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党恩育人才,痴诚蜂业献一生
2021-12-06李位三
李位三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2100)
1935 年,笔者出生于安徽省淮北临泉县的农村,当时自然灾害严重,当私塾先生的父亲又患重病双目失明,养家糊口全落在了母亲肩上,吃糠咽菜养活了我们姐弟四人。
太阳照到黄土大地,1948 年临泉县解放,人民政府迅速恢复教育,小学校长党员王纯德派人走街串巷逐户动员学生入学。我有幸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全免了我的学杂费,进入学校学习。校领导知道我饿肚子上学,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坚持学习下来。后来在学校的安排下,让我担任校勤工俭学劳动部长,白天上课,晚上到城郊当农民夜校的 “扫盲教师”,课外活动时间开荒种菜,还常常在空余时间上街下乡宣传党的减租减息、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相关政策,在这期间虽然身体累,但是感到非常光荣。
1951 年,军事干部学校开始招生,我带头报了名,只是因营养不良,身体瘦弱,没有被录取。1953 年中学毕业时,想早日出来工作报效社会,接济家庭,考到一所中等专业学校继续学习。
读书期间,党的关怀和组织的温暖滋润了我的心田,我萌发了入党的意愿,从此便开始积极提升自己,努力向党组织靠拢。1950 年,我15 岁时,第一次申请加入共产党,1956 年再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到1960 年正式批准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56 年,我参加工作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1960 年,学校党组织安排我去北京参加“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养蜂师资进修班” 学习,结业后便和蜜蜂结了不解之缘,也改变我从教内容,从此走向了蜂学教学研究岗位,成为了我此生追求和业务上奋斗的方向,1962 年为安徽省培养了第一批具有养蜂知识和技术的专科人才。
1965 年,在我开始全力以赴进行蜂学科研工作时,开始了 “文化大革命”,我被安排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到 “五七干校”劳动。尽管如此,这段时间,我的初心未变,对党的教育事业和蜂业的热爱没变,对党的忠诚没变。在农村边劳动边偷偷地调查和记录当地蜂业资源和养蜂生产上存在的问题。1976年,“文化大革命” 结束,我恢复了职务,为了把失去的光阴补上去,迫不及待的开始开展工作,从1979 年起利用三年时间,领衔完成了安徽省中蜂和蜜粉资源的考察,填补了安徽省内中蜂和蜜粉资料的空白,促进了蜂业发展,我心情特别舒畅。
1980 年,学院恢复了蜂学教学,我担任应用生物系主任职务外,先后挑起了畜牧、农学、生物、蜂学教学的重担,1987 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 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不负所爱,有志事成。我把对党的忠诚倾注在蜂业上,在院大力支持和鼓励下,为探索 “蜜蜂王国” 的奥秘,我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默默无闻,苦心钻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教学上,我做到教书育人,获得两次院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基金会教师奖;在科研方面,先后承接科研课题11 项,并获得中国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 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 项,省级重大科研成果7 项。截至2020 年底,编著出版专著10 部(含合著),共发表论文108 篇。
我经常走出校门,利用技术优势,助力于国家脱贫攻坚战的推进,举办技术培训班近20 次,培训人员达1000 人之多,并深入山区,面对面传授养蜂技术,提高农民的养蜂生产水平,凡是经过培训并坚持养蜂的蜂业生产者,都已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为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
1995 年。我退休后,仍然奔波在长江南北推进养蜂生产。现在因年老体力不支,开始伏案撰写养蜂专著和论文。在发表的108 篇论文中,退休后发表77 篇,占71%。
笔者曾任中国养蜂学会理事,全国中蜂协作委员会委员,蜜蜂生物专委会会员,安徽省蜂业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蜜蜂产业商会名誉会长等职务,还义务兼任一些县蜂业协会的技术顾问。
由于我的努力取得一些成绩,党和国家给予了我一系列的荣誉和奖励,1995 年,授予“全国优秀教师” 称号并颁发了奖章,两次被全国中蜂协作委员会评为“教学、生产先进科技工作者”,2010 年荣获中国养蜂学会授予的“中国蜂业科技突出贡献奖”。
回顾我成长经历和为蜂业奋斗的过程,离不开党的培养和师生对我的帮助,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党又向我颁发 “光荣在党50 年”纪念章,使我感动至深,党给了我温暖,给了我力量,给了我荣誉。
当听到“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我的身,党的光照我心” 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与我心心相印,情感相通。这歌唱出了我的心声,唱出了我艰辛成材之路,唱出了我忠于党,忠于蜂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