地草甸
山地环境中景观营造策略探究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山地建筑竖向设计分析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丹麦DALI 5.1.2全景声,家里的角落处处有影音 滨江一号多功能影院
滨江新区日雕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