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阅世与揽辔笼络

2021-12-06姜寿田

中国书画 2021年7期
关键词:沈尹默气韵书法

姜寿田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是这样一门艺术,它表现为审美形式,但却内蕴深厚泛化的哲理—形上哲学与自然之道。因而它并不仅仅体现为纯粹的形式,而且是内容积淀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意味则表现为气韵、神采、风骨、妙、逸等本土书法特有的美学范畴与审美意蕴。它是人物品藻的美,是自然的人化。“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美感。”(宗白华《美学散步》)

书法的哲理形上性与文化性决定了书法世道人心与生命存在的相关性。这在魏晋实现书法文人化之后,便成为书法的主体特征。由此,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审美分离,书法成为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具有生命品格的艺术。李泽厚认为,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气韵生动、言不尽意、以形写神,构成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核心。文人书画的图式、趣味与价值由此展开。就书法而言,晋人以意言韵,人的风度、襟抱、学行反映到书法意的追求中。唐代张怀瓘创“神”“妙”“能”三格,以“神格”作为草书天才性的旨归,以此推崇王献之草书的天才性,并追配草圣张芝“一笔书”,抑羲扬献,为盛中唐狂草的崛起开辟了道路。而在这之前,初唐李嗣真《书后品》对“逸品”及张彦远对“自然”的推崇,在唐代初中期皆未发生整体效应。至晚唐宋初逸格才经由朱景玄《唐朝名画录》、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对“逸格”的推崇,而将“逸格”超于“神格”,使“逸格”成为书画品评的最高品级。

至北宋时期,书法的文人化臻于极致。作为一代文豪欧阳修、苏东坡、黄山谷皆将书法与文化高度融合。欧阳修以“唐宋八大家”之一及北宋文坛领袖之誉望开北宋写意书风,后继者苏东坡、黄山谷则以道德文章和气韵道义要求于书家,士必先具其器识而后言艺,所以书法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载道之具。苏轼说:“(书法)见浅、识狭、学不足,三者缺一,终不能尽妙。”又说:“世人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黄山谷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由此,苏轼、黄庭坚对《淳化阁帖》编纂者王著皆加以针砭,认为其学识不足—胸次之罪—而使大量伪劣之作窜入《淳化阁帖》之中。这使苏轼、黄山谷对《淳化阁帖》评价很低,他们平生创作也从未将《淳化阁帖》引为取法对象。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说:“书学所关,不仅在临写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读书阅世。山谷论书最着重韵胜,嫌王著的字工而病韵,说是他少读书的缘故。山谷论学习古人文学也说,须观其规格及其总揽笼络。这总揽笼络四字就包括读书与阅世在内。要得字韵,就非得有这种修养,使眼界不断地开扩思想,不断地发展不可。”(《沈尹默论艺》)

对于书法之“韵”来说,韵不是风格,也不是技法的总和,而是由学识与人格学养所综合形成的书法儒雅品格与气息境界。它超越于风格与技巧之上,而成为人的主体性显现。■

猜你喜欢

沈尹默气韵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沈尹默义助李大钊之子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