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涵养:甘肃陇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1-12-06安奇贤

民族艺林 2021年2期
关键词:村寨民族旅游

安奇贤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自国家民委等部门2009 年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以来,我国迄今已有1057 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成功实施挂牌。2013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上提出了发展有历史记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美丽城镇。以此为契机,民族村寨旅游迅速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是依托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和民族生态而存在的一种新型的生态旅游方式,也是目前游客比较热衷的旅游形式。随着民族村寨旅游的兴盛,国内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民族村寨旅游的概念、发展模式及其相关策略的研究,如罗永常、唐雪琼、车振宇、马晓京等,既有对宏观理论的深刻阐述,又结合具体的村落进行了详细剖析。但就全国村寨旅游研究比较来看,南北差异还很大,北方村寨旅游研究比较落后,甘肃文县白马藏族的村寨旅游研究更处于积累阶段。如何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模式,找到一条适合本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路径,从而保证村寨旅游朝着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前进,这是各类民族村寨旅游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努力提高文化涵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旅游的实质是使游客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体验,民族村寨旅游对文化的吸收和期许很大,关注点更放在民族村寨释放出的文化上,诸如村寨居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等。要加快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抓住这些关键要素,让文化积极帮助村寨发展,持续让村寨旅游在文化的浸润中健康发展。

要坚持文化的核心地位不动摇。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期,[1]以少数民族村寨为依托的非物质文化更被当成瑰宝。非物质文化是指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不可否认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全国脱贫、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受到极大的挑战,各种少数民族文化正在快速消融,或者说被虚化甚至渐渐消失。为之,发展民族村寨旅游,保护文化、抢救文化就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要坚持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展现文化应有的内质和品位。提高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提高文化自觉,如此,才能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加深民族文化与村寨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形成“自知之明”,从而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的自主地位。

要坚持探索“活态”保护的途径。以非遗为基础的白马藏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已为当地带来了比较可观的经济收益,根据甘肃文县铁楼藏族乡综治办主任班志军介绍,“旅游业已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去年全乡接待游客11.5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 多万元,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7 万多人,收入达到1000 多万元”。[2]这仅是非物质文化初步创造的经济价值便十分可观。在经济发展中,要持续让文化发挥它的功效,就要在保护策略上考虑到非物质文化的存在区域,划分明确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建立全域生态旅游的大观念,保留文化依存的核心区域和相关区域;考量文化发展和流变的大趋势,实行保护性开发旅游的策略。亦即是说,既要加大力度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使当地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又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并动态地向前发展。[3]总之,要紧紧围绕文化发展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从根本上保护少数民族村寨的非物质文化,让文化持续成为村寨旅游的核心和后劲,让文化成为村寨旅游的依托和招牌。

二、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为可持续发展保本

文化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是发展的途径和保障,教育问题作为文化传承的根基,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甘肃陇南白马藏族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非常低,大多数村民的教育程度为小学文化水平,尤以女性为主。在问卷调查中发现,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的常住女性居民几乎全是文盲。这种情况,当然难以实现文化自觉,更无从谈起文化自信。为了提高村寨居民的文化涵养,有必要分级进行各种基础知识和道德涵养的教育。

要对村民进行文字扫盲式的基础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村寨旅游中,每个村民都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者,是一个活的文化标本。无论从抢救民族文化的角度还是从村寨旅游发展的角度,都迫切需要对村民进行成人教育。一是要坚持发展国民教育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调动村民的参与性和活跃度,将惠民和育民相结合,完成基本的扫盲工作,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化能力。尤其是青壮年,他们承担着村寨发展的栋梁之职,他们的文化水准和道德品质更直接对村寨旅游产生巨大影响。二是要注意提高村民的道德涵养,鼓励村寨居民始终能以理智和负责任的态度诚实地宣传本民族的文化,能始终以质朴的精神和热情积极地蕴养本民族的文化,优化个体和集体的生存空间,夯实民族文化堡垒,让人人成为文化的实效代言人,实现文化与文明的紧密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切实发挥各个村寨传习所的教育功能。传习所是离村民最近的博物馆和知识库,是护佑村民精神文化信仰的空间,是村民完成自我人格和价值的场所。根据《甘肃经济网》最新发布的消息,铁楼乡已建成8 个民俗文化传习所,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60 多人,其中5 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以此为基础,应该进一步建立以传习所为轴心的教育体系,实行线上和线下教育,保证基础教育,尝试专业教育,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文化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心理情感、精神求知和信仰维系。

要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村寨后代持续进行国民素质教育。教育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内容直接决定着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家庭、学校和社区应该联动进行规划,确保民族文化后继有人。家庭教育也是家族教育,是家庭生命所接受的最初的和最重要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通过切实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喜爱和珍惜本民族的文化瑰宝。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5]是进行民族群体性教育的自然机构。社区的言语和动作在无形中进行习惯性的教育,如在文化展演的方式、文化礼仪的提倡、文化内容的传播上,都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和思想灌输。学校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当地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能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并以突出民族文化为特色,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给村寨学校和村寨教师以灵活的招收机制和考评机制。当地学校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办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可灵活设定自己的教育模块,进行双语式的教学模式,以白马藏族文学文化辅助基础教学。

针对民族地区各村寨落后的教育面貌,在教育方法和模式上应该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方法,制定有效的措施,积极跟进村寨旅游的发展进程,让文化为旅游发展助力,确保村寨旅游发展走上一条稳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打造“一村一品”的建设模式,优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每个民族都有与众不同的风情特色,每个民族村寨都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民族风情。文化涵养越好的村寨,民族风味越为浓郁,其个性特色也更加突出,对外界的感召力也更加强烈。所以,在推进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务必要认真考察各民族村寨的具体特点,充实各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内涵,打造和而不同的村寨风貌,确实做到“一村一品”,让多样性成为拉动少数民族各村寨旅游的准绳,从而优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要科学评估,合理规划,做到自然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旅游是一种“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亲身的、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感知的交流与传播”。[6]旅游感知的发生因地因人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是游客在旅游中获得愉悦感的基础心理,从长远角度考虑,是保证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很重要的评价指标。要提高游客的愉悦感,也就是要提高村寨的游憩使用价值,这首先与村寨对自身旅游价值的合理规划和界定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村寨和文化传承人、相关专业研究学者共同商讨,合理布局,科学谋划,充分考虑和利用村寨的各种资源,强调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村社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的优势,把经济发展与特色民居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7]要突出自然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建立以保护为主的村寨组织和管理体系。

甘肃陇南文县政府已成立了“白马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概算9.98 亿元,具体对13 个白马藏族村寨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并形成了12 个旅游子项目,3 个国家级少数民族村寨赫然在目,分别是“草河坝演艺文化基地”“麦贡山民间文学体验区”“石门沟农耕文化体验基地”。目前,对于村寨特色的定义是非常突出的,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定位与资源基础不完全对口。诸如麦贡山村寨地处海拔1800 米的山巅,周围被高大的山峦自然环绕,山上树木葱茏,寨口却豁然开朗,可对周边一览无余,村寨在闭合之间,恬静安然。在调查中发现,麦贡山民风淳朴,文化蕴藏深厚,村寨居民班杰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池哥昼”的代表性省级传承人和白马藏族木雕传承人,而由县宗教局承建的项目仅将村寨的特色定义为“民间文学体验区”,显然对村寨特色的定位比较狭窄,旅游发展的吸引力由此减弱。二是文化的显性展示和实际定位不完全符合。如石门沟的特色在于以寺庙文化承建起来的自然风景区,村落整体布局依山上流淌下来的溪水而建,显得十分“窄曲”“幽静”,颇有古村寨的韵味;在人文方面,该村是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汉族民众最深的一个村寨,也是民族文化交流最深的一个村寨,汉文化与藏文化充分交融交和,“汉化”与“藏化”共同存在。近些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一定程度上,石门沟的“藏化”现象更为突出一些。由此看来,汉藏一家亲式的民族村寨旅游才更符合石门沟的实际情况。

草河坝是白马文化原生态旅游建设区的代表,是当地政府和旅游公司重点打造的民俗文化集结地,也是白马文化研究的核心基地。草河坝地势相对低缓,群山连绵相接,环水而走,白马河水穿村而过,人们经济实力均值较高,村寨楼宇等建筑考究,拥有大型的白马演艺广场,场内娱乐设施比较齐全,配置也比较先进。在未来的民族村寨建设中,应该积极地保护好当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以村寨整体协同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家园模式为追求目标,持续拉动特色村寨旅游业的发展。[8]这是草河坝的未来发展之路,是以人才为基础建设和深厚的文化蕴藏为核心的特色民族村寨的必然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构建“固本扩边”的建设格局,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地基

所谓“固本扩边”,是在“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对村寨旅游建设整体格局进行构建,通过分层递进的方式,实现各级资源的优化配置,围绕民族文化谋求村寨旅游发展的大局面,让村寨旅游助力乡村大发展,促进村寨经济文化的全域发展,最终实现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夯实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16 年1 月,李忠斌在《民族研究》上发表了《固本扩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理论探讨》一文,提出了有益特色村寨建设的“固本扩边”理论。“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本”是指单纯的形成该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包括服饰、建筑、饮食、语言、制度、民间工艺、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方法,它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甚至是半隐性的,但在历史的发展中被保留下来,成为支撑民族前行的一切内容和形式,是该民族生存的标志。广义之“本”和狭义之“本”同根同脉,它更囊括了其他的外在因素,更多指民族村寨整体的发展和建设。固本扩边其实是一个圆形辐射圈的理论,“本”是核心和重点,“本”依靠“边”的支撑。“固本扩边”就是指特色村寨建设中要以民族文化为出发点,通过文化内部机制的建立和外部环境的营造,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整个过程要重视“本”以及与“本”有关的各个“边”。[9]

围绕着“固本扩边”的精神理念,在民族村寨旅游建设中,要紧紧抓住民族文化之“本”和民族文化建设之“本”,处理好一切“本”和“边”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格局。第一,在理论方法上,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心之一,就在于对传统生态文化进行传承创新,使其走出现代性困境,赋予其新内涵和发挥其新功能。[10]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只有民族文化传承的好,民族建设才不会走弯路。任何文化的创新,离不开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文化的命脉关涉村寨的发展,进行各种创新性的发展,是民族村寨的必由建设之路。“白马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就是本着传承和创新所进行的典型的“固本扩边”工程。第二,在民族发展思路上,确保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政府、村寨和村民应该葆有清醒的头脑,从宏观发展的方向,建立民族文化本位思想,相商相从,设定长期有效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确定有益的村寨建设思路,妥善安排好村民的生活,既不以眼前的生活妨碍以后的发展,也不以有限的经济利益危害长久的文化发展,思大局,想大计,以“本”定“从”,以“本”护“从”,有效推进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第三,在村寨建设顺序上,分出层级,设定先后,实行优先发展和帮扶共建的双向安排。一方面,启动重大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一批文化氛围浓郁、文化保存良好、自然地理环境优渥的村寨,通过南北共建、省市共建、县村共建的方式,帮助其入围高水平的村寨旅游行业。另一方面,重视其他民族村寨的发展,鼓励村寨居民突破传统思维限制,找寻有价值的旅游视点,让民族文化在所有民族村寨得到重视和复兴。村寨自身要善于发现和创造适宜文化旅游的特点,积极吸取前期村寨旅游发展的经验,量身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积极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资源,本着全域发展、平衡推进的目标,扎实帮扶这些村寨早日跟进发展。

就陇南民族村寨目前的发展现状来说,在理论方法、发展思路和建设顺序等三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非常明显。诸如,旅游服务质量欠佳,旅游旺季持续时间太短暂,旅游发展态势并不突出,村寨之间相互衔接并不密切,村寨旅游的增长点并不突出,村寨之间平衡问题还未得到足够重视。这些问题都属于“固本扩边”的范畴,如若不能有效解决,将大大影响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固本扩边”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只有深根厚植地涵养民族传统文化,以传承为基础进行创新,建立民族文化本位思想,构建分层推进的全域旅游格局,村寨旅游才能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非遗文化为资源的村寨旅游才能落到实处,并获得长久的发展。

五、强调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确保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实质就是借助经济发展保护好民族文化,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以文化为吸力拉动经济的发展。总之,就是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然而,要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难题,尤其是“民族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等也需进一步深化研究。”[11]

将文化的理念贯穿在日常旅游中,实行文化建设。如设立体系严密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当地生态的健康发展;充分发展网上业务,建立一套真实有效的旅游数据库,甄选有益于旅游建设的经验数据;日常服务做到智能化,分层级实行网络覆盖,设置大型电子屏幕,连续播报民族文化内容,购置专门用于讲解的电子设备,内存生动而独立的民族文化的介绍,设置3D 等多媒体影视厅,深度还原文化的原真性,让民族文化知识的宣传更加到位,可在宾馆等歇息处摆放随手可触及的简报书籍。如此,旅游者才能真实深刻地体验民族村寨文化,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人数。

必须实行经济反哺文化的策略。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政策制度,明确表明经济支持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比例、重点和方向等。要对经济收入和支出进行详细的规划和明确的预算,提取适当比例的经费,持续用于不断更新的文化建设,诸如村寨村貌的建设,村民教育的投资,学者研究经费的投资等。要把一切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确实让经济为文化发展护航。

以非遗为基础的村寨旅游实质就是白马生态文化新功能的体现。由甘肃陇南文县发布的《民族团结绽放和谐之花——文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系列报道十二》中提到,“文县将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力争白马民俗文化产业园、白马人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县展示园尽早开工建设。”可以看出,白马藏族村寨旅游的建设是甘肃陇南文县全域旅游的核心内容,也是甘肃陇南文化旅游发展的一面旗帜,属于全新的生态旅游。它的发展必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帮助村民们更快找到脱贫和致富的出路。在推动特色村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守住发展的底线和生命线,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坚守。否则,失去了文化的涵养,民族村寨可能会获得一定的发展,但终究会在历史前进的潮流中失去前进的力量,尤其是对于甘肃陇南的白马藏族来说,地理位置很不占优势,在目前南北差异本身比较大的情况下,一定要坚守自己的特色,民族村寨才能稳扎稳打,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猜你喜欢

村寨民族旅游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锅巴粥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