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乡村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2021-12-06王艳丽陈飞平
黄 荷,李 华,刘 昊,王艳丽,陈飞平*
(1 江西农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45;2 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
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一幢幢高楼大厦从空地中拔起,导致城市中的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城市人口增长迅猛,在面临各类压力下,人们不再一味地追求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而是开始向往农村的自然美景,拥有悠然自在的生活。而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景观规划过度商业化问题严重,保存乡村景观原有自然景色的完整度和体现出乡村文化特色是乡村景观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因此,乡村景观评价方法对保护乡村自然景观、建设出乡村的文化特色,以及合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1 乡村景观的定义
与其他国家对乡村景观的研究进展不同,在20 世纪初期到中叶阶段,我国都依然处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目的国情之中,民众对乡村景观需求较小。直到20世纪80 年代,国内部分学者受到国外学术研究的影响才渐渐对乡村景观这一方面进行探讨研究。随着学者们对乡村景观领域的深入钻研后发现,在不同研究范畴中对乡村景观的定义都有一定的差异,无法用统一的定义去概括乡村景观的各层含义。金其铭等[1]在地理学视角下,分别从气候、地形、水文条件等方面论述了乡村景观的含义:是在乡村有一致的自然地形条件、有相似的形态功能和结构以及相似的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每个组合元素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并且相互统一的复合体[1]。王云才[2]阐述了以自然环境为主导的乡土景观,提出乡村景观里包含天然景观和人文特色的观点,与其他地域相比,其人口密度不大,对土地利用粗放且具有田园风光特色的地域,是一个不包含城市景观的地域等。刘滨谊[3]从景观建筑学的方面出发,把乡村景观定义为大家可适度利用的景观资源,是在乡村地区内与乡村聚落活动相互联系的景观空间,分别由生活、生态、生产3 个方面组成。谢花林等[4]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将乡村景观定义为在乡村地区的界定内,由不同地块单元相互交错而形成且具有生态、社会、美学、经济价值的镶嵌体,镶嵌体的功能、性质等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影响下呈不稳定性。乡村景观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是我国必不可少的景观类型之一,其研究内容丰富广泛,不可从单一方面对其进行固定统一的概念定义,但结合各个角度的不同定义,可以看出,都离不开对乡村景观的经济发展、生态自然、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2 乡村景观评价的定义
乡村景观评价在乡村景观设计规划方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5]。通过制定适宜乡土景观发展的设计方案,达到人与乡村景观和谐共处,通过制定一系列完善的评价指标系统,客观分析美学、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价值,最后总结出乡村景观现有的问题[6],经过规划后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期一致,进一步完善乡村景观的规划和指标体系。乡村景观评价可以定义为以保护农村的自然景观、开发乡村游览观光资源为前提,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对乡村的生态自然、经济发展、美学景观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7]。我国乡村景观评价系统直至20 世纪90 年代才慢慢出现较多的理论和技术上的研究,乡村景观评价研究的核心确定在景观美学评价、生态评价以及其整体评价。
3 国内乡村景观评价方法发展
3.1 层次分析法(AHP)
在乡村景观质量评价中,层次分析法往往是研究者首选方法之一。它是在20 世纪中后期,由一位美国的著名学者T.L.Saaty 所制定出的运行方法。层次分析法的运用是将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整个目标拆分成各个不同的形成因素,再把因素依照隶属关系组合成具有层次结构的模型,通过综合数据的比较决定相对优劣次序的总排序[8],是一种综合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丁维[9]于1994 年运用了综合评价法,通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专家评分等步骤对南通市海门市的乡村景观生态进行评价。国内出现较早且运用较完备的是谢花林等[10]于2003 年运用了层次分析法(AHP),并结合生态、美学、社会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海淀区其中的5 个乡镇进行评价研究。唐黎等[11]通过层次分析法(AHP)以乡村自然风光、环境卫生、乡村文化资源等方面为主要评价体系,对福建省某个村落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村具有可利用开发的旅游资源潜力。张莉[12]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创建了乡村景观质量系统,并对其中三所以农业为主的观光园进行评价研究,最终制定出优化对策。李宇奇等[13]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创建模型,通过对四川村落的研究,客观分析生态、美学、社会方面的价值,得出该乡村景观质量的优劣评析。层次分析法具有把各个因素量化的特征并且可以将复杂逻辑性的系统分解,是一种较简便且明确的分析方法,但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层次分析法采用的定性过多,定量数据少,运算方法不够精确缜密,导致最终评价结果难以使人信服;②将评价体系完全数据化,对部分需要语言赋值的因子类型,未制定出具体的评价标准,使评价体系不能完全反映出乡村景观评价的价值。
3.2 审美评判测量法
审美评判测量法是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各界学者对景观评价的研究,将其分为4 个学派:专家学派、认知学派、经验学派、心理物理学派。审美评价法被归属于心理学派理论的领域之中。其中分为三类:一为美景度评价法(简称SBE)[14],其定义最早的提出是在20 世纪70 年代末,由Daniel 与Boster[15]共同提出的,该评价方法分为室外评价与室内评价2 种,早期运用的方法为室外评价,专业人员亲自前往需景观评价的地点,对各个方面进行评价打分,因这种方式对专业评价人员耗时较长,并且受恶劣天气的影响等多种原因,后逐渐采用室内评价方式,利用照片、幻灯片等媒体作为中介将景观直观表现出来,再由专业评价人员进行打分。二为比较判断法(Law of Comparative Judgemment,简称LCJ)该方法最早是由Torgerson 于20 世纪50 年代提出,是对各个景观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这取多种形式种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SEB 法缺少不同景观的参照对比,仅靠专家评价人员凭经验、感官等去进行主观的评价,导致评价结果缺少说服力。LCJ 方法通过比较排序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精确缜密,但其工作量大,对景观样本有着不应超过15 种的数量要求,导致评价范围过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三为审美评判测量法(BIB-LCJ),由俞孔坚于20 世纪80 年代末年提出,他结合两者优点,吸取前两种方法的经验,通过对景观样本的比较分析,优化LCJ 的比较方法,提出了既增加了比较评价,又能解除景观样本限制的审美评判测量法(BIB-LCJ)[16]。林清[17]运用SBE 法,以福州乡村为研究对象,评价研究了该乡村景观的3 个景观类型,最后通过评价得分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福州郊区的乡村文化特色明显,可利用景观资源丰富,适宜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陈梓茹等[18]对福建某个县的3 个乡村,运用结合了SEB 和VRM 系统台戏种评价对比的方法,分别从植物、人文风景、色彩等7 个方面进行了乡村景观资源评价,结果表明,3 个乡村都具有乡村旅游开发潜能,且结合SEB 评价方法和VRM 系统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其结果一致,两者均可使用。刘丽宇[19]应用SBE 评价方法选取桂林县8 个乡村景观类型,对桂林县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根据美景度的评分值分析得出,桂林县自然与人文方面的景观资源相对丰富,且桂林县的建筑美学质量评价排列第一,但设施美学价值较为薄弱,因此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李光耀[20]运用BIB-LCJ 法选取了竹类7 种景观类型,对其进行审美评价,通过评价分析得出不同竹子类型是否符合人群的审美标准。尽管审美评判测量法优化了SBE 法和LCJ 法的缺点,但还是存在部分问题,如:该方法是运用风景美景度而建立起模型体系,但忽略了乡村本身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脉等特点与景观美学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关系。另外,BIB-LCJ 法需要专业人员采集不同照片,但照片受外界影响较大,需要对天气状况、照片角度位置、光线等因素作出严格的要求,否则容易影响评价结果。因此在乡村景观评价方面,SBE 法以其景观评价范围大、对景观样本数量无限制、操作方法较简便的特点,成为学者较常使用的方法之一,而BIB-LCJ 法较常用于植物美学景观审美评价上。
3.3 AVC 综合评价法
AVC 综合评价法主要应用在乡村景观综合评价上。乡村景观综合评价的重点是生态、社会以及美学这三方面的功能[21]。2002 年在一个厦门项目实践中,刘滨谊教授大胆推出了AVC 理论,并在项目中得到运用,创建了以三力理论为重点的乡村景观设计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系统,“三力”为:Attraction(吸引力)、Validity(生命力)、Capacity(承载力),故简称为AVC[22]。AVC 综合评价方法是以AVC 理论为核心点,结合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即通过在目标层中确定的内容,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从而确定项目层的各级内容以及因素层、指标层的详细指标,最后在各个层次中计算出权重的数值,并进行好坏排序,通过评价分析得出结果以及优化对策。
陈威[23]通过对乡村景观评价方法的探讨,第一次以AVC 理论为根本,结合乡村景观评价方法,创建了乡村景观4 个方面的AVC 理论评价系统及综合模型,对乡村景观资源现状评价上有指导意义。谢志晶[24]创建的乡村景观评价系统立足于AVC 理论,综合评价了所研究的农业产业园重点区域的乡村景观,得出该区的乡村环境承载力最高,因此需大力建设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发展。王建文[25]运用AVC 综合评价法,以张地村为对象,综合评价了该村的乡村景观。通过评价分析得出,村落存在的吸引力是该乡村发挥较高作用的因素,而村落的经济生命力和村落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递减,并通过各个层次指标权重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陈丽晖等[26]采用AVC 综合评价法,对肇庆市德庆县高良镇罗阳村进行乡村景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评价得分良好,适宜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和实施乡村景观规划。AVC 综合评价方法与层次分析法在数据运行和计算上基本一致,不同点在于AVC 综合评价法是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以AVC 理论为核心,将目标层确定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项目层确定为村落社会的吸引力、村落经济的生命力以及村落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从而具体研究乡村景观综合评价。因此,AVC 综合评价方法在评价及应用上较全面,但存在与层次分析法相同的评价体系不完善、数据处理不精确等不足。
4 新技术的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智能化的普及,新技术发展逐渐成熟化,乡村景观评价技术不单单只局限于人工的实地调查勘测等工作,而是慢慢地转向智能化系统的计算处理,从而大幅度减少人为原因带来不利于研究分析的负面影响,使最终的研究结论往更精确、真实的方向发展。如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等,是近几年来人们进行乡村景观评价常用的2 种新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R),最早是由美国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d)于20 世纪60 年代提出了虚拟现实系统的思想。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由美国的工程师拉尼尔(Jaron Lanier)提出,后创建了以VR 技术为主打的大型数字化公司[27]。虚拟现实技术是多种高新科技技术相结合,通过计算机等科技产生一系列仿真实环境的场景,并模拟人在真实空间里五官等对外界的变化带来的感受,使人拥有真实效果并沉浸其中的体验。传统的乡村景观评价技术往往受到天气、光照等因素的干扰,而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可视化等特点,通过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使专家评审对现实景色有直观的感受,既节省了实地考察的时间,又降低了自然和人为因素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乡村景观美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价研究有显著的提升。孙漪南等[28]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改进后的SBE 法与SD 法,通过确立4 个显著指标和在VR 全景图提取的9 个指标,对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山下阳村进行城市青年人群的乡村景观视觉偏好评价研究分析。此研究首次将VR 新技术与园林行业结合并进行实践探索,利用VR 全景图对真实环境的再现,使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被诺基尔·汤姆逊(Roger F.Tomlinson)提出,地理信息系统主要通过计算机的技术,对地球存在的地表信息进行数据的采集、输入、运算、分析等,并进行地理模型分析,生成所需的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首先将GIS 技术应用于风景园林领域的是美国[29],随着GIS 技术的发展,各个国家都开始广泛用于不同领域的研究,我国对GIS 技术应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但近几年GIS 技术逐渐成为我国技术发展的热点,并广泛用于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上。邵技新等[30]运用GIS 技术对贵州乡村的5 个区域进行乡村景观格局特征的数据分析,研究得出贵州乡村的景观格局破碎度较高、斑块分布杂乱等问题。陈娟[31]以福建省内的多个乡镇为例,运用GIS技术结合AVC 和AHP 评价方法,通过GIS 技术提取出多个乡村景观类型、构建AVC 评价系统和运用AHP 评价方法,对其研究乡村的旅游开发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传统的乡村景观评价方法与新技术的融合使乡村景观评价研究往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发展,新技术的应用必然是往后研究的发展趋势。但目前新技术的应用还只处于初步阶段,未涉及到较深入的层次,系统中存在功能应用较少、结构体系单薄,未能满足多个层面的综合功能需求。因此,新技术的应用发展还需长久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广泛、更深入、更具真实性地应用于乡村景观评价体系中。
5 结语
乡村景观评价是我国实行乡村景观规划和实现地域文化特色保护的重要手段,乡村景观评价大部分是以刘滨谊[5]和谢花林[4]提出的两套乡村景观评价体系为基础,从最开始使用单一的评价方法逐渐往多元化层面发展,构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相应的多种评价方法进行乡村景观评价研究。近几年来,乡村景观评价方法融入了新技术的研究,使乡村景观评价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评价过程及结果往更高效、准确、简便的方向发展,高新技术的引入必然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国内乡村景观评价还处于初期阶段,乡村景观评价在社会评价方面较为薄弱,对乡村景观评价方法的研究未能涉及到更深入的层面,乡村景观评价方法是否适用于国内乡村景观评价体系还有待更深入研究,应考虑到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完善适宜我国乡村景观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