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充市嘉陵江流域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1-12-06谭明明晏莉霞邓慧君李海龙杜晓宇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户基地蔬菜

谭明明,张 玉,晏莉霞,邓慧君,李海龙,杜晓宇

(四川省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南充 637000)

嘉陵江流经南充市阆中、南部、仪陇、蓬安、高坪、顺庆、嘉陵7县(市、区)24个乡镇,两岸冲积坝0.57万hm2,沿岸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年平均气温17℃,冬暖、春早、夏长、秋短[1],是全市蔬菜最适宜的生态和安全生产区。201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5+3”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城郊专业菜地建设和“菜篮子”民生工程建设战略目标实施下,沿江蔬菜发展成为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已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优势产业。

1 蔬菜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稳步扩展

按照“田方土肥、路渠相通、旱涝保收”的标准,建成优质鲜活时令蔬菜基地0.3万hm2,占嘉陵江流域冲积坝的47.1%,其中,在顺庆渔溪、高坪青居、阆中彭城、蓬安锦屏等12个嘉陵江冲积坝发展冬季韩国萝卜0.18万hm2,产量16.2万t。依托龙头企业订单生产建成芥菜、生姜、二荆条、胭脂萝卜等加工原料蔬菜基地1.4万hm2,其中,高坪青居、嘉陵李渡等乡镇建成芥菜生产基地0.4万hm2;阆中千佛、老观等乡镇建成生姜基地0.33万hm2。

1.2 主体带动持续增强

以蔬菜规模生产、加工、销售、贮藏为重点,培育规模化生产主体163个,发展蔬菜产业0.45万hm2,经营面积占全市专业菜地的37.6%。创新“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专重大户”承包经营模式和“合作社+专重大户+农户”订单生产模式,通过工资保底、产量提成、利润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本地专重大户返租倒包种植蔬菜800万hm2,带动5万余基地农户人均增收1300元以上。

1.3 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实施蔬菜“三新技术”示范工程,探索推广集约化育苗技术、银色双面膜材料、畜-沼-菜循环生态模式等。引进茄果类、瓜类、豆类等优新品种478个、新技术和新模式17项,筛选贮备适合本地种植品种52个,其中,以色列石头番茄、华夏娇子茄子、黑珍珠苦瓜等27个新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市种植面积的72.6%。“辣椒/丝瓜/西兰花、苦瓜+豇豆”等新技术推广面积占全市种植面积的87.9%。

1.4 绿色发展持续推进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加快“三品一标”认证进度。其中,顺庆区搬罾、金台等8个乡镇39个村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667hm2,高坪区东观、青居等10个乡镇92个村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0.17万hm2,嘉陵区世阳、河西等7个乡镇51个村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0.17万hm2;发展有机蔬菜373hm2,有机转换蔬菜基地633hm2,拟认证有机蔬菜527hm2。

1.5 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坚持以专业蔬菜基地为依托,新(改)建产地批发市场5个,设立城区基地鲜活蔬菜批发专销区14个,年均带动农户“抱团”销售量达6万余t。以南充市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为载体,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基地直销、连销分销和网络交易,发展“有田有家”等电商平台12个、固定客户6700余户,订单销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及俄罗斯、越南等国家。

2 存在的问题

2.1 业主经营成本较高

业主承包经营面临的土地成本、劳务成本、营销成本大幅度降低了经营效益,相当部分业主持续亏损,严重挫伤了业主生产的积极性,影响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

2.2 生产设施建设滞后

专业菜地自动灌溉设施建设和部分地方交通道路滞后,靠天吃饭的现状没得到根本好转,菜农运输卖菜难,大棚等生产设施面积较小,未实现本地蔬菜区域性均衡供给。

2.3 基地农户认识不足

农户习惯于种植粮食作物,省工省力,对投资大、耗时耗工、科技含量较高的蔬菜生产,思想转变慢,没有全面形成产业化发展意识。

2.4 科技支撑水平不够

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少,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对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力不从心,且部分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科技落实到户、到棚率不高。

2.5 市场销售体系不健全

菜农缺乏总体供求信息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

3 建议

3.1 加强产业投入,建立相应的扶持鼓励政策

严格贯彻执行好国家关于蔬菜产业开发的各项方针政策,鼓励农民从事蔬菜生产。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蔬菜产业发展,争取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信贷资金对菜农进行扶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向蔬菜产业倾斜,同时,完善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工商资本投入蔬菜产业开发,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建立“菜篮子”补偿机制,对种植蔬菜的农户给予农资补贴,对种植大户实行风险补偿。

3.2 加强设施建设,改善基地专业化生产条件

高度认识“四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充分利用市级专项资金和整合涉农资金,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筹资,对蔬菜基地的道路进行拓宽和硬化,灌溉设施进行维修和改造,扩大农电线路的覆盖面,及时更换基地陈旧设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推广冷棚保护地栽培设施、滴渗灌等配套技术,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保护资源,节约用水,提高产能效益。

3.3 加强宣传报道,提高农户产业化发展意识

及时总结优秀专合组织及其带头人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期刊、微信、微博、微视频以及客户端等宣传媒体,对沿江蔬菜种植能手等进行典型宣传,为农民群众树立榜样。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学习,现场接受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等学习教育。通过引导、培育和典型示范,使干部群众的产业化生产意识得到提高,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进一步扩大发展沿江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力、吸引力。

3.4 加强科技培训,提升主体标准化生产水平

联合生产一线专家,制定本地区大宗蔬菜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探索建立蔬菜基地生产管理人员信息库,通过短信、微信等连发方式定向推广蔬菜生产技术。建立蔬菜“三新技术”引进示范层次推广体系,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搭建专业村、标准园和新优品种配送站标牌,公示蔬菜保护性栽培标准化生产技术[2-3]。利用各种生产现场和科技赶场,印发技术资料、重点培训基层从业人员。邀请岗位专家,定期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根据农民需求搞好专题技术培训。

3.5 加强渠道拓展,健全产品市场化营销体系

按照线上线下双渠道拓展市场思路,统筹制定全市蔬菜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合理布点,分类建设,有效调控。同时,在蔬菜种植重点县(市、区)、万亩以上的重点乡镇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集散市场,便于产品集散、分级包装及转运[4-5]。加强与各大中城市联系,建立销售网点,街接省内外大市场,发挥市场中枢作用和龙头作用,扩大市场覆盖面。充分利用蔬菜产业协会,开拓对外市场,建立起稳固可靠的营销网络。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开展优质蔬菜网络销售和主要蔬菜产销形势的预测预报,为产销主体提供销售渠道和科学依据。

3.6 加强质量安全,实施产业品牌化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蔬菜生产由“数量型”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型”转变,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认知度、公信度、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力支持专重大户、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三品一标”认证[6],加强对“南充冬菜”“仪陇胭脂萝卜”“千佛竹根姜”等国家地理标志蔬菜产品产地的环境保护。坚持“商标兴菜”“品牌兴菜”,逐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绿色有机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蔬菜品牌化发展新格局,做大做强桑枝竹荪、广丰紫薯等名优特新蔬菜产品。

猜你喜欢

农户基地蔬菜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奇怪的蔬菜
蔬菜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