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视角书写人大新闻
——检察日报社获奖作品作者谈创作体会
2021-12-06邱春艳,谢文英,闫晶晶等
编者按在中国人大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上,检察媒体人从不缺席。2020年,检察日报社共有五件作品获得第30 届中国人大新闻奖,有在两会现场采写的消息、通讯,有在抗疫非常时期写就的评论,还有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五周年制作的网络专题。每一件作品都有其出彩之处,背后蕴含着记者的机巧智慧和辛苦付出。在此邀请这五件获奖作品的作者,讲述他们采写、创作的过程和收获。
工作是本,宣传是责,互通为要
■邱春艳
笔者在2020 年两会期间采写的《第52 条意见追到印刷厂——最高检认真吸纳代表意见修改检察工作报告》获得第30 届中国人大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同时获评检察日报社2020年度“十佳影响力报道”。
许多社会公众不太了解,最高检领导作工作报告后,还要按照人大代表意见建议修改最高检工作报告,这也是接受代表监督的一个重要体现。此篇报道深入采访最高检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当事全国人大代表,挖掘出最高检为把代表意见吸纳进报告,追到了印刷厂的生动故事。报道以“第52 条意见追到印刷厂”的故事入手,以点带面,从一个小切口展现出全国人大有关部门、全国人大代表、最高检尽职尽责,共同维护人大制度、共同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努力。由于稿件从标题到行文较为生动,故事性较强,在新媒体平台和报纸刊发后,引起强烈反响。
检察工作与检察新闻宣传工作是怎样的关系?检察机关应该怎样与媒体、与社会各界互动?回顾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一个最深的体会是,这篇报道体现了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在检察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工作理念:工作是本,宣传是责,互通为要。
工作是本。只有把检察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了,检察宣传才有“料”!《第52 条意见追到印刷厂》之所以广受关注,最根本的是因为检察机关在接受人大监督方面一直做得很深很实很细。比如,两会中听取代表意见建议方面,就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为吸纳代表的建议而追到印刷厂修改报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如果没有这样务实细致的工作,记者就不可能写出这样生动的检察故事。
宣传是责。正如张军检察长所言,检察机关不仅要提供更优质的司法产品、检察产品,还要宣传好阐释好工作背后、职能深层的法治意义,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在这方面,每一个检察院、每一位检察人都是责任主体。此篇报道中,最高检工作人员主动向记者讲述了工作举措和背后的故事,体现了新闻宣传的责任感。
互通为要。检察工作要与媒体互通。此篇报道之所以有一定影响力,主要是最高检工作人员主动向记者讲清楚做好接受人大监督工作背后的深意,每一项工作举措背后的深层次考虑。
当然,这篇报道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报道开头留下的悬念也是一个加分项:
接受监督的“诚意”有多大,一条意见的分量就有多重。两天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共收到90多位代表的130条对最高检工作报告文本的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
对这些意见建议,最高检是如何对待的?最高检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介绍,收到这些意见建议后,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主持与在家院领导共同研究,对每条意见建议逐项研究,有的修改意见反复斟酌。截至5月27日上午,最高检采纳修改了51 处,其中正文43 处,附件8 处。有的修改综合了多条意见。而第52 条意见,最高检一直追到了印刷厂才最终吸纳进报告中。
开头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并与标题呼应,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时政要闻部主任)
小中能见大 弦外有余音
■谢文英
《地方紧急立法为抗疫提供硬核保障》这篇评论短短千字,但抓住了地方立法机关在非常时期紧急立法的职能,抓住了人民群众对依法抗击疫情的关注,读起来提振信心,接地气。
小中见大。文章刊发在2020 年2 月13 日的《检察日报》。当时新冠肺炎疫情势头正猛,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强调,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虽然我国涉及抗疫的法律法规已经有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但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各地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变化、新情况,现有法律规定不能完全适应,亟须地方人大常委会启动紧急立法职能,尽力防止出现缩手缩脚或者出现违规操作等不利于抗击疫情的情况。
2020年2月11日《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这是该省人大常委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作出的一项特别性决定,旨在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应急、及时、有效的法治支撑。
笔者注意到,在此之前,从2 月7 日起,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多地已经相继增开人大常委会会议,紧急立法,分别作出有关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为什么地方人大常委会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密集进行紧急立法?从相关新闻报道中可以得出结论,地方人大常委会在这个时间节点紧急立法,其实是在和时间赛跑。随着春节返程客流的持续和部分企业的陆续集中复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又一轮关键期。
紧急立法的效果立竿见影。2月8日,上海市公安局发布信息称,上海警方依据2月7 日实施的《做好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对全市首个不佩戴口罩强行冲闯地铁车站的违法人员作出行政拘留处罚。
纵深一度。此轮紧急立法并非横空出世。有资料显示,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上海就出台了国内控制“非典”传播的首个地方性法规,对拒绝隔离治疗者予以强制执行,对隐瞒病情者予以警告并处罚款,对逃避查验者予以警告并处罚款。由此可见,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应对此类疫情时进行地方法规立法,并严格执行,是有历史经验可以遵循的。
“越是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越不能偏离法治轨道。依法科学有序防控,提高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既要依法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破坏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更要依法严格约束权力,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保护公众权利和企业利益,把法治精神和要求贯穿到疫情防控工作全过程。”《地方紧急立法为抗疫提供硬核保障》一文阐述了非常时期,非常立法,地方立法机关的非常之责。
文章刊发后,被央广网、中青在线、知乎每日快评、中新网、浙江人大杂志等多家网站转载,并获评第30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二等奖。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高级记者)
两会“抓活鱼”实践
■闫晶晶
2020年的全国两会一定是特别的,在全国上下团结抗疫的大背景下,迟来了两个月。对于每年跑两会的记者来说,这次两会更特别在无法到现场去采访,只能远程操作。这对记者采写稿件,尤其是捕捉现场新闻“抓活鱼”来说,更难了。《办了会员卡老板却“跑路”,怎么办?》这篇获得第30 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二等奖的通讯,就是来自于缝隙中的一丝丝新闻线索。
2020年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第三天,这天的议程是代表团小组会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也会参加他所在的黑龙江代表团小组会议和讨论。现场会讨论什么?会不会碰撞出一些有意思的火花?在后方的记者心里先绷起了一根弦,但又苦于不在前方,只好随时和前方工作人员保持联系,有情况马上沟通。果然,当天一早,最高检第八检察厅的工作人员就告诉我,在黑龙江代表团小组会议开始前,张军检察长和团里的几位全国人大代表正在讨论预付卡消费公益诉讼的情况。
这样的会议中,任何与检察相关的探讨都有可能成为新闻,这是一个很好的线索。我立即联系前方工作人员,了解参与讨论的代表是哪几位,探讨了什么内容,并请他们帮忙拍照,随即开始收集相关素材。
选题有了,接下来是要把事情讲明白,这篇稿子就围绕预付卡消费公益诉讼展开。作为检察公益诉讼的一项“等”外探索,这项工作尚且在摸索中前进。更有趣的是,此前,黑龙江团三位代表就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支持起诉预付卡纠纷案,联名给张军检察长写了一封信,认为“这是检察机关为人民司法的典范”。两会前夕,张军检察长给他们回了信。这次面对面的探讨,是他们的“两会之约”。
上午的会议一结束,我便开始电话联系三位代表,了解更多关于预付卡消费公益诉讼的情况,包括他们如何关注到这件事等情况。采访了解到,三位代表也就预付卡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带来了更为成熟、细致的《关于探索预付卡消费领域检察公益诉讼,推动相关法律完善的建议》,在24 日上午的会前短暂会面中,张军检察长说:“你们的建议我当面答复。”
采访中,三位代表都提到,类似案件案值虽然小,但是身边的人不少都经历过类似事情,因为案值小、不熟悉维权途径,只好吃哑巴亏,真的是百姓身边的一件“烦心事”。“小事”不小。以预付卡消费问题为小切口,体现的是检察机关担当履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态度,也体现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大情怀,全国人大代表们关注国家大事,也关注影响人民幸福生活的一件件“小事”,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不容侵犯。这正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所在,也是法治中国进程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在文章标题的拟定上,把原来大而空的标题改为了更接地气的现标题。这表明,在众多两会报道中,更贴近人民群众生活才能起到好的宣传效果。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采访评论部记者)
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戴 佳
按惯例,每年全国两会开幕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前一年承办全国人大交办的代表建议情况都是检察日报必不可少的报道内容,其意义不言而喻。近五年来,每年这一报道任务均由笔者负责。作为年年写的情况报道,《公益诉讼最受代表关注》这篇消息为何能在2020 年获评第30 届中国人大新闻奖消息类三等奖?笔者认为,就是抓住了新闻亮点,抓住了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中国人大新闻奖的评选宗旨包括“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该文的亮点就在于最高检“首次对2017 年以来代表委员提出的正式B 类91 件建议提案进行梳理,并将办理情况向代表委员进行再答复,取得较好效果”,而文章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则是导语和标题提炼的信息“公益诉讼最受代表关注”。
文章新闻主题重大。公益诉讼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探索建立的一项制度。公益诉讼检察作为“四大检察”之一,受到人大代表广泛关注,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关心和期待,反映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公益诉讼最受代表关注”为题,凸显这一事实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时代价值和社会影响。
采访过程中,笔者走访了最高检办公厅负责人及办公厅代表委员联络处有关负责人,力求广泛获取信息,多维度做厚内容。通过与相关人员详细了解2019 年最高检办理代表建议的有关情况,从中获取到代表最关心的是公益诉讼工作,并有32 位代表提出11 件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确定为重点督办建议等信息,而后进一步采访了最高检对建议的梳理分类情况,收集了大量一手材料,细心取舍、斟酌,经过一番下功夫的精深“加工”,凝练出这篇层次丰富、内容厚实的消息。
最高检办理代表建议呈现了许多层次的数据,数据是枯燥的,但在报道中却又是必不可少的。文章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展现细节,如“与代表沟通联系540 余人次”“经最高检认真梳理主要涉及5 方面21 项内容”等等,将最高检办理代表建议本着对人民负责、对新时代检察事业负责的态度表达充分。
新闻的客观性是它的生命和价值所在。该报道没有一味褒奖,而是客观反映现实,比如全文最后一句话“从代表反馈看,代表对办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因条件限制暂时无法落实的建议表示理解”。
纵观全文,这篇消息短短600 多字,中心突出,信息量大,时效性强,读完令人对检察工作充满信心。刊发的时机也把握得十分恰当,在全国两会期间刊发,进一步增强了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时政要闻部动态新闻组组长)
法治“珍馐”如何让“食客”拍案叫绝
■郭荣荣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为解决这一课题,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之后,我们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5 年筚路蓝缕,65 年砥砺奋进。65 年来,274 部现行有效的法律、750 多件行政法规、1.2 万余件地方性法规,有力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参天大树”——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何把这盘法治“珍馐”摆上桌,让“食客”叫好叫绝?我们在思考良久之后,决定立足自身法治定位,以“民主法治 砥砺奋进”为题来展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5周年的伟大实践和优秀成果。
在进行简单调查后,我们发现大家对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甚了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多久开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怎样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全国人大是什么关系?等等。所以我们在专题的第一部分,开门见山地设置了常识性内容板块,第一时间为读者展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每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信息,这一部署受到好评。
对于重头戏——65年来的法治变迁历程,专题采用了时间轴方式展示。法治建设成绩斐然,一年一梳理显然不现实,我们采取了阶段性梳理法,以15 个重大时间点、时间段为核心,串起65 年来一项项立法、一次次修法。这一举措反而使65 年来的立法历程变得明了易懂,其中一些文章和归纳也被其他网站广泛转发和应用。
为了全面展现,专题还设置了“监督·权威有力”“代表·为民发声”等栏目,全方位展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和社会各界关注热点、展现依法治国的建言。如果说前几部分着眼于全局,那么“代表声音”栏目的设置则更聚焦于群众关心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法治热点问题。这样的布局,兼顾了各个阶层、各种需求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日益巩固、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检察机关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专题创新了小标题设置方式,在“检察·合力共促”前,创造性地添加了符号“+”,赋予了该栏目无限意义与遐想空间。
“民主法治 砥砺奋进——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五周年”专题缘何能斩获第30 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三等奖?在专题中,政治站位正确、为民情怀体现格外重要。当然,该专题的创新性也有目共睹,一改专题整合之风,自主梳理65 年法治进程并通过切换方式展现,既美观又内涵丰富。
除了各个部分的精巧设置,专题站位高、立意深、布局全面、版式大气磅礴也是“破题”关键。经过对往年获奖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很多获奖专题除了版式新颖、清晰,更加注重内容的选取,其中逻辑性、全局性强者更容易“破题出圈”,这为我们之后专题制作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