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职业农民
——庄浪县新时代高素质职业农民培养实践
2021-12-06李世强
李世强
(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庄浪县分校,甘肃 庄浪 744699)
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围绕多年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际情况,以如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职业农民为主题,以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和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调查研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训更多的新时代高素质农民,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庄浪县职业农民现状
庄浪县现有新型职业农民3 33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290人,占新型职业农民总数的8.7%;从事苹果、蔬菜、中药材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1 280人,占新型职业农民总数的38.4%;从事畜禽养殖的新型职业农民1 020人,占新型职业农民总数的30.6%;从事畜禽防疫的新型职业农民740人,占新型职业农民总数的22.2%。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只占4.2%;二是行业分布不平衡,庄浪县新型职业农民大多集中在种植、养殖、畜牧防疫方面,其他管理、加工、农村经纪人等高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三是普遍参训年龄偏大,青年数量较少,大部分年纪在45岁以上,年纪较大;四是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部分学员文化程度低,一直习惯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弱;五是主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农民是被动式或受利益吸引接受培训,影响了培训效果。
2 如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农民
2.1 严格标准,选好学员
严格从思想文化素质、技能水平、产业带动能力和有强烈的需求愿望等方面遴选培训学员,要求学员年龄在50岁以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热爱农业生产经营,有强烈的技术需求且能积极参与培训;熟练掌握2~3门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业生产技能;在当地占有一定的农业生产资源和农业投融资能力,社会影响好,热衷于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示范引领、辐射带动能力好的农民。产业发展达到一定的基础,即苹果种植幼园面积0.67 hm2以上或挂果园0.33 hm2以上;蔬菜种植露地0.67 hm2以上或塑料大棚0.33 hm2以上;农作物良种繁育马铃薯(小麦)种植面积在3.33 hm2以上;林业育苗(中药材)种植面积在1.33 hm2以上;生猪养殖猪舍300 m2,年出栏300头以上;蛋鸡养殖鸡舍500 m2,年产蛋100万枚以上;肉牛养殖牛舍300 m2,年出栏50头以上。
2.2 整合资源,健全体系
持续提升县级农广校、完善乡级实训基地、巩固村级农民田间学校和乡村教学点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发挥县内产业基地、种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基地实训条件,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和乡村教学点,组织农民学员到基地实践实习,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和操作能力;依托村党支部建立农民田间学校,让学员在干中学、学中干,实现教学与生产、农时与季节紧密结合,让农民方便、快捷、安全地接受培训教育,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和操作能力,充分调动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2.3 因材施教,创新模式
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指导思想,将集中理论学习、观摩考察、实践操作、考试鉴定、跟踪服务等培训环节相结合的培训流程,使培训学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3.1 培训方式 按照“理论+实践+观摩考察”模式,在课堂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利用田间学校和技能实训基地开展技能操作培训,力争将课堂讲授的每个知识点都能在田间地头实际操作中得到巩固和深化。坚持组织开展观摩学习县内外产业发展趋向和先进典型,通过果业技术人员、产业带头人及承包大户的现场讲解、样本田的观摩,进一步加深学员的感性认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2.3.2 培训时间 采取“集中+分段+时令+经常性”模式,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将培训时间分3~4个阶段,累计培训时间都超过15 d。按照生产季节、生产环节分阶段适时开展培训,让农民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培训结束后跟踪服务持续进行,并对以往培训学员进行回访跟踪服务,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培训效果和质量。
2.3.3 培训组织 坚持“固定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农广课堂”模式,理论培训利用村部、教学点集中教学,技能实践操作在田间学校、实训基地等田间课堂开展,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富民产业实用技术培训的主要模式。同时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流动课堂直通车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巡回技术指导、跟踪上门服务。
2.3.4 责任落实 坚持“校长+副校长+正副班主任+科任教师+学员”的管理模式,校长负总责,制定培训方案;每名副校长包2~3个班级,指导培训实施;每2名班主任负责1个班级30~50名学员,包干落实培训全过程;科任教师负责每一节课和每一阶段的知识点和技能要领,包教会熟练为至;每一阶段培训结束都组织学员评议、测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授课和培训管理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
2.4 聘请师资,提升质量
规范聘请程序,建立师资库,健全兼职教师档案,通过借调、选聘、聘任等形式,组织和聘请当地专家和讲师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担纲授课,颁发聘书,编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切合农民文化基础,与当地资源条件与产业发展相吻合的农民教育培训系列教材。对受聘兼职教师提出相关培训要求,签订目标任务,组织专兼职教师结合多年的培训实践经验,编写教学课件和教案。
2.5 基础教育,跟踪服务
结合当前特色产业的开发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暨富民产业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省级示范性培训、科技培训、贫困户等各类培训。结合学历教育辅导、冬春科技培训,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回访活动,深入村社地头,指导帮扶技术、跟踪上门服务。通过各类媒体互动,不断强化跟踪服务质量,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基本实现产业重点区域户均有1名接受过职业技能系统培训的技术明白人,每3~5户有1名持证上岗的职业技能人才。
3 建议
新时代高素质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职业农民,可有效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高素质职业农民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3.1 建章立制,拓宽培训类型
建立农民终身技能培训制度和新时代职业农民素质提升机制,研究出台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加大各级财政投入,设立农民培训专项资金,拓宽农民培训投入途径,鼓励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企业参与投资农民培训,培养加工、管理、经营、农村经纪人、技能型等其他类型人才,积极争取上级培训项目,多渠道、多途径保障培训经费。
3.2 政策扶持,调动参与积极性
对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提升培训,并在产业发展上给予政策扶持,特别是对一些大户能人型高素质职业农民安排项目资金扶持,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同时,预留一定的资金,对于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优秀学员给予相应奖励,充分调动高素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3.3 加强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打造一批高科技含量实训实操基地,让农民直观地了解高科技的应用和效果;二是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能力;三是聘请一批专家教授开展授课,并定期跟踪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