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意志与真切情感浸润的历史赞歌
——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
2021-12-06高维明
高维明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崇英雄和学习英雄的良好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作为为社会主义发展鼓与呼的精神载体,文艺如何在新时代把英雄事迹和英雄精神用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出来并使其受到心灵的触动和感染,进而凝聚起团结一心的社会共识就显得尤为迫切。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一经面世就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这是第一部全景式、多层面、宽角度展现抗美援朝伟大斗争历史的电视剧,具有高度的客观真实性。该剧以多重叙述视角,沿事件发生的时空展开,艺术地再现了我人民志愿军在党中央的正确指挥下所表现出来的不畏牺牲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整部电视剧以历史资料为基础,通过摄像镜头的艺术衔接,展现波澜壮阔的战役场面和细腻的情感流露,令观众在视觉影像的故事推进中触摸情感意蕴,深化了对英雄意义的认识。作为一部献礼影片,它在缅怀历史、告慰英烈的同时,也弥补了抗美援朝由从入朝作战到最后签署停战协议的全过程历史还原的艺术创作缺失,在影像艺术的加持下为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并深刻揭示了抗美援朝精神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一、以史抒志,志以书史
历史是启迪人民前进的教科书。作为献礼抗美援朝70周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事件安排上不仅要还原志愿军可贵可敬的崇高精神品质,同时又要将志愿军用鲜血谱就的民族抗争过程讲深讲实讲透,才能使观众在画面中深切领悟抗美援朝精神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其一,《跨过鸭绿江》做到历史事件梳理严谨得当,真实可靠。它以时间为引导,通过历史事件中人物的英勇表现去抒发伟大斗争意义所在,重点围绕抗美援朝两年零九个月的宏大历史篇章展开,时间跨度大,剧情直面中美双方决策层的运筹、战役层面的对弈和基层前线的战斗三重较量,采用对比式镜头,对中美双方的战略布局进行客观还原,以双方对抗中力量的此消彼长清晰明了地展示我军即使面对强大敌人也毫不屈服的坚定决心,以此显现我军坚不可摧的意志。在展现我军作战中,也以客观事实为创作根据,如对于梁兴初率领的38军首次战斗未能如期到达指定地点导致战斗未能取得如期目标、第五次战役中因指挥失误而导致部队重大伤亡等事件并没有采取掩盖规避的态度,以沉郁悲痛的方式加以表达,在深化此剧的真实意义和时代内涵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在进行军事斗争艺术演绎的同时,也从政治和外交另两条线索出发,彼此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映照,相互关联,进而说明抗美援朝并不是单纯的军事斗争胜利,同时也是全民意志与外交抗争的重大胜利。透过电视剧磅礴大气的美学渲染,唱响起了一部情景高远的战争赞歌,揭示了正义终将胜利的历史真谛。
其二,以尊重历史的观念指导艺术创作。作为展现新中国斗争精神的重大历史剧,《跨过鸭绿江》剧组始终秉持历史大局观进行艺术创作,把营造特定的历史环境与致敬英烈的崇敬之情去还原事件作为美学追求。在把握事件真实性上,有意识地用独特拍摄手法去营造特定的历史情境来颂扬英雄的高尚品质,以达到情景交融的最佳效果。入朝以来,一到五次战役,激荡惨烈,志愿军之魂,早已随战火的淬炼而得以升华,没有过度连接历史画面,而是通过三维构造、模型特技等全新形式重新塑造悲惨壮烈的战斗画面,以细腻而精致的画面雕刻来讴歌我志愿军战士的不屈精神。在第四次战役中,阵地上硝烟弥漫,充满着令人绝望的气息,运用镜头互切,反面敌人炮火与糖衣炮弹的双重诱惑攻击,正面我军面对弹尽粮绝的危机依旧坚守如故,通过一正一反画面的强烈对比,表现出我军将士英勇顽强的高贵品格,同时利用光影调度,客观还原五十军围困千重的艰难场面,以画面塑造的身临其境来沟通观众与历史,在拉近彼此距离的同时,更能真正从心出发,增强对于抗美援朝历史的正确认解和体悟。同时,剧组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对于细节真实的追求也同样一丝不苟,除场景按实际还原外,从服装到各式武器装备,从化妆到演员表演,无不精益求情,力求真实还原历史。在表现长津湖战斗时,镜头开端由冷冽大雪组成,后向战士的后身开始前移,单薄的军服附着白色的斗篷,冰冷的手枪吸着冻裂的双手,满脸的红紫挂满了冰霜,卧倒的姿势依然保持着冲锋前的状态……无声的镜头划过, 70年前的盖马高原,奏响了以人类的克服极限去创造胜利的高昂战歌。纵使肉体消亡,其魂不熄,其志永存!历史的凝重,因他们的存在,而显得更加动人和精彩。
二、创新形式,深化认识
时代在发展,原有的正剧说教方式难以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必须做出与时俱进的改革。《跨过鸭绿江》正是顺应新时代艺术发展要求所创作的佳作。通过战斗画面的逼真呈现,深刻描绘出英雄的不朽精神世界,把战争成长起来的伟大斗争精神与现在发展背景相扣合,意在填补观众缺失的价值追求,同时透过艺术化的动人诠释,从思想层面重新聚合起社会发展的前进共识,使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所蕴含的民族意义和精神内质真正走进观众的内心,在潜移默化中重新构筑起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
战歌高昂激咏斗争。没有主观的政治意识讲解,着力用一种战争美学形态去勾画抗美援朝伟大精神的厚重与博大:片头《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的响起,用直接抒情的形式表达抗争的坚决无私,激昂奔腾的节奏翻开了英雄战斗图谱,在音乐与视觉的共同调和中树立起英雄无畏的高尚意旨,有意识地将观众的思绪拉回那个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从英雄战斗惨烈痛苦的细腻演绎中,深刻体悟与领会“为什么战旗美如画”的决绝战斗精神内涵。而片尾曲呼应抗美援朝的灵魂所在,柔美的歌声荡漾着家乡的美好,一种家国情怀由虚化走向实处,重新把抗美援朝历史瞬间搭配其中,音乐和视觉的有机融合的意境细细诉说着人民战士历经磨难所展现的坚强意志。不止如此,部分激烈战斗画面的表现同样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的背景配乐,生动擘画出我志愿军战士面对强敌勇于亮剑的决心和勇气,升华出战斗精神的伟大无私,讴歌在鲜血和炮火的无情洗礼中完成的人生升华与民族抗争的宏伟事业。
群像塑造演绎精神。此剧之所以起到震撼人心,并产生情感共鸣的艺术功用,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透过历史人物群像式塑造和虚拟人物的意义融汇加以凸显人性的本真,以果决有力的行动和语言演绎,构筑起伟大战斗精神的真切情境,生动表现了胜利的根本所在。在长达四十集的超长播出时间里,完整地再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决策、审时度势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气魄;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数十万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带领下走出国门,迎头痛击美帝国主义的壮迈豪情;为了赢得胜利,在无情炮火之下,我志愿军即使面对强敌无丝毫胆怯,敢于与敌人进行殊死拼搏,胡修道、杨根思、范天恩、邱少云、黄继光、李光禄等战斗英雄将自己浓烈的爱国情怀都书写在了朝鲜半岛这片火焰之中……他们是伟大的,是值得铭记和歌颂的,在民族利益面前敢于舍小我成大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卫自己的国家,生动而感人地谱写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的胜利之歌。透过群像塑造方式,丰富和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不仅给观众们注入了精神的力量,而且在人物身上读懂爱国与奋斗的真实含义、感受到用血泪灌溉孕育的民族精神的伟大,并以此在社会形成一股向心力,激励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情至深处,自然流露
作为评定文艺作品能否达到优秀的一个重要准则就是看蕴含其中的感情能否自然而诚挚地打动人心。尤其在战争影视的雄壮表现之中,那些经历生死考验而淬炼出的亲情、友情、爱情才显得更为动人,正是有了情的依托,影像的历史演绎才有了鲜活的生命。而人物的至情至性,也可在恰到好处的艺术形式舒展之下,由视野享受走入心理交往,激燃起对过往历史所蕴含的感情致敬。回到《跨过鸭绿江》这部电视剧,也不难发现,在人物的刻画之中,严格按照史料的要求进行有机恢复,做到以人嵌事,以事写人的同时,对人物塑造加以艺术化改进创新,较以往相比,少了严肃的大我形象,多了私人化感情的倾注,使人物有了初始的本真,更好地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真善美艺术形象,这种带着人性的多重情感浸润的历史演绎,以其特有的韵味慢慢鲜活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观众的思绪,走入英雄的心灵深处,感受那份真挚而动人的人性光辉。
剧中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刻画,在指点江山的豪迈之下,也有对子女的炽热至爱:当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毛主席不断地皱眉和抿嘴,镜头里的眼神透着悲恸,泪水早已在眼眶中打转,折弯的烟卷体现手指用力之深等细节的演绎,用一个普通人在遭受沉重的心理打击时的应激反应来表现毛主席对儿子牺牲的悲痛。小小的火苗经火柴划出,与朝鲜战场的火焰联系起来,将毛主席与毛岸英的回忆点点滴滴呈现在画面之上,斯人已逝,却也放不下那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一句“我想一个人待一会”,既说出了主席不想被人看到柔弱一面,也说出了心中百感交集的伤痛之情,令观众见知了主席最为脆弱的精神世界。随着周总理写给毛主席的信的配音响起,镜头再给向毛主席孤独的背影,此时无言胜有声,悲凉的情绪从主席心中流动,也无尽地感染着场外的观众,正因有人性情感的相通,令主旋律电视剧更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进而在论史叙情的全新姿态的结合中奠定此剧不凡的艺术价值。
当然,在赋予人物以真情实感来丰满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上,除了还原领袖情怀的真,同样也少不得对普通战士情感色彩的描绘。剧中虚构人物的进入,在起着串联剧情的关键作用外,其内在蕴含的战友情、革命情也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徐徐打开。如志愿军38军113师337团排长郑锐,战斗成绩卓越,是志愿军英雄的典型代表,身上包含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在这样一位英雄背后,也凝结着浓烈的战友情和血肉相连的亲情。在国家处于危险之际,家在前线的郑锐重新入伍保卫国家,面对母亲的眼含热泪的不舍,郑锐是那样地坚毅和执着,因为他深知国家于自己心中的地位,遂嘱咐好妹妹,自己奔赴战场一线,用自己的行动去报效国家,而心中那对于家的愧疚,唯有在紧握母亲的手里传递那一份缺失的孝心。郑锐在朝鲜战场看见妹妹郑双雪,虽嘴上略有责骂之意,眼里却多是自豪与关爱,对于家人的关爱那份细腻柔情,也融汇到与妹妹的相互打闹之中。面对战争来袭,像郑锐一般的英雄不仅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内心装着的,也有对家人的深深挂牵。以一面带千面,客观反映出当时中国普通家庭为抗美援朝战争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以情写实,自然而然,令人在观剧之时难以自已,深入其中。
四、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献礼剧,《跨过鸭绿江》无论是从艺术意义来看,还是从历史教育来看,无疑是成功的,为今后的正剧创作留下了一个新的艺术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