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湾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及高质量发展提升策略
2021-12-06郑婷婷
郑婷婷
(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泉州 362801)
1 研究背景
近十年来,国家出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等政策与规划,设立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 支持福建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等,支持福建省加快发展,为福建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也对湄洲湾港港口物流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湄洲湾港港口物流要紧紧围绕“交通强国”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丝路海运”建设,打造面向世界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港口群[3]。
湄洲湾港是福建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 是福建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要基础,对外开放、对台交流的重要窗口, 闽中及江西等中部地区的重要出海口[4];是泉州、莆田两市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引导和优化地区生产布局、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更好服务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支撑[5]。 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湄洲湾港港口必须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交通强国和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构筑福建省及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和两岸交流的重要门户枢纽,这为湄洲湾港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也对湄洲湾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2 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内涵
在港口物流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的大环境下,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发生重大变化[7-8]。 港口物流的发展目标不再是过度追求港口的吞吐量规模、经济效益等,未来将以港口的发展质量、服务腹地经济的能力和区域物流水平的提升为考虑。 综合分析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港口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转变,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开发港口物流资源。 二是港口业务模式的转变,港口物流要改变以往以装卸、仓储、转运等传统的业务方式,从港口物流产业链视角出发,通过对港口资源和产业链资源的整合与重塑,产生规模溢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 形成完善的港口物流产业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定制化的物流服务。 三是港口功能作用的转变,港口以往片面追求基础设施规模、港口总吞吐量和港口经济效益,忽视了港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在港口未来发展中,要优化港口资源配置, 降低港口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集约化发展方式为腹地区域经济服务[9-10]。
3 湄洲湾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湄洲湾港具有拓展两翼、对接东岸的独特区位优势, 是海峡蓝色经济区向东辐射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从海上出入赣、湘、渝等省份的重要门户,具有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 2009 年8 月,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成立, 管辖湄洲湾内东吴、 秀屿、肖厝、斗尾4 个港区。 2015 年2 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港口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闽委办发〔2015〕3 号),将莆田市港口管理局并入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2019 年更名为福建省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 湄洲湾港下辖湄洲湾、平海湾、兴化湾南岸,港口岸线资源丰富。 根据《湄洲湾港总体规划(2020-2035 年)》,规划利用自然岸线近125 km,规划码头岸线49.8 km,泊位206 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30 个),通过能力3.7 亿t。从自然资源禀赋分析,湄洲湾港具有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优良条件[11-12]。
3.1 港口基础设施
湄洲湾港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 港口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 2009 年以来,先后建成30 万吨级散货码头泊位、30 万吨级原油泊位、15 万吨级煤炭泊位、10 万吨级LNG、 成品油泊位、5 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等生产性泊位39 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24 亿t(含集装箱5 万TEU)。 港口吞吐能力从2008 年底的0.3 亿t 增长至2019 年的约1.5 亿t(含集装箱9 万TEU),年均增长16%。截至2019 年底, 全港拥有千吨级以上生产性码头泊位54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9 个;年设计通过能力货运近1.5 亿t (含集装箱9 万TEU),客运为10 万人。
3.2 港口集疏运
集疏运网络体系在近几年不断得到完善。 湄洲湾主航道由“十二五” 期末的10 万吨级提升至30万吨级,可满足40 万吨散货船、Q-Max 型LNG 船、30 万吨级原油船等世界上各大型船舶通航要求。集疏港铁路方面, 随着2014 年湄洲湾港口铁路八方支线通车运营,2018 年国投、 罗屿港口支线相继投用, 湄洲湾北岸逐步形成以向莆铁路为主通道,以莆田港湾站为主枢纽,以湄洲湾港口铁路3 条支线为脉络的的港铁联运网络;南岸漳泉肖铁路直达肖厝港区, 湄南铁路支线连通斗尾港区并正式通车;兴泉铁路建成后将新增1 条连接内陆的货运通道。集疏港公路方面,各港区与沈海、莆永、兴尤等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便捷连接。 以湄洲湾港港口为起点的石化化工产品和LNG 等管道干线超过1000 km,深入泉、莆各地。 愈加完善的港口集疏运系统为港口物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3 港口生产
在港口物流生产方面,近年来,湄洲湾港吞吐量实现了快速、 稳定增长,2009 年以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由2009 年的3764 万t 增长至2019 年的9424 万t,年均增长9.6%,高出同期福建沿海港口年均增长水平(6.9%)2.7 个百分点。 2019 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9424 万t, 占福建省吞吐量的16%。石化及其化工品和煤炭为主要货种, 占比约70%,逐步朝着大宗散货枢纽港发展。 海铁联运、水水联运等多式联运货物吞吐量也逐年上升。
4 湄洲湾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文对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的分析,结合湄洲湾港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总结出湄洲湾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下。
4.1 基础设施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目前,湄洲湾港年通过能力接近1.5 亿t,而吞吐量尚未突破亿吨,量能比为1.67∶1。 总体来看,码头基础设施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液体散货码头能力富裕,其它专业化码头建设相对落后,且大型临港产业配套的专用泊位占比偏小。 公共码头以传统的装卸、仓储功能为主,港口增值服务功能较弱,尚未发展整车运输、冷链运输等高价值服务,围绕港口伴生的商贸、保险、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不多,港口作为综合运输体系核心枢纽的作用不够显著。 湄洲湾港还未形成龙头产业落地带动上下游供应链产业的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产业还处于较为散乱发展阶段。
4.2 物流经营主体分散,缺乏龙头企业,物流服务功能单一
由于历史原因,湄洲湾港港口物流发展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 当前湄洲湾港港口物流发展以“招商项目”为主要载体,项目化的港口物流发展模型具有起步快、见效早的优点,但同时存在发展视野比较窄、缺乏前瞻性的不足,导致企业各自为战,落地项目往往从自身角度制定物流发展策略,缺乏对湄洲湾港整体物流发展的考量,不利于港区物流的整体优化布局,以及对上下物流链发展的拓宽。 此外,由于大部分产业项目落地较早,未形成湄洲湾港港口物流品牌和发展合力,其产品或服务缺少竞争力,难以尽快产生辐射、带动和效应;且竞争激烈,影响了公共码头功能和效率的发挥。
4.3 管理体制与服务水平落后, 港口物流发展尚未形成合力
现代港口物流并不局限于港口, 而是与所依托城市的物流密切相关,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新兴产业,业务范围涉及广泛,涵盖生产加工、流通、货代、仓储运输及信息等多个领域。湄洲湾港港口物流管理中涉及发改、经贸、交通运输、工商、信息等多个部门,且跨泉州、莆田两市。在这种分行业、分部门管理体制下,港口物流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容易出现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现象,不仅难以形成管理合力,还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4.4 信息化程度低、未紧跟港口物流发展新趋势
虽然与港口物流相关的政府部门、港口经营人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等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信息共享网络, 但是各方信息网络的利用层次比较低,多数只是用于网络办公或宣传;贯穿整个港口物流管理单位、口岸部门、码头经营人、航运企业、仓储运输公司、货主/货代、金融单位等的信息交流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信息无法在各物流环节流通,信息化服务能力有限。
总体看来, 目前湄洲湾港的物流体系发展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亟需增加总量供给的基础性建设的初级发展阶段, 尚未进入全面按照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理念和内涵进行统一协调发展、 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的实质发展阶段。
5 湄洲湾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提升策略
5.1 创新湄洲湾港港口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港口物流顶层设计
为优化湄洲湾港港口物流资源配置,建议福建省推行港口管理体制的改革,从省级港口层面推进港口资源的横向和纵向整合, 既要从体制角度,全面整合福建沿海港口, 完善福建沿海各港口的定位;又要从产业角度,重塑湄洲湾港港口物流产业链,培育1~2 家龙头企业并形成品牌效应。 解决湄洲湾港港口布局分散、功能雷同、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问题,对港口岸线等资源根据其整体性功能状态,进行合理分工、错位发展。
5.2 创新港口物流开发运营模式, 保证体系规划建设顺利进行
港口物流开发运营模式是把物流的物质基础、信息载体变为实际的运行机制,这是实现物流体系构建和确保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保障。 现代港口物流的开发包括码头、集疏运、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化等多个方面,且具有各自的开发特点。 湄洲湾港现代港口物流体系的开发应深入分析各种设施的特点,积极探索“保持多种模式并存、共同发挥作用”的开发与运营模式,促进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5.3 培育市场主体,提高港口物流体系的服务能力
港口物流企业是整个体系构建服务的对象,其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也决定了整个体系的质量。 针对目前湄洲湾港港口物流企业“小、散、乱”的局面,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一是支持资产质量好、具有成长潜力的物流企业优先发展,做大做强;二是大力吸引福建本省及国内外的知名物流企业入驻湄洲湾港;三是鼓励相关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加大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支持力度。 通过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实力的港口物流企业, 提高港口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
5.4 利用信息化建设,创新港口物流服务模式
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5G 通信、云服务、大数据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构建湄洲湾港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同时积极融入省级物流信息平台,利用平台信息联动、数据共享优势,为上、下游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鼓励港区龙头物流企业或供应链企业牵头,引导大型货主企业、商贸企业参与,建立智慧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 广泛应用大数据、“互联网+” 等现代物流技术来实现物流服务高效化、智能化。
6 结论
本文在分析湄洲湾港现代港口物流发展的基础上,探寻最新的经济与行业环境对现代港口物流的要求,明晰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并归纳出湄洲湾港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 结合湄洲湾港的发展实际, 针对性地从管理体制改革、物流开发运营模式、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和创新现代物流服务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湄洲湾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提升策略。 研究成果既可以为港口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也可指导湄洲湾港港口物流高质量发展实践, 加快湄洲湾港现代港口物流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