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养中蜂引种不宜贪多求规模

2021-12-06李家勤

蜜蜂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空箱巢门蜂场

李家勤

(贵州省贵阳市园林路108 号,贵州 贵阳 550005)

在我的小蜂场中,从2021 年3 月15 日15: 30 飞来1 群中蜂进入了我的诱蜂空箱。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自己飞来并进入空箱的共有6 群蜂。这是我自办小蜂场二十多年中第一次遇到自己飞来这么多蜂群,对我这个正需要扩群的养蜂人说来无疑是件喜出望外的幸事。高兴之余,在与他人分享快乐时却听到了一件不和谐之事。有位村民讲,在离我的小蜂场约1.5 km 的一个寨子里有人在2020 年一次性购进了数十群中蜂,由于养蜂技术不到位,又缺乏管理蜂群的经验,结果在半年多时间里购进的多数蜂群逃之夭夭,另有少量蜂群因病虫等相继死亡。花了钱费了神忙活了半年,却一无所有。本人认为:初次养中蜂者引种时不宜贪多求规模,还是循序渐进较为妥当。当然今年飞到我场的“自来蜂” 这么多,是否有他家的飞逃蜂笔者很难分辨,不过在离我小蜂场约300 m 的一个高压变电所围墙砖缝内,有人去年底就发现了1 群中蜂,我也亲自去看过多次,这群蜂至今仍从墙缝中进出,很是繁忙。由于是个高压变电所,墙头上又安装有铁蒺藜,所以无人敢冒险破墙取蜂,只能任其自由发展了。

既然谈到了有人飞逃数十群中蜂的事,而且这事的发生地又离我的小蜂场很近,下面我根据当地环境情况谈点可能造成飞逃的原因供初学养中蜂的朋友参考。

1 养蜂技术和养蜂经验很关键

我从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致富经栏目中看到,很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都曾遇到过多种多样的挫折或失败,为此不得不从头学技术求经验,不少人还走上了外出打工学技术的道路,然后回过头来再创业。这类事例,电视上讲的很多也很清楚,在此不再赘述了,总之技术和经验是创业的关键。

2 蜂箱也很重要

2020 年我托人从网上购进3 套意标箱,与我自制的旧木板箱混放在一起,一年多来却没有一群“自来蜂” 入住。这意标箱是用松木烘干制成的,并涂有蜡层,本人认为这松木板是烘干了,但松木味一时难清除,中蜂嗅觉特别灵敏,有异味的住所蜂群住不长久,应把新购进的蜂箱开盖晾晒后再用。我自制的蜂箱是用农村拆迁老房中的旧楼板钉做的,绝对既干透了,又无味,蜂群很喜欢。

3 当地的环境也非常重要

当地是个5 km 长的东西走向大山沟,山上有多个天然林防护站,沟底是条季节性河流,干旱时期河水断流形成很多大小水塘,最利于蟾蜍、蜻蜓、胡蜂等繁殖,因此当地中蜂的天敌特多,如不及时管控也容易引起蜂群飞逃。

4 蜂箱的摆放场地也不可小视

据知情人介绍,这位中蜂引种者是把蜂箱摆放在地势较高的农村公路边,我曾去看过这地方,但未找到人和蜂箱,估计是垮场后撤离了。在公路边既有地面震动又有物体晃动,这些都不利于蜂群发展。有人曾在养鸡的院中摆放蜂箱,结果引起蜂群大逃亡。

5 中蜂的箱与箱的距离不能太近

我见过有人把2 群中蜂箱紧靠在一起,而且是巢门同方向,就同电视里意蜂箱的摆放一模一样。这种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我初养中蜂时就因2 箱相距太近而造成中蜂飞逃,现在我同方向巢门的箱距都在1.5 m 以上。

6 初养中蜂管理要讲科学(实际是个技术问题)

2016 年,我在贵阳市花溪区燕楼乡帮朋友养蜂时,遇到一位新手在对引进的蜂群进行开箱管理后,竟把所有的活框都紧紧地挤在了一起,框间未留蜂路,完全破坏了蜂群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这样的管理方法只能造成蜂群逃跑或死亡,别无其他生路。众所周知,中蜂活框的上梁宽25 mm, 两边各有4 mm 的蜂路——框与框之间最少要留出8 mm 的蜂路。试想,巢脾间蜂路没有了,蜂群还能生存吗?我的做法是:在蜂箱内壁承载框耳处每隔33 mm 划一道竖线,每次活动巢框复原时,都以这条竖线为基准,重新摆放巢框。这样操作快,又能保证蜂路准确。且在流蜜期扩大框间距离时,这条线也是参照线,不会造成框距大小不均的现象。

一言以蔽之,想养蜂先学养蜂技术, 《蜂海问道》 《蜜蜂杂志》 等书刊是养蜂中的万花筒,可以先从网上买来学。

猜你喜欢

空箱巢门蜂场
蜂箱木巢门改梭拉门的简易方法及优点
邢台县蜂群南繁培育工作启动
污水源是春季爬蜂的元凶
垂直插入式闸板巢门
春季蜜源失收 转地放蜂步履艰难
黑布罩巢门防盗蜂效果好
有计划安排蜂场确保稳产稳收
基于ANSYS空箱扶壁式高大翼墙动力分析
集装箱码头残损空箱规范化管理措施
新型集装箱设计将减少空箱运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