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邱县:实施生态水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2021-12-06
阳春三月,正值小麦返青、拔节时节,地处冀南的邱县,广袤的沃野尽享着渠水滋润,衣服上沾满湿润泥土的庄稼汉,看着“喝”饱的麦苗,脸上不禁露出笑容。
近年来,邱县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水网、林网、路网“三网”同建为契机,做活做实“水”文章,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4 5万亩耕地“喝上”渠水
“以往浇地,每亩大约60元钱。现在田间地头上就近取水,每亩不到10元钱,我这儿浇灌一茬水,能省好几万。”提起渠水浇灌的好处,邱县邱城镇石佛寺村种植大户吴东朝高兴得合不拢嘴。
2017年,他开始建设600亩的立体种植基地,但缺水一直是基地面临的“老大难”。
邱县是典型的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农业和生态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不仅用水成本高,还容易引发地表沉陷、中浅井水质污染等生态问题。
为彻底改善农田水利条件,自2020年起,邱县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基础上,按照“旱时能浇地、汛时能排涝、平时能蓄水”的原则,“三网”同建、水网先行,通过生态水网提高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据统计,2020年,邱县累计挖河渠65条、长178公里,建设扬水站19座、小型节制闸12座,连通坑塘89处,建渠边路220公里,林网植树38万株,初步构建起“三网”相配套的水生态环境。
今年以来,邱县继续实施“三网”同建二期工程,在全县7个乡镇217个村庄继续开挖渠道、整治坑塘。截至目前,二期工程治理支渠25条,实施调蓄坑塘5处,累计水网辐射面积达45万亩,调蓄能力达到1500万立方米以上,实现县域耕地地表水全覆盖。
河渠坑塘变身景观旅游带
老沙河穿越5个乡镇、全长30余公里,自西南至东北贯穿邱县全域,是邱县的“母亲河”。由于滥垦乱伐,老沙河两岸曾千疮百孔、破败不堪,狂风卷过时,周边村庄风沙四起,群众苦不堪言。
“三网”同建工程启动后,邱县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在老沙河两岸开发“高效农业带”和“景观旅游带”。
该县创新“公司+村集体+群众”的产业发展新机制,引导沿岸4个乡镇20余个村庄以特色农业种植公司为龙头,打造苹果、杏、黄瓜等瓜果、蔬菜及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
为丰富老沙河景观带建设,造林公司联合种植户在河两岸大面积增彩、增绿,不仅有金枝槐、红叶李等观赏树木,还有芍药、油葵等中药材和花卉。如今,在老沙河两岸,碧水、鲜花、香果,一派鸟语花香、滨河水乡的江南风貌。
面貌变了的不仅是老沙河。
“以前的垃圾坑变成了生态湖,湖边还有特色民宿,一到节假日,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这里观光。”邱县邱城镇“红薯小镇”段寨村村民李振习自豪地说。
借助“三网”同建工程“东风”,“红薯小镇”所有坑塘串联接通了上游山根渠,形成环镇水系。同时,组建闲散宅基地合作社,收储空闲宅基地20处,建设渔家乐、民宿,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助力村强民富。
“各乡镇因地制宜,宜坑则坑、宜塘则塘、宜渠则渠,开发利用空闲宅基地、庭院,发展都市农业,谋划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全面促进乡村振兴。”邱县县委书记李剑青介绍。
截至目前,邱县水网建设累计疏通扩挖河渠90条,长达232公里,连通坑塘126处,217个村庄实现地表水全覆盖。
生态水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3月26日,在邱县新马头镇东常屯村生态农业种植基地油桃大棚内,朵朵桃花在枝头绽放,农民正忙着给桃树掐尖、打杈。
“下一步,我们要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东常屯村党支部书记宋永波介绍,开展水网建设,让东常屯村有了充沛的水资源。依托龙头企业,该村要进行产业优化,大力发展优质红薯、果蔬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为村民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岗位。
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县,邱县在“三网”同建工程完成后,利用新增的地表水资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保障农民稳定增收。
截至目前,该县新增绿色生态农业种植1.5万亩,培育发展山药、蜜桃、文冠果、丝棉木种植等农业特色产业,新增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6500亩,主要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为落户当地的食品企业提供优质面粉。同时,通过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更多群众分享产业收益,实现共同致富,走出一条强县富民的发展之路。
今年,邱县继续实施“绿美邱县”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营造天蓝地绿的秀美家园。
(信息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