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中的水质监测与服务分析
2021-12-06张芳
张 芳
(甘肃省山丹县水务局,甘肃山丹734100)
现阶段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高,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国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这样的形势下,水资源污染以及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用水矛盾极为突出,水资源日渐匮乏,进而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资源,例如做好水质监测与服务工作。
1 水质监测工作现状
1.1 监测类型缺乏全面性
水质监测主要是对地表水进行监测。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水质监测,我国设立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从一些调查数据中不难发现,一些省市水质量监测工作没有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同时,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存在漏洞。水质量监测类型不全面,覆盖密度较小,不能反映出水质量监测问题。
1.2 监测手段单一化
在当前形势背景下,我国部分地区在水质监测过程中,由于缺乏实时监测系统,发现隐患后没有进行及时反馈,导致水资源安全出现问题。另外,一些地区经常会发生突发性水质污染情况。主要是因为缺乏应急监测设备,遇到突发事件未能进行有效处理[1]。很多地区水质监测工作都是以传统现场取样,并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的方式为主,很难从根本上满足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需求。
1.3 缺乏相关的信息服务系统
目前很多省市针对水质监测并没有建立十分全面的基础数据库。在这样的情况下,水资源信息开发会出现数据空间利用不足的现象,一些建设项目不能有效启动,进而对水质监测结果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在水质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数字化程度不高,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虽然在采集江河湖地下水信息过程中利用了传输和相关技术手段,但质量监测工作还是较为落后,最终导致监测数据具有较大误差。
2 水质监测和服务策略
2.1 积极调整水质监测断面
目前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水质监测站设置不能满足监测工作实际需求,不能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造成江河湖地下水等监测工作不能有效开展[2]。城市聚集着较多人口,城市河段应设置一些监测点,以便对进出入城市的河水水质情况进行监测。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对入河排污口水质进行实时监测,掌握排污情况,并报告相关部门,对排污工作进行有效管理,确保污水排放达标,进而提升水资源质量。
2.2 加强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
饮用水质量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健康水源能够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讲,饮用水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目前我国对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工作并没有形成全面覆盖的局面[2],只有覆盖到市级内部,才能实现水质质量监测范围的最大化,确保人们具有安全的饮用水。
2.3 加强水功能区监测
我国大部分地区划分了水功能区,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水功能管理措施,并划分了水功能区监测位置。除此之外,监测部门依据水功能要求,积极了解水质量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对于工业废水水功能保护区,应不断增加监测频率,进而将精准的监测结果呈报给相关部门,确保饮用水安全。同时,扩大监测范围,可提出近期和远期不同水功能区的污染物控制总量及排污削减量,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制定措施的基础。
2.4 强化水质监测,提高监测人员业务能力
应以环境设施为主要出发点,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引进设施装备,进而提高服务能力。针对硬件建设,应有效利用水质监测车以及监测船对水质水量变化进行连续监测,给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信息,便于快速决策[3]。监测频次应高于人工取样化验次数,以便获得较多的水质监测数据,在水质评价结果上也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最终对重点水域进行水质预警。
3 结语
水是生命之源,环境水质关系着人们的健康生活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全面做好水质监测工作,才能让水资源被合理开发利用,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