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例草鱼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的诊治
2021-12-06邱标增
○邱标增
近年来水产养殖业不断发展,养殖品种不断增加,但草鱼养殖在内陆地区仍占大部分。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苗种也通过网络信息的互通,改变了过去苗种只靠当地及周边县区供给的现象,江西、湖北、广东等地已成为我市苗种的主要来源地,同时也给鱼病病源的传播带来了不少的问题,根据我县近15 年的鱼病监测,从未发生的流行性溃疡综合征在近年开始在当地发生,此病感染性强、死亡率高,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损失,笔者对2020年发生的二例流行性溃疡综合征病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供广大水产养殖同行参考。
1.池塘条件
例1 中山镇新城村养殖户潘某,养殖池塘上下并列2 口,1 号池面积2.5 亩、2 号池面积2.1 亩,水源为中山溪流水,水源充足,池塘位置为山垅窝,建池时未设置独立排水系统,1 号池水流经2 号池而排水。水深均在1.8m左右,每口池设水车式增氧机2台,亩放养量草鱼1000 尾,鲤鱼100 尾,鲢鱼60,鳙鱼40 尾。发病时池水温21~23℃,草鱼规格1.1~1.4kg。
例2 城厢镇上东村养殖户钟某,池塘面积34 亩,水源靠下雨和池塘周边山涧水,水源不足,平均水深2.5,配备叶轮式增氧机5台。投放草鱼19500 尾,鲤鱼500尾,鲢鱼1000 尾,鳙鱼500 尾。发病时草鱼规格1.3~1.5kg。
2.发病
2.1 例一1 号池塘,2020 年3月20 日开始发现有几尾草鱼体表出现斑块状红肿,鳞片松动,随着病情严重,红肿部位鳞片脱落,鱼表皮发炎溃烂,病灶周边充血,几天后随着病情加重,病变部位扩大,并向深层溃烂,病灶在肌肉部位则露出肌肉,病灶在鱼鳍、鱼鳍基部或鳃盖头部则露出骨骼,有出血或脓状物渗出,病灶变白,病鱼部分散游于池中,部分群集于水源入水口。1 号池3 月26 日开始死鱼,当日死亡36 尾,后持续增加,最高时死亡180 尾,共计死亡750 尾,死亡率30%左右。2号池,3 月24 日开始发现症状,3月29 日开始死鱼,症状与1 号池相同,共死亡425 尾,死亡率20%左右。
2.2 例 二2020 年4 月1 日 发现部分草鱼体表红肿,后病灶发炎溃烂,严重的露出肌肉或骨骼,4 月6 日开始发现死鱼,4 月8 日至4 月10 日死亡2800 尾,共计死亡3050 尾,死亡率15.6%。
3.治疗
3.1 例一池塘,3 月28 日养殖户用阿维菌素全池泼洒,隔日一次,连用3 次,同时用恩诺沙星拌饵投喂,规格10%,一次量,每1kg体重,15mg(以恩诺沙星计),连用5 天,用药后一直不见好转。4月2 日咨询笔者并前往养殖场诊断为流行性溃疡综合征,当天1号池和2 号池同时用规格为40%硫醚沙星溶液,亩用120mL,用水2000 倍稀释,再加水全池泼洒,隔日一次,连用3 次。第2 天、第4天用聚维酮碘,规格7.5%,用量以聚维酮碘计,每1m3水体,45~75mg,用水稀释300~500 倍后,全池遍洒,隔日一次,连用3 次。用维生素C 和黄芪多糖拌饵投喂,连用5 天,4 月10 日停止死鱼。
3.2 例二4 月9 日用硫 醚沙星和聚维酮碘全池泼洒,用维生素C 拌料投喂,用法用量与例一相同,4 月15 日停止死鱼。
4.讨论
4.1 此病发病后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特别是例二池塘发生死鱼后第3~6 天内死亡数量达到2800 尾。
4.2 例一的2 口池塘因养殖存池量较大,24 小时都使用水车式增氧机,水质混浊,透明度低,例二池塘水源不足,水质老化,二例都存在春季投喂量大,水质恶化的现象。水质不良,存池密度高,池鱼抵抗力下降易诱发此病。
4.3 例一1 号池池水流 入2 号池,1 号池发病4 天后2 号池也开始发病,例二池塘周边也相连有池塘,但设有独立排水系统,发病后养殖户控制水源不外流,渔具不交叉使用等防护措施,旁边的另4 口池未发生病害。例一1 号池污染水是造成2 号池感染发病的主要因素,建议发生病害时应做好防控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4.4 例一2 口池发病后,养殖户使用恩诺沙星和阿维菌素治疗,5 天后未产生治疗效果,后改用硫醚沙星后,第3 天死鱼减少,第8 天停止死鱼。例二池塘因诊断及时,用药后第3 天死鱼大幅减少,第7 天停止死鱼。
4.5 笔者二个月后捕鱼时有前往调查,发现有部分病灶已痊愈的鱼,说明发病初期的部分鱼可治愈康复。
4.6 硫醚沙星使用时应注意,如使用碱性药剂后,需间隔72 小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