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平台 破解瓶颈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2021-12-06内黄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栗录春
内黄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栗录春
近年,内黄县围绕“三链同构”“四优四化”,强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农民合作社由2016 年底的110 多家,猛增到目前的1507 家,3 年增长14 倍;家庭农场由2016 年底的50 家发展到423 家,增长7 倍,呈现出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有效推动了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内黄县先后荣获中国红枣之乡、中国花生之乡、中国尖椒之乡、中国蔬菜之乡、全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称号。
为推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安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内黄县构建了“四平台一基地”的发展框架,着力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瓶颈,推动了全县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一、着力构建果蔬销售平台,破解销路瓶颈
针对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市场主导权弱、种植盲目性大等问题,内黄县采取定点招商、市场化运作模式,从全国市场运营最专业、最完善、最成熟的浙江省义乌市,引进建设了投资20 亿元的果蔬城项目,把田间地头生产与市场消费终端有效联结起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小农户连通大市场。坚持“以商促农、农商联动”,把果蔬城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打造农业产业联合体。目前,果蔬城与全县113 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2021 年预计销售农产品100 万t,交易额超20 亿元,有效避免了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的现象发生,使群众增收更稳定、产业发展更持续。果蔬城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果蔬产地市场,形成“小商品看义乌,果蔬品看内黄”的全国果蔬市场品牌。
二、着力构建科技推广平台,破解技术瓶颈
针对传统农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比较效益低的现状,内黄县瞄准全国蔬菜种植技术最先进的山东省寿光市,引进建设了农业科技博览园,从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入手,最大限度地把科技元素注入产业链,把先进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导入产业链,引导农民以新的理念进行生产,提高每667 m2平均效益,拓宽增收空间,增强内黄果蔬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农博园引进新品种达31 个,年育苗量达2.1 亿株,占全县总育苗量6 亿株的1/3,并与全县200 多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带动发展新型温棚533.33 hm2,实现了全县农产品由量到质的提升,让群众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三、着力构建质量监管平台,破解信誉瓶颈
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命线。内黄县坚持政府的事情政府做,投资2000 万元,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17 个乡镇全部建成监管站,全县1127 家农业生产主体、132 家农资经营企业、27 家收储企业、24 家食品加工企业、37 家“三品一标”单位全部纳入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从田间地头到产品包装、运输、加工、销售全程管控和安全可追溯,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内黄县连续3 年参加全国“双创”工作会,被授予全国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内黄县农产品不仅销得出,而且信誉好,“内黄菜、放心吃”的品牌越来越得到市场认可。
四、着力构建电商服务平台,破解市场空间瓶颈
内黄县积极发展电商新业态,对接大市场、形成大循环、实现大流通。全县投资6000 万元,建成电商产业园,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国内电商平台精准对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内黄农产品走向全国插上了翅膀,迅速提升了内黄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覆盖率。2021 年农产品集中上市期间,内黄甜瓜、鲜桃、西红柿等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1500 多万kg,刷新县级电商平台销售纪录。2021 年以来,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3.2 亿元,促进农民增收1.2 亿元。内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渠道更多元、舞台更广阔。
五、着力创新投融资模式,破解资金瓶颈
为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起步难、融资难的问题,内黄县向改革要出路,以创新增动力,积极探索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途径,大力推行大棚证抵押融资模式和农产品仓单质押模式。目前,全县已为56 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颁发大棚所有权证118 个,面积0.13万hm2,融资9300 万元;为34 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办理仓单质押,融资6600 万元,金融资本和服务进入现代农业的势头越来越彰显。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扶持群众发展温棚瓜菜、优质尖椒、优质林果等高效农业。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 万hm2,其中,温棚瓜菜1.4 万hm2、尖椒2 万hm2、露地菜0.67 万hm2,林果发展到1.07 万hm2,成为全省第一蔬菜生产大县。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全县现代农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初步形成了高效设施农业7 大片区、生态林果业3 大片区、尖椒3 大片区,基本构建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全县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2 个,其中,有机农产品3 个、绿色食品15 个、无公害农产品41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 个。内黄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双提升、双丰收”。
内黄县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壮大了产业规模,拉长了产业链条,拉近了农民与市场的距离,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为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经验和启示
(一)聚焦农民主体地位,是确保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活力的关键
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主体是农民。实践中,内黄县委、县政府充分尊重农民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的实践经验,按照“先发展、后规范”和“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企业、农村能人、经营大户等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积极培育现代农业发展要素,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初步实现了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纽带、农户与市场有效对接的现代农业良性发展格局。
(二)聚焦短板精准发力,是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在农村新旧经营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其发展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内黄县立足全县农业发展实际,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土地确权、产权制度改革、财政投入、信贷支持、项目实施、人才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对农民合作社发展予以大力支持,优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环境,拓宽发展空间。全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为土地流转提供政策法律保障,破除合作社发展用地瓶颈,目前,全县农村流转土地面积1.57 万hm2,其中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占比在85%以上。全县大胆开展农用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办理冬暖式蔬菜大棚所有权证;大力推行大棚证抵押融资模式和农产品仓单质押模式,建立和完善合作社信息采集、更新、信用评价应用机制,政府组织金融机构与合作社开展对接,协同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合作社贷款投放、贷后管理、风险防控,为合作社获得金融支持创造条件。内黄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加大对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奖补力度,对带贫合作社、品牌创建合作社进行奖补;组织农业、发改、工信等部门在项目投放上优先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投放,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条件。
(三)聚焦作用发挥,是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目的所在
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的目的是使他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政策示范、集聚生产要素、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风险等作用。在合作社建设实践中,内黄县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结合实际和合作社特色,充分发挥他们上联企业、科研院所,下联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国家支农政策的连通器、规模经营的主力军、产业扶贫的主平台、科技推广的主阵地、品牌创建的领头羊。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建设产业扶贫基地88 个,吸纳689 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近就业,使9961 户贫困家庭稳定受益,成为产业扶贫的主力军。全县立足科技兴农,发展现代农业,部分合作社积极与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业务协作关系,及时进行技术更新,抢占技术前沿,成为科技推广的主阵地。
(四)搭建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为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内黄县按照“生产标准化、发展绿色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监督法制化”的要求,强力打造农业科技博览园技术推广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平台、果蔬城物流销售平台、电商园销售平台、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构筑“四平台一基地”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以“四平台一基地”为引领、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纽带、以特色种植基地为载体,联通市场与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