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中国特色,讲好立法故事
2021-12-06蒋鑫燕肖燕雄
■蒋鑫燕 肖燕雄
中国人大新闻奖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和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主办的全国性奖项,旨在通过开展评选活动,鼓励和促进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创作更多宣传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宣传报道人大工作的优秀作品。自1991年开始,该奖项每年举办一次,第30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于2020年12月揭晓。
在人大众多的工作之中,立法工作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人民群众日益关注立法工作,对优质立法报道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新闻工作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立场,新闻媒体应该适时回应人民的需求,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立法报道,讲好中国特色立法故事。本文以第30 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立足于新闻工作的根本立场——为人民服务,从讲好故事的两个要素,即“讲什么”“如何讲”出发,探讨如何讲好中国特色立法故事。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区别,能不能坚持人民立场是做好新闻工作最根本的问题。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新闻媒体也应跟进时代发展,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新闻信息和文化精神产品。立法报道必须坚持专业性与群众性的有机结合。虽然现今法律条文的用语越来越通俗化,但法律的内在逻辑、思维方式仍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当善于思考,写作时寻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方法,帮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立法。具体来说,这次的获奖作品就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落实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的。
第一,运用背景材料,讲明立法的背景或原因,帮助读者了解立法的迫切性和价值。一等奖获奖作品《为了一条鱼,上海立了一部法》中,运用大量调研所得的背景材料,讲明了中华鲟面临现存总量少、生长周期长、繁殖复杂等问题,让读者充分理解立法的缘由,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些空洞晦涩的法律条文。
第二,在新闻中讲好故事,讲故事虽然表现的是事,但落点在于人,通过人物故事稀释立法报道中晦涩难懂的内容。一等奖获奖作品《人民美好生活的法制保障——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之际》,在讲“扶不扶”“救不救”等问题时,以河南信阳孙女士的事件为例,为读者生动地讲述了立法故事。孙女士阻止撞倒五岁男童后肇事逃逸的郭某时,言语争执间,郭某因情绪激动引发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后死亡。郭某的家人认为孙女士应对郭某的死亡承担责任,将孙女士告上法庭。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孙女士的情节在于保护儿童利益,是见义勇为的行为,具有正当性。该作品没有生硬地照搬法条,而是从讲述孙女士的故事入手,报道了民法典立法保护见义勇为的内容,有很强的代入感,比较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结合中国国情寻找选题
好的选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精不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题的质量。立法活动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将目光聚焦在中国独有的立法实践上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扎根中华大地选题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随着法治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推进,规范这些社会现象的立法工作也随之展开。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选题时,应该保持敏感性,留意这些从本土孕育的现象,挖掘其中值得报道的立法故事。
通过分析第30 届中国人大新闻奖的立法作品,笔者发现了扎根中华大地且极具代表性的一些选题,比如说土地经营权、基层立法联系点、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下面将结合作品试做具体分析。
农民的土地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民法典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向他人流转土地经营权,有效盘活了农民手中的土地。《人民美好生活的法制保障——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之际》《首部民法典草案解读: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的答卷》两篇报道都花了很大的篇幅报道了土地经营权立法这一议题。“三权分置”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由分到合、产业由散到聚、百姓收入由低到高、村集体经济由无到有的转变。这些报道扎根中国大地,回答了时代难题。
201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了首批四个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反映民声,将最原汁原味的民意送往人大,影响立法。《中国人大》的记者以上海虹桥、湖北襄阳、江西景德镇、甘肃临洮这四个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为选题,通过深入四地,探访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有益实践,创作出了《聚焦基层立法联系点实践》这一既接地气又生动的作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岁月的洗礼,存留下来的文化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因此保护传统文化在当代显得尤为重要。微信公众号“厦门人大视界”推出的《立法大家谈——“闽南文化保护发展”系列报道》获得了本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二等奖。公众号与用户探讨了是否将闽南传统技艺传承、方言推广、传统建筑等纳入立法保护的范围,报道了《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草案)》立法调研的过程及具体内容。“传统文化保护”这一议题文化底蕴深厚、中国色彩浓烈,具有很好的选题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等奖作品《为了一条鱼,上海立了一部法》以上海为保护中华鲟进行地方性立法为选题,探求保护长江流域生物的新路径。《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同一文本三地施行 京津冀诞生首部区域协同立法》报道京津冀协同防治污染,从源头上治理环境,共谋顶层规划。《流域治理开启“专法”保护时代》以长江保护法草案为选题,用评论的方式指出流域治理立法保护的必要性。
以上这些从中华大地上孕育出来的立法实践,都是中国特色立法故事的优质素材。
2.关注民生需求选题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进入新时代,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动,人们必须了解这些变动,并根据变动制定新的行动方案。而事物的变动与人们的关联性越强,人们越需要关注这些变动。②民生问题始终是充满变动、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立法的特性就是要及时回应社会生活所提出的实际问题、重大问题。因此,关注相关民生问题的立法工作,从中策划报道选题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随着社会矛盾的转变,民生问题的热点从吃饱穿暖的生计问题转向了教育、医疗、未成年人保护等问题。本次人大新闻奖的作品中也呈现出这一特点,为新闻媒体策划立法故事的选题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家庭的全部,未成年人相关话题是社会民生的关注焦点所在,也是立法报道最值得关注的民生选题之一。如,《立法“切一刀”不等于“一刀切”》聚焦《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起草至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界讨论是否该将限制“罚站罚跑”这类的教师惩戒行为纳入立法规定的范围,记者综合各方意见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创作出评论文章。而《Blockbuster movie shines spotlight on campus bullying》《未成年人保护法迎来大修 防治网络沉迷 校园欺凌防控性侵虐待未成年人从业禁止》两篇作品聚焦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回应大众对校园欺凌、网络沉迷、性侵虐待未成年人等问题的关注。
医疗安全事关国民身体健康,近年来疫苗、药品安全话题热度不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疫苗管理法 明确疫苗犯罪行为依法从重追究刑事责任》《我国首部疫苗管理法实施 除了“四个最严”还有这些重点》以疫苗管理法为选题,报道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立法,回应疫苗安全问题。《药品管理法大修 “四个最新”关切民生》关注药品管理法大修,报道修订后的药品法回应了“药神”困境、处方药网上买卖、中药创新等大众关心的话题。
3.聚焦地方特色选题
除了宏大的选题以外,一些地方性的选题也值得我们关注。中国国土辽阔,各个地区有自己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文化特色。立法作为一种顶层设计,地方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的发展实际和治理需求。地方级媒体在全国性立法主题上虽不如中央级媒体有优势,但在地方性选题上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级媒体应该善于抓住这种优势,挖掘凸显本地特色的立法选题。
北京结合本地优势,不断创新立法实践,探索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应该怎么做。《北京日报》的《谋划超前一步 行动向前一步——北京市探索“专班制”推进地方立法侧记》报道了北京为提高立法效率,实行专项、专人、专心致志的“专班制”立法实践。民营经济是浙江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和最大资源。《浙江日报》关注本地特色,抓住浙江为民营经济立法这一实践,创作出贴近本土的报道——《省人代会昨通过全国首部促进民企发展的省级专门地方性法规 浙江立法为民营企业“撑腰”》。民族工作是西藏地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西藏根据本地工作需要,开展了《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的立法工作。《西藏日报》关注本地独特的立法实践,写出了《开启民族团结进步新征程——〈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诞生记》。长江江豚2013 年被国际组织列为极危物种,现存数量仅有千头之少。它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北、江苏、湖南、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自2018 年生态环境部通报安徽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江豚生存环境堪忧以来,安徽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区治理新路径,安庆市更是单独立法保护长江江豚。《安徽经济报》记者通过深入皖江城市,写出了《我省为江豚保护“让路”安庆“地方立法”全国首创,铜陵“限速限航”开创先河》,讲好了安庆的立法故事。
善用报道技巧
1.巧选报道角度,扎实采访
2020年民法典颁布,各家媒体争先报道,内容同质化严重。本次获奖作品中,也有较多作品与民法典有关,因为巧设切入角度,下苦功扎实采访,写出了新意。
新华每日电讯的《民法典“磨法师”,66 年“磨一法”》从历史的角度切入,讲述了法学家们为编纂民法典而奋斗的故事。该报道讲述了从“民法四先生”佟柔、王家福、魏振瀛、江平,到新一代学者杨立新、王轶、王利明、梁慧星等一代代法学大家为编纂民法典所作出的努力,报道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物的故事,鲜活、立体地还原了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的细节。
中国新闻社的《“两会·看典”系列报道》有极强的问题意识,从大众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入手,采写成一篇篇新闻,汇聚成了民法典系列报道。它用生动的事实,解答了民法典如何对一个人从出生到坟墓进行全时保护、如何助力市场经济发展、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问题。
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写好立法故事不止需要转换思维、寻找切入角度那么简单,还需要记者一步一个脚印去采访,只有多走、多看,培养出敏捷的观察力,才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报道角度,这次的获奖作品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2.抓准立法过程中的新闻点写作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③关于立法的“新近发生的事实”往往只是一个结果,比如通过了某某法律、某某法律开始生效等等。这样的新闻难免单调。曾任中国人大新闻协会会长的沈掌荣接受采访时提到,立法新闻不仅要写结果,还要写变化、写过程,写出审议中的争议。④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要运用大量的背景材料,增加信息量和知识量,让新闻更立体化。
《加强全链条管理 立法驯服“脱缰的野马”》系列报道从《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立法的不同过程入手进行报道,为读者呈现出立法各个阶段的事实,展现出立法的立体性。其中,《开门立法的一次生动实践》报道了条例通过前,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成员走访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销售网点、周边居民小区等,了解群众对条例的看法。《首部省级电动自行车管理立法“诞生记”》紧扣立法审议过程,从首次审议到二次审议,突出立法审议的现场感。《加强全链条管理 立法驯服“脱缰的野马”》从条例解读入手,邀请专家解读大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这些报道从各个阶段入手,展现了开门立法全过程中的民主化、透明性,串起了一个个立体的立法故事。
3.树立用户思维
随着web2.0 的到来,用户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讲好立法故事,也需要为用户考虑,使用用户熟悉的话语、方式与他们沟通。
在为数不多的微信公众号立法获奖作品中,微信公众号“评新而论”的《注意了!这个直接关系全省一半人出行的事儿有了新规定》抛弃书面长句,使用互联网短句,以一问一答的提问方式,回答用户关注的问题,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例如,“问:要不要戴头盔?答:必须戴!前后座都要!”,通俗,简捷。
优秀的网络新闻专题就像是一面窗,将“碎片化”报道统合为一个整体,统合的既是事件全貌,又是媒体精神状态。⑤澎湃新闻网运用H5 技术整合报道了《为民立法典——新中国首部民法典问世全记录》这一专题。H5 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为用户考量而设计的,尽显用户思维。整个专题图文结合、布局合理、排版简洁。主页仅呈现标题,通过给标题置入超链接的方式,用户只需点击标题就能跳转到一篇篇具体的报道之中。并且每篇报道短小凝练,适合手机端用户在零碎的时间阅读。同时,整个专题又展现了民法典的全貌,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立法是对当下社会重大问题的回应,而立法新闻报道能让法治观念更好地在社会上得到传播、发挥影响。讲好立法故事是需要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第30 届中国人大新闻奖的立法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讲好立法故事需要坚持人民立场,结合中国国情、时代特色找选题,同时还应该锤炼报道的技巧。当然,当今的立法报道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篇幅冗长、深度不够等,需要我们慢慢地总结并克服。
观点速递
短视频兴起后,媒体业进入流量时代,流量为王。有些短视频平台一味迎合流量,忽视对流量的引导;有一些短视频平台又片面强调个性化内容,脱离市场。但从长远来看,内容和流量是一致的。如果一味地迷信流量,生产缺乏精神内涵的短视频内容,短期内固然可以带来流量积累,但长期缺乏内涵,会降低观众对于短视频的兴趣,导致观众流失。反过来说,精神内涵缺乏的视频,也会导致观众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下降,使短视频内容生产的选题范围更加狭窄,形成流量和内容生产的恶性循环。
——凌海青、任大刚,《青年记者》2021年1月上
注释:
①本书编写组:《新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96-97页。
②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2-23页。
③陆定一:《陆定一新闻文选》,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
④洪文军:《“人大新闻不能这样写”——访中国人大制度新闻协会会长沈掌荣》,《军事记者》2003年第11期。
⑤韩隽、巨高飞:《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在特质与变化态势——基于近三届中国新闻奖相关获奖作品分析》,《传媒》2020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