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烂皮病的发病规律及有效防治措施
2021-12-06高丽
高 丽
(定边县林草病虫害防治防火工作站,陕西 榆林 718699)
杨树烂皮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一种严重的世界性病害。我国杨树造林区烂皮病的发生面积也非常广泛,如有的林区防护林达到30%~40%的发生率,死亡率在10%~20%左右。杨树烂皮病发生面积之广,危害之大,严重阻碍到杨树造林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必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杨树烂皮病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成效,为杨树生长创造有利环境,为杨树造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病害症状
子囊菌亚门的污黑腐皮壳菌是引发杨树烂皮病的主要病原菌,发病初期阶段,遭受为害的皮部有不规则的隆起出现,而且遭受危害的皮部用手触之质地较软,将皮剥开之后,散发出一股酒精味道,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病斑部位水分逐渐失去,之后出现干缩并发生下限,还有的出现龟裂。将杨树遭受为害的皮部剥开之后,有腐烂层分布于皮下,木质部位也发生褐色改变。遭受危害的皮部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逐渐扩大。特别是春秋季节发病速度更快,纵向相较于横向发展速度更快。病皮下陷之后,有小黑丘疹状物质密集地出现在病害部位,这就是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座。在湿度较大的降雨天气条件下,有白色浆状物质从黑头顶部挤出,同时呈现橘黄色转变,这就是病菌孢子角。病菌孢子角在挤的过程当中,一边挤一边变干,成为卷须状。分生孢子器座排列特点为同心环状。病皮变干之后十分容易剥离,有皮层腐烂出现,纤维丝条呈乱麻状。病皮将树干环绕一周之后,以上部位便枯干死亡,小枝出现病害时溃疡斑不明显,粗皮位置发病时没有明显的溃疡斑,也没有表现为卷须特点的包子角,但可出现分生包子块,表现为琥珀色。
2 发病规律
病皮部位病菌可以常年存活生长。分生孢子器形成于4月份,产生量最多的时候为5月份,在降雨之后潮湿天气情况下发生更多,通过雨水把孢子角溶开之后,通过风雨以及昆虫和鸟类引发传播,侵入没有受伤的死皮定居潜育。北方地区该病至3月份开始出现,病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为5月份,7月份之后病害发生情况逐渐缓和,9月份之后逐步停止。
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和虫害、日灼伤以及冻害干旱等因素密切相关,胡杨以及银白杨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加杨、钻天杨与小叶杨抗病能力相对较弱,青杨树种发病率较高。
杨树栽植过程当中选择较大的苗木,移栽过程当中引发树木根系出现严重伤害,多次进行已移栽,长时间假植,苗木移栽之后不能及时恢复生机,发病率会大幅增加。造林绿化过程当中,又没有科学的整枝技术,高强度地进行修剪,出现较多机械性伤害,导致发病率不断增加。片林、防护林迎风面由于遭受风沙因素影响,发病率相对较高。杨树造林密度太小,整枝较多,光照条件强烈,引发日灼伤,会导致病害发生几率不断增大。
引发杨树烂皮病的病菌属于弱寄生菌,对于长势不良,树势生长不佳的杨树危害较大,病菌借助杨树枝干衰弱部位以及伤口部位造成侵染,而且杨树烂皮病病菌能够在枯死的树木上,长时间地进行腐生生活。苗木当中烂皮病病菌带菌率非常高,适宜的条件下,会引发病害大面积的发生,病害发生过程当中和树皮含水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当树皮出现低含水量时,病害发生几率会进一步增大。另外,杨树烂皮病发生,和人为因素、树木抗病性以及影响树势生长的自然因素也存在非常紧密的关联性。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遵循适地适树原则
保证杨树健康生长,对于控制和减少杨树烂皮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栽植杨树过程当中,应当保持土壤条件的适宜性。不良立地条件,特别是一些地势低洼地带、盐碱较为严重,贫瘠地块,杨树生长不良,便会使烂皮病的发生几率进一步增大。而且为了使杨树烂皮病得到有效控制,应当首选具有较强抗病虫能力、抗日灼伤的优质品种,开展造林工作,造林工作开展过程当中还需要对栽植密度科学控制,这是由于过密的栽植杨树,会导致杨树树体养分不足,对其生长长势造成不良影响,引发树势衰弱,加大烂皮病的发生几率。而杨树栽植密度太稀,林分郁闭度不良,也会增加日灼伤的发生几率,导致烂皮病的发生,因此在杨树栽植过程当中,将栽植密度控制好十分重要。完成杨树栽植之后,还应当重视苗木的抚育管理工作,对住干害虫加强防治,科学整枝,不可留有残桩,对伤口部位加强保护,初冬季节进行树干涂白,控制冻害以及日灼伤害。另外,还应当重视混交林的营造,因为大面积的种植杨树纯林发病较重,可以将一些杜科灌木植物种植在杨树林间,不仅可以提高土壤当中的氮肥含量,还能使病菌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杨树成林之后,要对林分卫生状况有效改善,将长势不良的枝条和树木全部清除,合理设置半透风状的结构,将一些小的灌木设置于迎风侧。
3.2 化学防治
利用2%的康复843或者10%的减水以及多菌灵、托布津进行喷施防治。
这些药剂不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要源充足,成本投入较少,防治过程当中可以涂干,也可以进行全株喷洒,联合应用几种药物综合防治能够大幅提高防治效果,利于组织的快速愈合,降低病斑发生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