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庙堂音乐浅谈
2021-12-06文|
文|
潮州庙堂音乐,亦有称为佛乐或寺堂乐,是潮州音乐五个种属之一,在全国佛教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佛教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庙堂音乐是指潮州地区(原潮州府及所属各县讲潮州方言)民间在庵堂寺院礼佛课颂时演唱的曲目,删掉其唱词和演唱程式,取其曲调,用打击乐和管弦乐演奏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音乐表现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潮州庙堂音乐的演奏乐器。管弦乐以唢呐、笛为主奏,伴以扬琴、二胡、琵琶、三弦、椰胡等诸多乐器。打击乐则以经鼓为指挥,配合锭子、吊铃、子母音馨、小钹等。管弦与打击乐合奏,具有曲调优美,音韵合谐,音乐旋律具有庄严静穆,清静高雅,令人百听不厌,如痴如醉之特点。
潮州庙堂音乐曲目丰富。乐曲基本分为两大类,即“香花板”(又称本地板)和“禅和板”(亦名善和板)。“香花板”乐曲据说来源于福建,音乐旋律结构跟福建省的漳州、泉州一带的佛曲颇为相似,又与闽南戏曲音乐较为接近。另一种说法是由潮州最古老的佛乐与民间小调相互渗透,吸收融合而成。因“香花板”远在“禅和板”之前已在潮州本土流行,故称为本地板。“香花板”音乐曲目有《孔雀词》《十报恩》《万兵偈》《道场偈》《三奠茶》等。“禅和板”则是学禅之衲子称为“禅和子”,僧具六和之义为“禅和”,禅与善潮语同音,惟发音轻重而已。所以“禅和”与“善和”同称。“禅和板”音乐的来源有二种说法。其一是清朝咸丰年间,潮州各地民不聊生,生活艰苦,民众为求佛祖保佑,以图温饱安宁,有李谨人、辜笠舸、董思园、魏哲斋等人,皈依潮州开元寺住持释可兴法师于诸天阁集会念佛,以消兵难,后创建潮州第一个俗家佛教组织“潮郡念佛社”,念佛兼办慈善事业,潮郡念佛社后延聘开元寺僧人释可声传教“禅和板”音乐,潮郡念佛社社友邱家祥尽得其真传并有所发展创新。释可声还传教了赞偈、经忏乃至《云栖瑜枷焰口施食仪规》等,开创了俗家居士作金刚上师主持焰口施食法事之先例。释可声因此触犯佛教教规,但庙堂音乐却冲出佛门,在民间流传于各善堂、慈善机构各社团之经坛并应用于民间的日常佛事活动。另据开元寺方丈释慧源法师著述《潮州市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载:“据开元寺耆老祖传,谓此板系乾隆丙辰(1736)年惠潮嘉道宪庞屿延罗浮山华首台密因和尚来潮中兴开元寺时所传来者。”“密祖系传曹洞宗三十一世,华首分派第四世,禅和板即曹洞宗华首派所传之特有佛乐也。”“密因和尚除主持华台外,又主持丹霞山别传寺、广州海幢寺为时甚久。莅潮中兴开元寺,悉依其制,于梵贝亦然。如朝暮颂课,朔望祝圣等仪式,概用‘禅和板’。”从《潮州市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的记载及流传于民间的“禅和板”音乐结构上看,“禅和板”音乐是从外地流入潮州,逐步吸取了潮州音乐的养分发展起来,经过长期的融化,历代音乐艺人的创新,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禅和板”音乐曲目有《南海赞》《大三宝》《弥陀赞》《准提赞》《香热赞》等一大批。
潮州庙堂音乐在板式、曲调、唱词、内容都有严格的分类,形式上有固定唱词和没固定唱词两种。有固定唱词的曲调称为赞板。赞板如《南海赞》《准提赞》等诸多乐曲,其唱词大多都是歌颂赞扬佛祖救苦救难、指点迷津、施惠于民的佛家道德思想。乐曲音韵的特点既波澜壮阔,又庄严静穆。没有固定唱词的曲调称为忏板。忏板乐曲的特点则是一曲可套用多种唱词,灵活生动,哪些唱词的内容与曲调的音韵节奏相互配合就可以套用。
潮州庙堂音乐演奏板式有“七星”“佛曲”“香花”三种。“七星”板式法曲的演奏特点是节奏缓慢,在乐曲演奏中配套“禅和板”特有的“七星鼓点”,具有平缓悠扬、庄严高雅、规整有序的节奏,典雅优美的旋律,雍容徐静、飘飘若仙之意境。如《南海赞》乐曲,颂扬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渡众生。乐曲演奏中的多次转调,顺其自然,听不出转调的痕迹。乐曲韵律,重重叠叠,听者似乎进入大千世界,飘飘渺渺,超然尘外,流连忘返,有如置身于天竺佛国之中,忘却了人世间的辛劳与痛苦,恩怨与烦恼,令人心旷神怡,是一首最具潮州庙堂音乐代表性的品牌名曲。“佛曲”板式法曲,节奏稍慢,旋律优美,抑扬顿挫,令人收摄凡心,身心澄静。“香花”板式则不同,音乐表现热烈昂扬,节奏生动活泼,有如行云流水,超快爽捷之特点。潮州庙堂音乐的曲目,既可单曲演奏,又可多首组合。如《金莲三叠》曲目,是由“翻韵香、药师偈、渔家乐、大三宝、孔雀词”等5首乐曲组合而成。它的演奏程式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从“翻韵香”的快板,接“药师偈”“渔家乐”至“大三宝”的慢板,连“孔雀词”的快板,曲与曲之间的衔接,有快有慢,有动有静,有强有弱,强弱起伏,韵律迷人,很有特色。
潮州庙堂音乐过去只在庵堂寺院和民间念佛社、善堂等慈善机构传承,由于流传范围的局限及其自身的特殊性,未能受到社会重视,故知者甚少。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当时大破迷信,庵堂寺院大量减少,大部分僧尼还俗,民间念佛社、善堂慈善机构全部解散,更由于其与宗教及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庙堂音乐成为一个较为敏感的部位而未有人敢于触动这样一个雷区而惹上麻烦,几成绝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为了整合潮州音乐艺术,成立了潮州民间音乐研究组,发掘整理流传于民间的潮州音乐。继而成立潮州民间音乐团。经过音乐老艺人的努力,潮州音乐发展迅速,潮州大锣鼓、潮州弦丝乐走出潮州,走向北京,走向世界并获得崇高荣誉。1955年时任潮州民间音乐团团长、杰出的潮州民间音乐家林云波先生,曾在潮汕地区最著名的集安善堂,多年从事佛事活动,对庙堂音乐的演奏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当时潮州音乐的发展正处于繁荣时期,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林云波先生冲破阻力,将他长期收集的大量民间流行的佛事法曲,经过分类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删掉其吟诵唱颂程式,以打击乐和管弦乐演奏并冠以“潮州庙堂音乐”之名称,由潮州民间音乐团公开演奏获得成功,自此,庙堂音乐作为潮州音乐的一个种属,从庵堂寺院及流传于民间的地方音乐登上了大雅之堂。庙堂音乐之名称,在此之前,在佛教范围内均称为佛乐,它在民间的流传,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口传称为“弄铃”,但由于它流传的局限,兼之在传统习惯上仍被世人视为属三教九流的性质,故没有一个较为规范文雅的名称,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有潮州庙堂音乐之美名,林云波先生及其同仁,为潮州音乐艺术增加了一个新乐种,他们为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林云波先生说:“当时搞庙堂音乐,既担心又有信心,在当时的政治环境条件下,我担心招来麻烦,弄不好是要……有信心是我出身好,一身清白,又对潮州庙堂音乐十分熟悉,所以就把这件工作做起来而且十分成功。”若林云波先生当时没有做或做不成,也就没有今天庙堂音乐之名称。庙堂音乐也许是静静地在民间传承生存,纵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发起音乐界专家学者的重视,也只能是作为音乐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课题。所以,在研究潮州文化的专家学者陈俊粦先生撰写的《潮州文化的开拓者——潮州市近、现代文化名人》中林云波先生被称为“潮州庙堂音乐奠基人”。这是对林云波先生为潮州庙堂音乐所做贡献的肯定。
庙堂音乐也许是静静地在民间传承生存,纵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发起音乐界专家学者的重视,也只能是作为音乐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潮州庙堂音乐正像璞玉一样,一经巧匠雕琢,便放射出熠熠生辉的光芒。潮州庙堂音乐受到有关部门及国内音乐行家的关注。各地音乐界人士闻讯纷纷莅潮进行音乐采风。196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潮州录制由潮州民间音乐团演奏的庙堂音乐,曲目有《六天母》《双供》等,广东电台也录制庙堂音乐在电台播放。中国唱片社广东分社、上海唱片社录制庙堂音乐《南海赞》《大海慈航》《金莲三叠》《六天母》等一批曲目灌制唱片,发行海内外,影响深远。1962年,广东省举办首届羊城音乐花会,潮州民间音乐团在音乐花会上演奏庙堂音乐《南海赞》《六天母》等曲目,受到全会欢迎,要求重奏,获得了音乐行家的高度评价。
改革开放后,由于政府重视地方文化,潮州音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为研究和保存濒将失传的庙堂音乐,广东潮剧院特聘开元寺释慧原法师整理佛事法曲,并前往汕头传唱,潮剧院陈传云先生记谱,历时达半年之久。释慧原法师传唱的数十首曲目,歌咏类的有《祝万岁》《无量寿》《降吉禅》《乐太平》《炉香赞》《戒定真香》《大觉尊》《大弥陀赞》《赞礼西方》《虔诚献香花》。梵呗类有《僧跋》《警众偈》,还有禅和板法曲《佛陀耶》《达摩耶》《僧伽耶》《南海赞》《六天母》《无量寿》《六供养》《三宝赞》《挂金锁》《柳含烟》《观音禅定》《宝山偈》《炉香赞》,这些曲目均收录在释慧原法师的著述《潮州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中第九章的梵呗章节中。这些曲目都是释慧原法师传唱、陈传云先生记谱的原汁原味的音乐记录,可以说是原生态还未被污染的绿色音乐,是很珍贵的音乐文字资料。1981年,潮州民间音乐团成立了庙堂音乐研究组,以庙堂音乐艺人李嘉炎为组长。李嘉炎自小学习庙堂音乐,精通庙堂音乐各种佛事法曲、忏板、赞板。李嘉炎组织了十多位熟悉庙堂音乐的艺人,广泛收集民间各类佛事法曲,唱诵资料,组织排练。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庙堂音乐研究组的音乐艺人参加了1982年潮州开元寺佛祖开光典礼的盛大佛事活动。活动期间,潮州民间音乐团安排陈焕均、林植波、李泽英、陈运财进行记录、整理。笔者曾见过林植波记录整理后的潮州庙堂音乐手抄本资料。在此基础上,之后又陆续编出了“瑜珈焰口伴乐”“禅和板忏板27首”“潮州庙乐选”等音乐资料。2007年,由李泽英主编,林国章、杨业成、郑卓强、林鸿希、卢明星、蔡宗孝为顾问及编辑李丰斌、许良东等音乐爱好者,整合前面的音乐资料,出版《潮州庙堂音乐》一书,书中收录了流行于潮汕地区的庙堂音乐曲目125首,为后人学习潮州庙堂音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音乐资料。传统上,潮州庙堂音乐(1995年整理部分曲目)、佛乐,不论是纯器乐演奏,还是庵堂寺院礼佛课颂的唱诵,向来都是靠音乐艺人、僧尼信众口口相传,代代传承下来。过去由于没有谱本,只用心记忆曲调,根据先生师傅的传唱而学习传承的,音乐的流传有所局限。所以,释慧原法师传唱的佛乐曲谱资料,《潮州庙堂音乐》纯器乐演奏资料都是十分难得的音乐曲谱,弥足珍贵,在潮州庙堂音乐的历史上有着很大的意义。它突破了音乐传承上没有乐谱、只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将靠口传的音乐形式转化为视觉上易看、易懂、易记住的文字乐谱,为学乐者、演奏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作为文字乐谱,更是对潮州庙堂音乐的研究、发展、传播及音乐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优美动听的潮州庙堂音乐,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赢得了社会各界及音乐行家的高度赞赏。潮州庙堂音乐由于其流传的特殊,在民间的普及和传承都有局限,平时只能在庵堂、念佛社及善堂或民间做佛事才能听到,作为纯乐器演奏的形式还不普及。社会上各民间音乐社团、乐社,也是很少演奏潮州庙堂音乐,只能偶尔听到。作为潮州音乐的一个种属,庙堂音乐的普及度及其传承,与其他种属如潮州大锣鼓、潮州弦丝乐相比,更是有一定的差距。可喜的是目前潮州还有一个由喜爱潮州庙堂音乐人士组成的业余组织“潮州市庙堂音乐团”,每星期有固定的日子排练潮州庙堂音乐。潮州市庙堂音乐团团长杨业成先生(1943— ),潮州市区人,是杰出的潮州民间音乐家林云波先生的弟子。杨业成先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原潮州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顾问、潮州民间音乐团副团长、潮州筝学会顾问、潮安县音协主席、潮州市音乐家协会潮州音乐研究会名誉会长,现为潮州市庙堂音乐团团长。潮州市庙堂音乐团副团长黄吕旭先生(唢呐吹奏)、陈进喜先生(唢呐吹奏),现有人员约50人,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庙堂音乐演奏团队,目前定点于潮州市区城南小学后面,建于唐代的叩齿庵(现称叩齿古寺),经常排练演奏庙堂音乐,以应各种活动及接待前来潮州音乐采风的国内音乐专家学者,高等音乐院校的采风团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单独采访,传承传播潮州音乐,参加潮州本地的庵堂寺院的礼佛活动及民间民俗活动。
2006年,潮州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凭借着这股春风,或许潮州庙堂音乐更是迎来了艺术发展的春天。潮州庙堂音乐,既有着它的悠久历史,更有着它绚丽多姿的未来。
吴兆明写于潮州府城牌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