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国之大者
2021-12-06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管理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马巧玉
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管理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马巧玉
大熊猫国家公园茂县导示标牌
阿坝州委、州政府深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两山”理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打造阿坝州“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品牌形象,突出“熊猫家园·净土阿坝”定位,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片区建设。
抓实工作举措 助力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切实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2020 年4月22日,经批准,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管理分局。按规定,设立分局党组和党支部,组建分局领导班子,配备中层干部,转隶工作人员23人。设立汶川、茂县、松潘、九寨沟4个管理总站,下设20个保护站。
划定公园范围,明确管控边界。将4 县共14个保护地划入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59.64万公顷,占全州栖息地面积93.6%。实行分区管控,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48.76万公顷,一般控制区面积10.88万公顷。
强化保护修复,提高栖息地质量。常态化开展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工作,并及时开展防火、反盗猎、反采笋等专项行动。提高科技支撑,安装红外相机等在公园内,多次多地拍摄到大熊猫等活动影像资料。投资1.69亿元,开展保护研究园、科普监测站、信息化监控系统、栖息地植被恢复、主食竹基地、大熊猫廊道等建设,恢复植被1.63万亩,生境保育(竹林复壮)2.03万亩,建设竹产业基地1.01万亩。
强化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组建全国首个大熊猫国家公园法庭—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法庭,设立九寨沟县人民检察院生态联络站,严厉打击破坏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违法行为。严格项目建设准入,清理和分类处置片区内小水电、虚拟货币、矿业权,清理处置片区内违法违规项目、违规搭建、开荒、施工占地等问题。
广泛开展协作,加强优势互补。州政府与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在大熊猫保护研究的全面深入合作;投入资金1102万元,实施科研项目22个,为进一步加强保护和科研奠定基础。
擦亮金字招牌,助力全域旅游。立足“大九寨”“大熊猫”世界品牌,突出大熊猫主题文创,制作《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片区)宣传片》和熊猫家园主题歌曲《山水摇篮》,建设大熊猫国家导示标牌,提升阿坝州“熊猫家园.净土阿坝”IP品牌影响力,助力全域旅游发展。探索建立共建共管机制,提供生态管护公益岗位949个,户均增收10000元。
大熊猫公园丹云霞
大熊猫
川金丝猴
明确发展路径 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宣布正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为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这个国之大者,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
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系列讲话精神,全力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片区建设。以“生态文明”“国家公园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关键词,反复学习,深刻领会,把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政治责任主动抗在肩上,把筑牢思想之基、强化保护之效、谋好发展之策贯穿国家公园建设全过程,努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省决策部署,顺向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卧龙体制改革。严格按照中央、省关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机制体制及卧龙改革要求,进一步理顺州、县管理体制,加快基层管理机构编制、人员落实落地,顺向推动改革,建立高效运转、权责明确、沟通顺畅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
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体保护和系统治理,系统保护原真性、完整性、多样性。加强片区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落实保护责任,细化保护措施,不断优化以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扩大大熊猫及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片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关键廊道区开展生态修复,改善林分质量,增加植被种类,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良性循环。
坚定“保护等级最高、保护强度最大、保护层级最高”理念,全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全力配合发改、自然资源做好片区内小水电、矿业权的清理处置工作,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分类处置园区内违法违规项目、违规搭建、开荒、施工占地等问题;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实的举措,讲政治、讲原则,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全力整改环境问题。
做实做细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工作任务,推动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加快完成“阿坝片区”勘界定标和本底调查,摸清片区内资源状况,编制《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片区总体规划》,推进公园建设工作落实落地;依托“大熊猫”金字招牌,开辟主题文创阵地,建设科普教育基地、自然体验基地和生态文化小镇。建立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开发公益岗位、特许经营等方式,加快原住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增加经济收入,共享生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