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思维与实施路径
——基于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2021-12-06刘文华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格局双循环经济

刘文华

(宜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宜春,336000)

当前中国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为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必须把做好国内循环放在发展的首位,这既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和政府结合实际以人为本的体现。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纵观世界经济大国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某一阶段,就必须将发展重点放在国内市场,通过刺激内需扩大再生产。从外贸依存度方面来看,与2006年相比,2019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从60%以上下降到约31.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制定的经济配置要求就包括了外贸依存度的下降[1]。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主动融入国际市场,通过外部市场和内部市场的双驱发展,使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增长,目前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从宏观上看我国已经进入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方位[2]。因此,有必要调整经济发展格局,依托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群体,将经济发展的重心和落脚点放在进一步满足国内需求上,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充分彰显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发展核心要义。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工业体系不论规模还是完整度在国际上都首屈一指,新发展阶段工业转型与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经济增长势头向好,投资需求潜力非常大。因此,充分发挥本土市场优势,促成国内大循环是有效可行的。更为关键的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最大限度刺激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动力,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将有利于新发展格局的建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开放型经济需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此开放型经济思想收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并成为第三卷第七专题的标题,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型经济思想观有了新的理论高度和时代内涵。

一、全面深入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内涵

构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全面对外开放的目标和愿景。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促就进步,封闭必然导致落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要加快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建设”[3]。对此,要进一步发挥“一带一路”的平台作用,处理好进出口贸易的平衡,优化外贸模式,提高贸易自由化、规范化、便捷化程度,适当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改善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解决众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培育新业态企业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七专题的四篇文章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具有深厚的渊源,两者都表达出许多共同的心愿,即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推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

(一)开放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坚持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固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我国目前拥有14亿多的人口,市场需求及市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同时还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因此,我国应立足国内市场基本盘,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为外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入境,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开放”是国内大循环的核心要义[4]。具体而言,需将开放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反馈全流程,要有能力让跨国企业把工厂、门店、产业链主动留在中国,为市场供给做出贡献,这样才能保证国内市场的供给数量和质量,通过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供给来刺激国内消费动力,挖掘经济增长的潜能。因此,新的发展格局并非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际国内两个大循环。长远来看,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还将进一步上升,与全球经济合作共享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并成为吸引世界产品与生产要素、产业资源的集中地。

(二)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国际国内两个大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形成,有赖于国际循环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发展。首先,要加强两个大循环发挥相互促进的作用,当务之急是维持并优化我国投身于国际循环的优势。因此,我国必须更加积极主动深化对外开放,在深化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产品与生产要素等的流动,逐渐完成向制度型开放的转变。与传统的要素和产品开放相比较,制度型开放指在对外开放中学习规则和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更多通过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推动;其次,在产品与生产要素达到制度型开放新阶段后,我国要加快完成国内经济发展相应体制改革,构建国内法规与治理体系,降低准入门槛,改善营商环境,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自由化便利化经贸规则,推动改革开放向深水域挺进,争取形成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最后,纵观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已变成世界主要经济体价值循环的连接中心枢纽,特别是在世界发达经济体和亚非拉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发挥着连接者和润滑剂的作用。今后的发展中,一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增强现代化商贸治理能力;二是要吸收借鉴世界高标准,实现要素和产品由流动性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最大限度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大循环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加快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思维

(一)互利共赢的开放与均衡思维

1.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有赖于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同的利益关系。经济发展是基础,经贸合作是核心。第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与各国合作的进程只会进一步加深,中国将始终秉持互利共赢的开放原则;第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资本和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带动了科技进步和文明的交流,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既是遵循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也是世界人民的期待,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第三,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建设是结合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做出的决断。改革开放40年来,开放合作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深化开放合作才能实现全球经济稳定复苏,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精诚团结、开放合作。

2.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建设有赖于世界各国的开放与均衡。第一,全面开放新格局将维持目前的开放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5]第二,全面开放要做好均衡发展,要使全世界所有国家、所有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享受经济全球化的红利;第三,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建设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把市场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又要把全球共享机制进一步落实到位;第四,政策的落实需要法律法规兜底。坚持维护世界贸易规则体系和多边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二)“变局与全局”思维

1.放眼世界,看到“变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的应对

当前世界形势纷繁复杂,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势力抬头,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贸易地位逐渐攀升,个别霸权主义国家无端制造贸易摩擦与纠纷,强行制裁我国企业。在严峻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单纯依靠国际循环不足以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应重点把握好国内市场,发挥内需的调控作用,同时兼顾国际市场大循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从动荡的局势中看清形势、掌握规律,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原则,共同应对风险困难。”[6]

改革开放初期,在全球生产链、价值链以及要素循环当中,我国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以及政策导向优势[7],融入全球价值生产之后这些优势也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渐发现以相对优势作为全球生产的竞争力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国拥有最庞大的市场消费群体和需求潜力,但以往对国内市场的开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内市场优势的浪费。随着经济发展程度加深,以往存在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等正发生改变,有必要构建适合新阶段发展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主要集中在中美关系上。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两国逐渐淡化贸易关系,政策也相应改变,这也无形中影响了国际形势的走向。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到新阶段,受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舆情上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趋势加剧,特别是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使国际上原本就存在的矛盾、纠纷等更加明显,社会撕裂、关系对立等情况加剧,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最动荡、最不稳定的时期,也是最有可能造成严重全球性危机的时期。在经济发展与商贸方面,则表现在供应链分散化、贸易壁垒加固等。基于以上情况,传统的全球化战略势必发展改变,对于我国而言,也要从实际出发,在动荡中寻找机遇,在变革中占据潮头,对经济发展战略和部署重新规划调整。

加强国内大循环,并非是对改革开放的否定,而是对外开放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把国际循环优势转化成国内循环的优势[8]。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探视本届政协会议的与会经济界委员,他提到:“目前从全球来看保护主义趋势加强,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开放型全球经济建设”[9]。因此,坚持以国内循环为主体,能够更好地促进国际循环,构建两个大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内视中国,看到“全局”——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中国重大战略选择

2020年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目标已经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取得巨大的成果。同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订了2035 年远景目标,创造性地把五年规划目标融入 15年的中长期目标当中,提出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建议,体现了“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科学精神,中国的发展进入全新的时代。

从全局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很难在短期内消除,在今后的时间里仍然会有不少国家企图打造封闭的产业体系[10]。因此,我国对外战略部署以及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都需要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完善。从本土实际情况来看,要想进一步增强我国供应与价值链的世界竞争力、打造“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都必须加快建设国内良性大循环。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外部需求萎缩叠加国际经贸摩擦,要求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也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在经济发展向高水平和高质量阶段转型过程中,要切实提高国际循环的质量,争取以高水平国际循环反推国内循环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因此,在对外开放方面也应与新阶段经济发展现状接轨,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打造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内需与消费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挖掘国内循环的发展潜能。

(三)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

顶层设计指的是对外开放应总体规划、统筹全局,从宏观上对改革开放的长远效果进行设计,其更侧重于理论层面,对于实际工作而言主要起指导性作用。“摸着石头过河”侧重于实践层面,指的是对于一些没有经验、没有参照成果的领域,在一定时期内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立足国情突破改革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和难点,并在实践中完成理论创新,以实践来反哺实践,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路子[11]。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论及二者的辩证关系时,曾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12]。顶层设计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摸着石头过河”是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进行,在对外开放中不仅需要强化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需要关注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进一步倡导鼓励勇于试验、实现突破性创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引向深入。

从实现路径上看,顶层设计是自上而下的统筹谋划,而“摸着石头过河”是自下而上的实践,从侧重点上看,前者强调理论指导,后者强调脚踏实地,但二者间的关系仍然符合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伟大事业当中,关于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之间的关系处理原则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机结合,需要有确立宏观思维和打破旧思维的头脑,他指出“完善顶层设计是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前提,同时顶层设计工作也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完成”[13],二者属于事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关系。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施路径

(一)关键性领域鼓励自主创新,实现重点突破

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实现重点突破,打通关键环节,提高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改革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难点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突破对外开放难点,完善重要领域的改革,既是时代赋予的任务,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应对,也是解决矛盾的支撑点。因此,必须树立重点突破的战略眼光,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有序。

四十多年筚路蓝缕,我国的改革进程由易到难、由局部至全局、由增量转向存量有序进行。在此渐进式的改革方向上,我国的经济发展迎来了全新的面貌。当前,改革开放进入下半场,我们更应进一步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处理好重要领域的创新突破。我国政府立足新时代发展形式,在“十三五”规划中积极调整对外开放战略部署,作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优化创新,例如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战略布局调整、提高国际进出口贸易平衡、改善营商环境、打造改革开放新机制、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体现大国担当、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增强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等。

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需要解决许多利害关系复杂、涉及范围广泛的问题。每跨出一步,都有可能牵扯到全局。因此,对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些关键举措,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更高的智慧,才能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改革既要大胆,也要走的更稳。另一方面,要使改革开放的措施更好地落实,也需要走的更稳,只有步子稳,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胆子大和步子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国对外开放要在新时代续写华丽篇章,就必须处理好两者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胆子要大但不能蛮干,在改革进程中一定要谨慎稳妥,但也不能因此裹足不前,影响改革进程。总得来说,改革开放既不能一股脑蛮干,也不能前怕虎后怕狼。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情况下,各国都应拿出更大的勇气,加强互利共赢而非零和博弈,开放合作而非固守单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世界共同发展,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14]。

(二)主动适应国际规则,全面深化改革

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全球发展的战略布局大幅度调整,中国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加深、彼此间的影响也逐渐凸显。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看重沿海、内陆和沿边三者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互补作用。对于沿海地区而言,要优化产业链,剔除低端生产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做好品牌营销,打造国际服务外包基地,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及水平,找准新的竞争优势;对于内陆地区而言,应积极改善营商环境[15]。除此之外,我国发展应与全球发展接轨,深耕“丝绸之路”基本盘,做好“一带一路”工程建设,既为我国发展开辟新的对外开放模式,又为世界发展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基于此战略发展背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一带一路”全球合作的未来愿景,强调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新时代全球合作的潮流[1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型经济同样需要顺应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和智能经济的发展趋势,促进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创新,加快丝绸之路与数字化的结合,创新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对外开放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贸易新业态培育力度欠缺、投资门槛较多,与欧美大部分国家相比,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足、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城市发展不协调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加快拓展对外贸易、减少市场准入限制、调整区域开放布局、打造自由贸易港、优化对外投资模式五大改革要求,致力于打造和完善新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发展[17]。因此,新形势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双轮驱动,还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反过来,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建设也能够深化改革的继续推进。

突破一些内外联通的制度型壁垒是促成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的关键。目前,国际国内在市场开放程度、内外连接的制度通透性方面还存在较多阻碍,现代化市场经济治理体系仍然不够完善[18]。因此,要促成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重点在于如何突破以上难点,改革制度上的纰漏,做好内外制度衔接。一要与全球通行做法相衔接,在经济运行标准、规则及管理层面积极与国外互联互通;二要改善营商环境,积极拉动外资入境的比例与质量,推动贸易自由化、便捷化和制度化;三是要健全与完善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机制。这方面首先要遵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策略,推进市场要素体制机制改革,利用本土相对区位优势积极拉动国外先进生产要素入境,使生产技术、生产资本和高端人才、数据等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其次,对于国内生产要素的供需匹配应重点优化,推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另外,应在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制度化,加快营商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在对外资企业的支持引导上要进一步强化贸易开放的全面性与协调性,使得本土企业能够更好地“走出去”,国外企业更有意愿“引进来”,实现两个大循环相互促进、两种资源相互协调,把国外市场优势转化成参与国内循环的优势。

(三)加紧“补短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就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19]。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从理论方面为我国对外开放注入新的内涵。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要做好进出口贸易的平衡,积极发展优质优价、优进优出的外贸格局;发挥沿海、内陆、沿边城市的相对优势,三者协同互补,打造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做好国内国际双循环,进一步深化与国际社会的融合,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向新的格局演进;优化营商环境,减少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加强“引进来”与“走出去”深度融合,全面构建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的协同发展机制,加快培育全球经济新优势[20]。以上观点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上的理论创新。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高质量、高水平”是发展的核心关键词。因此,当务之急在于“补短板”,想办法提高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现代化水平,加快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本土市场的需求与消费潜能,将国际循环优势转换成国内大循环优势,改变以往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切实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环节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国内循环过程中随着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会逐渐暴露。此外,也要将当前不确定和风险性因素考虑在内,对于产业链中的短板环节要尽快补齐,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善转化成全球竞争新优势,做好应对极端情况的准备。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必须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国内市场供需及生产性要素的制度性流转,将国际循环优势充分转化成国内循环优势,提高境外产业对我国产业链与供应链的依赖程度,既要提高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又要使我国经济能够向更高质量发展[21]。

(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建设”相结合。只有扩大开放才能让我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互惠互利。一方面,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合作、创新、共享都基于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建设,全面开放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建设开放型全球经济能够加快推动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建设。同时,构建国际国内两个大循环也需要加强同“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建设”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非常欢迎各国共同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22]。第一,我国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目前国际形势非常复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持续下行。基于此种全球发展背景,我国积极扮演国际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为世界各国提供宝贵的医疗物资,积极同各国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以及相应的防护经验,积极推动世界复工复产,并以自身生产能力的恢复积极为国际社会做贡献,展现了大国担当,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榜样;第二,我国将积极扮演国际经济治理的建设者。我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是践行多边主义的重要舞台,重视投资与国际贸易双引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致力于促进全球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是开放型全球经济体系的积极鼓动者和建设者,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了许多中国智慧;第三,我国始终坚持做国际经济治理的贡献者。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我国坚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国际商贸合作,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情况下,得益于精准防控和坚持全国一盘棋的策略,率先从疫情中恢复,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展迅速,成为恢复社会经济的主要动能领域,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常态化,体现了“中国之治”,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中国智慧。

四、结语

随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日益复杂,我国对外开放事业面临内部产业转型升级和外部国际市场环境恶化的双重挑战。在这种格局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成为当前对外开放领域的重要指引,保持战略定力,注重底线思维,创新突破,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猜你喜欢

新格局双循环经济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打造金融开放合作共赢新格局
老牌鲁企:创新引领新格局
新格局下社会办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