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战略差异度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2021-12-06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马啸宇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马啸宇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终极目的的组织,为了使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盈余管理是企业操纵利润的重要途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更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信息不对称使得外部信息使用者无法通过已经披露的财务信息了解到企业的真实状况,导致外部投资者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这将严重损害到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
找出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有效措施成为现阶段的关注问题(陈平等,2020;陈淑芳等,2020)[1][2]。已有文献大多对我国盈余管理整体制度和实务进行了论述(程晋烽等,2018)[3]。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是盈余管理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有部分学者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以证明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是否具有抑制企业盈余管理的作用。戴艳玲等(2019)认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公司治理效果,加强企业监管力度,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盈余管理,对提高企业财务报表具有积极作用[4]。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内部控制的效果有限,仅凭其无法有效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在复杂的经济发展规律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经营业绩而执行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并不能保证带来满意的结果。那么战略差异度大的企业是否会影响企业盈余管理。郝继伟等(2018)[5]对战略差异化和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展开过相关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者认为创新型的企业为了吸引外部投资者,会通过纠偏战略措施向外界传递企业利好的信息(金春,2021)[6]。另一部分学者却认为存在战略差异的企业为了维护企业稳定性,降低外部投资者预期的风险,操纵企业盈余从而达到稳固人心的作用。
二、相关理论
(一)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是一系列契约组成的集合体,昭示着企业的实质(李青原等,2019)[7]。企业用各种契约将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李晓冬等,2019;路伟果等,2020)[8][9]。各个经济主体在订立契约时,会对各方投入的资源进行确认和计量,并确定其达到约定后应得到的回报和具体收入。各缔约方都是理性的经纪代理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的目标往往不一致,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冲突。为了减少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带来的损失,企业和管理层就有动机和理由进行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上市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委托代理关系。当企业存在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相比内部的管理层,外部信息使用者所能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他们可能没有办法拿到企业内部最为真实和准确的消息。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企业管理者有动机且有机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Antonio等(2004),Dichev等(2013)[10][11]认为企业高管进行的战略部署工作也属于契约的委托代理关系, 因为高管接受股东的委托,在企业进行一定时期的领导工作。管理层所提供的服务根据契约收取费用,即工资薪酬,同时也要按照契约的要求确保企业内部进行正常的运转和流动,否则就可能面临解聘的风险。同时,企业管理者可能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粉饰财务信息的不良动机。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战略差异度与企业盈余管理
企业内部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会随着战略差异程度的不断上升而逐渐加重,所以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从而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盈余质量更利于保护股东的相关利益,当盈余质量较高时,公司的代理成本便会降低。相较于战略保守的公司,战略激进的公司融资需求会更高,资金回笼的风险也将会上升,管理层粉饰业绩的动机更强,盈余管理的程度也会显著增高。在盈余特性方面,发现战略差异度越大,公司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就越低,所有者权益的价值相关性就越高;在会计稳健性的角度,发现不同战略类型的公司存在会计稳健性差异,探索型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最低,而防御型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最高。同时,随着管理层权限的不断增加,盈余管理行为将会增多,管理层通过粉饰财务报表,以证明差异化战略实施的正确性,提升外部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随着盈余管理行为的增多,企业财务信息准确性将下降,企业战略差异程度将进一步上升,分析师利用企业信息作出的相应预测的准确性不足,预测报告质量下降。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1:
H1:战略差异度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
随着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深入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更新,可以同时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这两个角度来认识盈余管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更加准确和全面。①已有文献表明,盈余管理的主体为企业的管理层,一般是公司的经理层和董事会;②盈余管理的客体,即直接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属于应计盈余管理。另一类构造交易,包括时间、地点等属于真实盈余管理;③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和动机可能比较复杂,但最终的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在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制背景下,企业的管理层作为信息来源的主导方为了满足投资者的盈余预期,以证明自己的经营能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通过实施盈余管理的行为来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相关会计信息,隐瞒不利信息,欺骗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信息使用者。此外,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公司普遍存在着以扭亏为盈上市、增发股票等方式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盈余管理,这一现象严重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扰乱了资本市场的运行秩序。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以制约公司管理人员操纵经济活动信息,并减少管理层用不正当手段进行不当交易和操纵股票价格。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2:
H2: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当盈余管理,即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三)内部控制水平、战略差异度与企业盈余管理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内部控制水平、战略差异度均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而内部控制水平与战略差异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一方面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企业建立的各项相互制约的机制和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并不为外部人员所知,这时企业难免会为了降低自身利益损失去选择不当的高风险战略;另一方面,战略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行为,企业会通过转变战略模式实施差异化战略,将其与竞争对手区分开以获取有限的资源。差异化战略可能带来经营风险,导致企业陷入融资困境。但如果具有高水平内部控制的企业实行差异战略,既使一个部门业绩不佳,也可以将资源有效重新配置到其他收益率高的部门和项目中。盈余管理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一种短视行为,其代价是牺牲企业长期利益,显然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不利影响,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将资源在企业内部进行统一调配,进而降低战略差异造成的不当盈余管理行为。
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3:
H3: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能够增强战略差异化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4—2019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并对ST企业、*ST企业、数据严重缺失的企业和金融保险类企业进行剔除,最终得到了 13 488 个有效样本;本次研究所需要的数据由国泰安(CSMAR)数据库、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以及企业年报获取;采用了excel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分析;为消除异常值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在1%和99%分位上对全部连续变量实施缩尾处理。
(二)变量定义
本文控制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表
(三)模型设计
对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提出的研究假设,构建三个回归模型来进行验证。
对H1建立模型:
ASm=α0+α1SD+α2Size+α3Cfo+α4Roa+α5Growth+α6Fir+α7Lev+∑Year+∑Ind+β
(1)
对H2建立模型:
ASm=α0+α1ICQ+α2Size+α3Cfo+α4Roa+α5Growth+α6Fir+α7Lev+∑Year+∑Ind+β
(2)
对H3建立模型:
ASm=α0+α1SD+α2ICQ+α3ICQ*SD+α4Size+α5Cfo+α6Roa+α7Growth+α8Fir+α9Lev+∑Year+∑Ind+β
(3)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对实证研究中的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企业盈余管理(ASm)的平均值为 0.006 24,说明样本中企业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问题,最小值为-0.177,最大值为0.191,标准差为0.0892,表明样本中企业对于盈余管理信息的操作程度差异比较大,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参差不齐;内部控制水平(ICQ)的平均值为6.783,说明样本中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整体水平很好,但还具有一定的进步空间,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3.587,标准差为0.855,表明企业在内部控制水平上存的差异可能与企业规模大小和公司成立年限有关;战略差异度(SD)的平均值为0.575,标准差为0.262,说明行业内战略存在差异化,但整体相差不大,且相差范围在可控范围内,这种差异化的存在可能与企业所处的发展时期和目标导向有关。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相关性分析
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之前,对所有变量进行了多重共线性问题分析,从表3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在变量关系中,战略差异度和内部控制均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在1%水平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战略差异度和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的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就越低,初步对本文假设H1和假设H2进行了支持。另外,战略差异度和内部控制质量也呈现出1%水平下的显著负相关。
表3 变量之间的 Pea rs on 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分析
由表4可知,模型1中战略差异度(SD)与企业盈余管理(ASm)之间的回归系数为 -0.026,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战略差异度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会随着战略差异度的提高而降低,假设H1得到验证。一方面,企业战略差异有助于不断完善企业的战略机制,对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和管理效率有着积极的影响。有效的企业治理与制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管理层积极履行委托代理关系和受托责任,防止企业走向道德风险和粉饰财务信息的发生;另一方面,企业战略差异可能会引起第三方机构的关注,通过第三方机构的重点审查和监督,能够发现一些企业内部存在的财务不当信息和行为,在有效的时间内纠正企业不合规、不合法的问题,使管理层意识到自身的不当行为可能极易被发现,其盈余管理的行为和动机就可能有所收敛。
表4 内部控制质量、战略差异度与盈余管理的回归结果分析
由模型2的分析可知,内部控制(ICQ)与企业盈余管理(ASm)之间的回归系数为 -0.013,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内部控制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盈余管理程度会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而减少。假设H2得到了验证。不难理解,当内部控制质量逐步提高时,企业契约关系得到了履行。反之,当企业内部控制失衡时,企业将面临着较高的回稳需求。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内部危机不会及时传递到外部投资者中,企业会为了避免自身利益受损,优先采取措施维护管理层自身利益。
由模型3的分析可知,战略差异度(SD)与企业盈余管理(ASm)之间的回归系数为 -0.016,内部控制质量(ICQ)与企业盈余管理(ASm)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011,两者均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假设H1和假设H2的准确性;内部控制质量和战略差异度的交乘项在回归前进行了处理,并且没有多重共线性,交乘项(IcqSd)与企业盈余管理(ASm)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011,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综合分析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能够增强战略差异度与企业盈余管理的负向相关关系。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企业为了避免自身处于不利位置,在实施差异化战略时企业更倾向于实施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以降低盈余管理行为招致的不利影响,两者本身都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而内部控制质量的增强,势必会强化战略差异化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通过替换变量的衡量方法,采用了盈余披露质量来替换盈余管理变量。以盈余激进度(EA)来表示盈余质量,盈余激进度越大,说明盈余管理现象越明显。文章获取盈余激进度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的会计信息质量数据库。用盈余披露质量换为变量盈余管理变量后,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得出的结论与前文结论一致,说明结论较为稳健。
表5 替换变量衡量方法
六、进一步分析
国有企业在国家政策导向的扶持下,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财务收支活动和信息披露中比民营企业更有优势,国有企业很有可能减少盈余管理的动机。本文将所选取的上市公司的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类进行分组检验。如表6所示,相对于国有企业,战略差异度作用在抑制民营企业盈余管理方面更为显著。相对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作用在抑制民营企业盈余管理方面更为显著。因此,在战略差异度确定和内部控制作用下,对于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盈余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不同种类的债权治理的效果则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表6 分组检验
七、结论
通过研究,本文最终得出了三个结论。第一,战略差异度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前者具有对公司治理的补充作用,能够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增大了企业管理层由于战略改变而其盈余管理行为被揭示的可能性,从而削弱了企业管理层的危险动机,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种有效抑制剂;第二,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盈余管理存在被识别的风险,一旦被外部揭露会直接影响企业声誉,导致外部潜在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大大削弱;第三,内部控制质量能够增强战略差异化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内部控制质量水平的提升,会推动企业开展战略革新,进而增强其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