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21-12-06杨振闻
杨振闻
习近平同志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2页。百年辉煌党史创造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在“创立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坚持、发展和创新了毛泽东思想”(2)李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页。这一重要论断,既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引,也为我们从理论渊源上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权威性线索。具体而言,这一重要论断中包含的三个关键词——“活的灵魂”“党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从三个维度清晰地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灵魂——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继承和发展;主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的继承和发展;关键——党的建设上的继承和发展。
一、灵魂: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继承和发展
从思想渊源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其相承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最能体现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就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习近平同志指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4)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15页。这段话充分点出了“活的灵魂”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活的灵魂”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结合了新时代变化的新实际,对新时代新课题作出了新回答,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赋予“活的灵魂”以新的时代内涵。
(一)对实事求是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内涵的新揭示,将一个源于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的古老考据学命题升华为马克思主义命题(因为经过毛泽东的科学阐释,原本只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的“实事求是”,却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辩证唯物论的全部内容),更在于其在革命实践过程中使“实事求是”成为全党思想路线的核心(6)毛泽东早在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明确提出要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分别从认识论和辩证法的视角对教条主义进行深刻批判,从哲学高度剖析了革命实践中之所以反复出现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深层思想根源,为全党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由此正式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指引下,毛泽东坚持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宝贵探索。比如,《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就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的典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实事求是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实事求是的内蕴作出新阐释。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贯彻实事求是提出了“四个就要”(7)“四个就要”是指:“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5—26页。的要求。这“四个就要”既强调要深入实际、把握基本国情,又强调要“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这实际上是把毛泽东思想“活的灵活”三个基本方面中的两个,即“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有机统一起来了,实现了真理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不仅如此,习近平同志还强调实事求是与理论创新的统一。事实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是习近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理论创新。
第二,对实事求是这一“活的灵魂”基本方面的新运用。习近平同志没有停留在对实事求是内蕴的新揭示,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对“活的灵魂”中关于“实事求是”这一基本方面在新时代的新运用。具体而言,这一运用主要有两大表现。
一是在国情、世情的认识问题上,习近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作出中国“历史方位”和世界“深刻变局”的新判断。在国情问题的判断上,习近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历史方位作出新判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世情问题的判断上,习近平同志同样坚持实事求是,反复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于中国“历史方位”以及世界“深刻变局”的科学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论基础。
二是在工作方法上,习近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在新时代特别要求领导干部讲认真、抓落实,强调为政之要贵在有恒,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注重落细落小落实,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要久久为功,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要养成绣花功夫。如果说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这一“活的灵魂”基本方面的运用重在“求是”,即更多强调的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着力探寻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那么习近平同志关于实事求是这一“活的灵魂”基本方面的新运用则重在“实效”上,即特别强调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八项规定”之所以能有很好的效果、产生深远影响,就是因为发扬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抓出了实效。
(二)对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的光辉一生,就是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人生。从“活的灵魂”中关于“群众路线”这一基本方面的维度来说,毛泽东思想集中表现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唤起群众、领导群众、为了群众。毛泽东之所以在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真正走入了人民心中。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毛泽东从来不是抽象地谈人民的利益,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一系列重要论著,认识到“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赞扬农民运动“好得很”(9)《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强调贫农是“打倒封建势力的先锋,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业的元勋”(10)《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深刻道出了“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11)[美]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的道理。在毛泽东这一系列论述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整套深得人心的革命口号,如“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等等。当然,共产党得人心,不仅是因为其口号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因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使这些口号变成了现实,得到土地的农民成为支持中国革命的最可靠的力量。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毛泽东还总结出了“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无限循环”(1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899页。,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群众路线的内涵意蕴作出新阐释。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贯彻群众路线提出了“四个就要”的要求。这“四个就要”既重申了群众路线关于人民的决定作用和党的根本宗旨的基本观点,又抓住了新时代贯彻群众路线的关键——“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3)《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1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克服新时代党所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脱离群众的危险。同时,习近平同志还要求让人民作为我们工作的评判者,强调“人民是阅卷人”(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0页。,这与他一贯倡导的久久为功的方法论是一致的,即要求党员干部要以持之以恒地工作,创造经得起人民检验的业绩。
第二,对“群众路线”这一“活的灵魂”基本方面的新运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对群众路线这一“活的灵魂”基本方面的运用,主要有两大表现。
一是要求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立场问题是一个“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的价值哲学问题。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关于站稳人民立场“三最”的重要论断:“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7、139、135页。。“三最”的要求蕴含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来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赢得民心,必须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即“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赢得了民心,就能从容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能在不确定性因素增强的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因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只有真正把握和践行人民立场“三最”的要求,才能真正达到人民立场的最高境界,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44页。。
二是把群众路线这一“活的灵魂”基本方面的要求上升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高度。习近平同志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18)《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56页。为在新时代更好地贯彻和传承好这一“传家宝”,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分两批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又把群众路线这一“传家宝”进一步提升为新时代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在“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中,与群众路线直接相关的内容就占了三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充分体现了群众路线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
(三)对独立自主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通过深刻阐释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为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提供了坚实的哲学依据。当然,毛泽东并未停留在哲学论证上,而是把独立自主作为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要求把一切工作的重心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初作为共产国际一个支部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和共产国际的关系,就是一个关系重大的现实问题。党内有一些人只注重强调机械地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陷入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毛泽东则早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特别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9)《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毛泽东在这一句话中,连讲三个“中国”,目的就是要反对教条主义,倡导独立自主。但在遵义会议以前,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事实上都深受共产国际的制约。遵义会议是首次没有共产国际直接干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召开的重要会议,初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毛泽东要求独立自主不仅要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关系处理的根本原则,还必须成为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关系中必须坚持的一条根本原则。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强调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20)《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也正是在这样一条独立自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独立自主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独立自主的内涵作出新阐释。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坚持独立自主提出了“三个就要”的要求:“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9—30页。。概括起来就是回答了两大问题:其一,“事怎么办”的问题,就是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要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其二,“路怎么走”的问题,就是要求不能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不能走西化的邪路,也不走称王称霸、对外扩张的歪路,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由此可见,习近平同志关于独立自主的重要论述,核心就是强调民族自尊、自信,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置于自我力量的基点之上,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走自己的路、走和平之路。
第二,对“独立自主”这一“活的灵魂”基本方面的新运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对独立自主这一“活的灵魂”基本方面的运用主要有两大表现。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努力破解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毛泽东通过对内部矛盾(内因)与外部矛盾(外因)辩证关系的揭示,阐述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哲学依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同志从不回避矛盾,他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22)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5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化解自身面对的问题,特别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好新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依靠自己来解决自己所属时代面临的时代性课题,这正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核心要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集中回答了新时代的“中国之问”: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然,这一“中国之问”的总问题又包括很多具体问题。比如,如何克服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98页。,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
二是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倡导合作共赢,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独立自主绝非盲目排外,绝不是要奉行狭隘民族主义。习近平同志一方面深刻指出,“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2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69页。;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40页。。当前,“四大赤字”(26)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四大赤字”。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为回应这一“世界之问”,习近平同志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担当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主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页。。“全部理论”当然就包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是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来的。在中国,社会主义在提法上先后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毛泽东思想“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2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第二次结合”到“道路自信”
中国道路一路走来,“其成功的关键密码,就在于共产党人勇于带领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29)杨振闻:《走自己的路:中国道路成功的关键密码》,《求索》2020年第1期。。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据《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记载,1956年4月4日毛泽东召集有关人员到中南海颐年堂开会,针对苏共二十大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要求从中得到教益,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30)《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57页。。毛泽东还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要“不用或者少用苏联的拐杖”,“不要再像过去那样迷信了”(31)《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557页。。从毛泽东这些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出,虽然此时毛泽东并未直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但这一科学命题实际上已呼之欲出了,其精神实质就是主张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走好自己的路,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相继发表,标志着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上取得了初步成果。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为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理论准备。
在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由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经走了一些弯路,苏东剧变后一段时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一些人在道路自信问题上出现了认知摇摆。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同志正本清源,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道路自信。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历史思维,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两个历史时期既“有重大区别”,又“相互联系”,“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3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页。。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两个不能否定”的正确党史观:“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3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页。。摆脱历史虚无主义迷雾的笼罩,坚持历史思维,是坚定道路自信的思想前提。
第二,坚持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如果一个人连自己国家所走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性质的道路都搞不清楚,那其道路自信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坚定道路自信的基本前提。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另起炉灶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艰辛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页。,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境界的结果。因此,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科学社会主义;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发展历史辩证法的科学社会主义。
第三,坚持时代逻辑和历史底蕴的统一,不断夯实道路自信的认识根基。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的结尾部分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5页。这“三个具有”,阐明了道路自信的基本缘由。首先,就时代背景来说,我们所处的时代绝不是美国学者福山(Fukuyama)所言的“历史的终结”的时代,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蓬勃生机的新时代,我们要从新时代“风景这边独好”中坚定道路自信;其次,就历史底蕴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3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9页。,是从中国几千年文明史走出的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从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坚定道路自信;再次,就道路定力来说,我们要从广阔时代舞台和深厚历史底蕴中凝聚强大前进定力,增强道路自信。
(二)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准备的阶段。对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一切奋斗的目标,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3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9页。由此,毛泽东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基本布局。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宝贵的探索:在经济建设方面,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政治建设方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在文化建设方面,倡导“双百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986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首次明确提出“总体布局”这一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赋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的时代内涵:在经济建设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建设方面,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文化建设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在社会建设方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理念,推动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三)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论到全面深化改革论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一个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动力问题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他指出:“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39)[苏]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页。毛泽东坚持列宁的思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有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只是和旧社会的矛盾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40)《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不仅如此,毛泽东还要求正确区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只有正确区分和科学对待这些矛盾,才能把握好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生活的主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新时代,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以此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41)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习近平同志全面深化改革论的哲学依据仍然是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但又根据新时代的新情况作出了新发展。第一,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力。全面深化改革包括了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等,涉及众多领域,习近平同志抓住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要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第二,找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参考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深层哲学依据,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找准改革的对象,必须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真正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一把尺子,以此审视我们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凡是不符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地方,就是需要深化改革的地方;凡是问题比较集中的领域和环节,就是需要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环节。
(四)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从“铲地基”“建房子”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949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完成全国革命任务,就是铲地基,花了三十年,但是起房子,这个任务要几十年工夫。”(42)《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32页。“铲地基”,说的是要打破一个旧世界,推翻旧中国的旧制度;“起房子”,说的则是要建立一个新世界,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制度。“铲地基”很不容易,“起房子”同样很不简单。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不懈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新房子”的“四梁八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党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的经济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毛泽东的这些努力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他在制度建设上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对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作出系统总结,并完整论述了必须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二是强调要准确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但这种优势还需要通过治理效能的提升得到彰显。因此,习近平同志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时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交出版社2014年版,第90页。,“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4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全面改革”绝不是“全面改向”,而是要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关键:党的建设上的继承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是一个不断接续的开拓性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4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36页。因此,进一步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建设方面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有其必要性。
(一)从“要有一个革命党”到“必须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
党的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毛泽东强调:“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4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7页。但并不是所有的革命党都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正如毛泽东所分析的那样,中国革命肩负双重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要彻底完成这样的双重使命,“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4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82页。。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4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31页。,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要解决党内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关键是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5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32页。。越是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越是在新时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面前,我们越不能丢掉执政为民的本质,越不可在喝彩声中丧失自我革命的精神。
(二)从“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特殊国情(工业发展落后、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特殊党情(党内工人阶级出身的党员人数少、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大)出发,高度重视从思想上建党,认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5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52)《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页。,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武装党员干部,积极在党内开展思想斗争,采用严肃认真的整风,坚决纠正党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反对党内存在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在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同样注重思想建党,并认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5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9页。。而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则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同志认为,共产党人如果丧失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5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14页。。人的思想是人的行动的先导。在现实社会中,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落马,归根结底是思想上出了问题。同时,习近平同志还强调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5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94页。。制度建设不能单枪匹马孤立推进,而是要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做到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5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95页。。
(三)从“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以推进党的建设到“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我们党一贯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早在1929年,毛泽东就严肃批评了把军事和政治对立起来的“单纯军事”的错误观点,指出造成“单纯军事”错误观点的来源之一,就在于“政治水平低。因此不认识军队中政治领导的作用”(5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页。。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毛泽东又深刻指出,党的建设过程必须“是这样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5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5页。,以“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5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2页。。
在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更加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强调这是“党的根本性建设”(6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0页。,要始终把其“摆在首位”(6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8页。。共产党人必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原则、方向、道路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党内出现的宗派主义、码头文化、圈子文化,实际上都是政治涣散的具体表现。因此,破解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的质量,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弘扬共产党人的政治价值观。
(四)从建设“有战斗力的党”到“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从严治党。早在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就有关于党员管理的明文规定。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从严治党”的命题,但其从严治党的思想十分全面,其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有战斗力的党”(62)《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页。,以践行党的宗旨,实现党的使命。毛泽东从严治党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教育从严。如前所述,毛泽东特别强调无产阶级思想领导问题,要求对党内各种错误观点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第二,入党管理从严。毛泽东明确要求“必须坚决地阻止投机分子入党”(63)《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第三,党的纪律从严。毛泽东要求严肃党纪,强调“身为党员,铁的纪律就非执行不可”(64)《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6页。。第四,改进作风从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精辟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并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第五,惩治腐败从严。毛泽东要求坚决惩治腐败。新中国成立之初,严肃查办刘青山、张子善案件,就是一个铁腕反腐的典型案例。
在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从严治党思想。2014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并把它作为“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65)《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全面从严”的要求:第一,抓政治建设从严,提出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第二,抓思想建设从严,要求补足精神之“钙”;第三,抓组织建设从严,贯彻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第四,抓作风建设从严,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第五,抓纪律建设从严,要求把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第六,抓制度建设从严,注重把制度建设贯穿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之中;第七,抓反腐斗争从严,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四、结语
从上述“灵魂”“主题”“关键”三个维度的分析中不难发现,虽然形成的时代背景不同,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理论特征是十分明显的。第一,“活的灵魂”,是两大思想共同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毛泽东思想,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毛泽东思想共同的哲学基础,也是“一脉相承”的“根脉”所在。第二,与时俱进,是两大思想共同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毛泽东思想不仅是一脉相承的理论,而且两者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两者都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许多原创性观点,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达到了新境界。第三,人民立场,是两大思想共同的价值立场。两大思想都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科学理论。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