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

2021-12-06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互联网+

于 坤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可见,在新时代要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将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互联网+”时代解读

2015 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当前,利用互联网平台,医疗、金融、通信、教育、零售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可见,“互联网+”的实质是在互联网的引领下实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共享资源与信息已成为常态。随着wifi的普及,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迅速化,传播信息的途径多元化,互联网已成为青年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毋庸置疑,“互联网+”对教育教学领域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现代教育应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新的信息资源库,推进教育行业的发展,教育的开放性也更加凸显,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更加密切。因此,高校思政课也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借助互联网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

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已发生了改变。从微博到微信,再到微课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例证。“互联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传统的思政课带来了冲击。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的积极影响

1.“互联网+”可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由于理论性强、联系实际较少,教学内容也比较单调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处于被动。如何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能够吸引“00后”的大学生呢?借助互联网技术,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发展实践联系起来,无疑是明智的选择。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在课余甚至上课时间,主要是通过腾讯新闻、东方头条、微博转发、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等,获取时政新闻、热点事件和专家评论。可见,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应把钉钉、腾讯课堂、手机APP学习软件等新技术融入课堂,把枯燥的理论传授变成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形象化讲解,这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更具有吸引力。

2.“互联网+”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增强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人们随时都能够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高校思政课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任课教师利用雨课堂、对分易、腾讯课堂等平台开展线上教学,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线上教学呈现给学生,学生课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继续学习,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认识。可见,“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方式是比较灵活的,学生可以不受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在课余时间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继续学习自己错过的和感兴趣的知识点。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由于授课班级人数较多,师生交流存在途径单一和时间受限的问题,这导致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可弥补这一缺陷。课下通过智能手机,学生不仅可以交流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把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向老师请教。这种打破时空限制的互动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互联网+”推动了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因此,考核方式也要进行改革。考核的重点不是期末考试得了多少分,而在于平时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此,大多数高校都增加了思政课平时成绩的比重,由之前的20%提高到60%左右,主要考核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与此同时,随着网络、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思政课的期末考试可以采取在线测试的形式。目前,一些高校已采取无纸化考试,受到学生的欢迎。高校思政课的期末考核采取在线测试的形式,可以节约纸张,低碳环保;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以往的期末考试不仅需要印刷大量试卷,而且由于课程班人数多,批完试卷往往要用一周以上的时间。通过在线测试平台机考,学生提交试卷后,系统会根据学生的答题给出分数,不需要教师阅卷,节省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在线测试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在线测试的试卷由系统从试题库中随机组卷,选项也可随机,这就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也能有效避免抄袭现象。

(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的负面影响

1.“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性对高校思政课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冲击

随着微博、微信和手机APP学习软件等新技术的应用,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也都可以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评论,这对高校思政课所倡导的思想和理念带来了冲击。因为,在“众声喧哗的信息集散地,从来就不缺投机者、造谣者、煽动者……以近年来出现的英雄被污名化现象为例,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先后被质疑,一些不分是非、颠倒黑白、大放厥词的言论大行其道。”[3]对英雄的污名化却能迅速吸引大众眼球,甚至还有一些大学生认可其观点。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面临两难的困境: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各种消极、负面的错误思想和观点。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互联网传播的错误思潮和消极价值观很难明辨是非。因而,面对互联网提供的海量而又真假难辨的信息,高校思政课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和教育他们,也就成为其面临的新挑战。

2.“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导致学生对智能手机依赖,使思政课教学面临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通过智能手机可以学习、购物和休闲娱乐,使得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大大延长,一些学生由之前的“网瘾”变成了“手机控”。根据对驻青岛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近六成学生对手机依赖;由于互联网上信息的开放性和及时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就能获取自己感兴趣和有价值的知识,通过百度搜索大学慕课和网络精品课程就可以获得思政课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甚至有些网上的资料、讲课视频比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得更全面更深刻。可见,相对于较为枯燥乏味的课堂理论知识,手机上网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实用性,使学生无法抵制这种诱惑和吸引,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有些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玩游戏”“追剧”“聊QQ”、看体育比赛和娱乐节目等。于是,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上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4]由此可见,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时代,要想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平等交流和师生互动,使思政课教学由过去的单向传输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思政课教学氛围。其次,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和理论功底。只有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才能用理论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也有利于形成富于个性化的独特教学风格;“通过教师自身扎实的学识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大学生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5]再次,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教学理念中,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思政课教师要更好地发挥其引导作用,就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对理论内容进行生动的编辑和接地气的点评,熟练掌握雨课堂、对分易、直播授课、手机APP学习软件等新媒体新技术,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及时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唯有如此,才能融入“互联网+”时代。最后,面对互联网提供的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微信、QQ等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问题,对网络提供的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要用正能量积极引导学生,以消除对学生思想认识中的负面影响。

(二)创新教学模式,让思政课“活”起来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陈旧的教学方法使思政课缺乏活力和魅力。思政课要创新教学模式,除了使用多媒体教学外,还可以采用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等,把课程的重点内容、核心理论呈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师生、专家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在网络上随时进行交流、探讨和答疑。这些新平台的使用符合“0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让思政课教学变得有趣又有用,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贴近学生,使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下面就以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为例来阐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是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随着5G时代的到来,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与新媒体、新技术紧密融合,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020年春季学期,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学生不能返校,实践教学因此不能按原计划开展课堂教学和课下实践活动,而是采取了线上教学的形式。老师们通过校内“超星泛雅”在线教学平台上传自建课程资源,利用学习通、钉钉、腾讯课堂、QQ群等开展在线授课、布置作业、讨论答疑,引导学生线下自学,完成作业。同时,创建了经过认证的微信公众号“青大思政大课堂”,并开通了电子邮箱,用于接收学生实践作业作品。通过“青大思政大课堂”公众号先后举办了“抗击疫情,把思政作业写在祖国大地上”“我见证的家乡抗疫故事”“我见证的小康故事”和“大学生讲思政课”等主题作品征集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实现了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教学实践证明:微信公众号不仅拓展了线上教学渠道,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而且成为青岛大学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成为许多老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成为其他线上教学工具之外联系老师和学生的一个重要纽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了“以学为中心”。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打造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资源库。“青大思政大课堂”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诗词、散文、小说、日记、绘画、书法、朗诵、微视频等,使其不仅成为学生思政实践作品展示平台和思政课网络学习平台,而且成为我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平台。

(三)优化整合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建立、健全思政课网络教学的长效机制

高校思政课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能自主选择时间在网络上学习感兴趣的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也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需要对思政课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比如,对网络上同一门课程的资源整合,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既有影响力,又有教学价值的优质教学资源。这样,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就能获取所需的知识,以拓展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同时需要对资源进行加工处理,构建资源共享型的教学平台。由于各高校获得的资源因途径、侧重点不同而千差万别,而学生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成立高校共享联盟,不断推进高校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共享课程,使其他高校也可以共享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各高校的学生通过在网络平台上注册随时都可以学习。

在“互联网+”时代,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高度重视思政课的网络教学建设,并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大力支持,使思政课的网络教学走上制度化轨道。与此同时,学校应设立思政课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网络教学所需的各项设施。如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思政课在线课程和开展线上教学,并给予资金支持;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指导应计入工作量,给以课时补贴等。唯有如此,才能调动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积极性,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亲和力,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同时要整合思政课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健全思政课网络教学的长效机制。在推动“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时,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切实做到不忘初心,积极探索与“互联网+”融合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互联网+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