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范生“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1-12-06卢俊勇
卢俊勇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儿童发展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重庆 400700)
只有充分认识儿童,才能真正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未来教师,师范生工作与研究的对象是儿童,因此,对于儿童心理认识越是深刻,就越有利于他们将来能够顺利地开展工作。基于这种认识,师范生在职前培养过程中都要学习“心理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法以授受式为主。师范生学习缺乏兴趣,思维未能得到训练,难以养成儿童心理意识、态度与行为。因此,应该通过专题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通过提问与论文的方式,指引师范生学习。师范生通过回忆与观察收集与心理经验,作为增进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除此之外,师范生利用经验对心理学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培养批判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师范生对同一专题相关理论,进行对比、对照、分析、综合、判断,结合持有的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的结论与观点,达到训练思维、培养反省思维的目的。[1]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专题学习,师范生养成关注儿童心理意识、态度与行为,多从儿童心理角度出发,较为合理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一、“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上,在“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师范生解读与阐释教材内容。师范生聆听教师讲授,结合自己对教材内容的阅读与理解来学习。教学评价通过考试来完成,强调师范生对教材内容的精准记忆与重现。由于未能结合已有经验进行学习与研究,师范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只是死记硬背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术语,累积一些不能运用的知识,思维僵化。研究精神没有得到培养,师范生更容易养成智力奴性。最为重要的是,没有形成儿童心理意识,在认识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时,不能做到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去进行思考与探究。
第一,师范生缺少兴趣,学习积极性低。一般而言,从学习心理学理论直到运用,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其次,是将心理学理论与己有经验加以对照,利用自己的经验来检验理论正确与否,对心理学理论进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再次,就是将经过验证的理论运用到工作的对象也就是儿童的身上。众所周知,人们在认识新的理论的过程中,必须要运用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去认识新的理论。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少来自教师的指导,并未有意识地将自己儿童期的心理经验运用起来。除此之外,师范生也没有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观察现实生活中儿童所获得的心理经验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体会到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对于心理学的学习与认识仅仅停留在字面阶段,没有理解、体认、运用。自然而然地,师范生不相信自己所学习的心理学理论,也就不能将这些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了。缺少了运用,师范生难以看到学习的实际效果,自然就缺少了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第二,师范生盲目服从,思维未能训练。“心理学”课程教学,没有联系师范生的已有经验,没有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没有将观察与师范生的学习结合起来。这种方式,本质上是灌输式教育。比如,在讲授儿童认知理论时,教师只是分别介绍不同心理学流派,比如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以及建构主义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只有理论的罗列,除此之外,别无其它。众所周知,教材内容,大部分是基本常识。从无中不能生有,从教材上产生的只能是简单的思想。仅仅想通过系统地学习教材来培养师范生的思想,无异于缘木求鱼。仅仅只是学习教材,不能切实培养师范生的能力,也无助于师范生思维的训练,只会引发思维的混乱。师范生只是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术语,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根据所学习的心理学理论来采取教育方法与措施。没有理解,没有运用,只是一堆无用的垃圾,只会让师范生痛苦地陷入谜团。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被动,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师范生仅仅只是接收、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思维没有得到锻炼,容易养成思想懒惰、盲目服从的习惯。
第三,师范生本能冲动,缺少儿童视野。由于所学内容,无法与已有经验相结合,师范生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些心理学理论是与生活相脱节的,理所当然地难以对师范生产生影响。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养成师范生关注儿童心理意识。也就是说,引导师范生在分析、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时,多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但是,现有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无法达到这个目标。师范生只是囫囵吞枣地学习了一些理论,没有理解、没有体认,更没有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理论仍然是与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是脱节的,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影响。师范生在看待和处理与儿童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时,自然而然地还是以本能、冲动、经验方式来处理问题,而不是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心理学”课程价值
“心理学”在师范生职前培养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总的说来,“心理学”课程价值与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供师范生条件知识。通过“心理学”课程学习,师范生能够获得与儿童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相关的理论,师范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儿童心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从儿童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等方面对教育问题进行判断,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能够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误判,对儿童心理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处理与儿童相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的成因,就难以找到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原因是什么?如果教师不具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就会简单粗暴地认为学生懒惰不想学习,因此,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但是事实上却是学生觉得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呆板,所以才难以集中注意力。教师的批评只会让学生对教师、对教学丧失兴趣,影响儿童的学习。这就是教师缺少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再比如,有些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经常犯错。有些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学生马马虎虎、精神不集中导致了错误的发生,顺理成章地对儿童进行严肃深刻的思想教育。但是,实质上却是儿童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教师的这种误判只会加剧儿童在解答题目时的紧张感,于事无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的问题。
第二,培养师范生批判精神。师范生在学习“心理学”时,会接触到各种理论。对于这些理论,师范生如果完全照单全收,缺少批判精神,不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证实或证伪,就不能培养怀疑、批判精神。众所周知的是,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起源于怀疑。如果缺少怀疑,就谈不上批判,更谈不上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很多都是由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儿童所获得的经验所提炼出来的。对于这些经验的提炼,是否合理、得当,师范生应该认真审视。只有经过这个步骤,师范生才能真正相信、接受这些心理学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而对这些理论进行审视,其实是较为方便的。因为师范生可以通过回忆经验或通过观察经验来进行验证。无论验证的结果如何,师范生都必须要走这一步,不然的话,不加甄别地一律接收,就会养成盲从权威的习惯,形成智力方面的奴性,就难以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就无法在心理学方面创新理论。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师范生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进行探讨。通过探讨以及与经验对照,就会发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过程,过于绝对。简单地认为儿童进入15岁以后,就已经完全进入抽象思维阶段。但是,这并不是十分恰当的,事实是,即使是在成年以后,人的认知并不完全是符号式的,而还是需要借助一些具体的事实与经验来进行认知。如果师范生只是一味盲从、照单全收地接受皮亚杰的观点,就无法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判断,也无法真正认识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及各自特点。
第三,训练师范生反省思维。学习心理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所习得的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自己相关的经验加以对照,与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观察儿童所获得的心理学方面的经验加以对照,对这些理论进行证实或者证伪,或者将同一领域的不同理论加以对照、对比、分析,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反省思维的形成。教师就不能只是分别介绍不同心理学流派,比如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以及建构主义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不能只有理论的罗列,别无其它。对这些理论,教师应该引导对比、对照、分析、综合、观察和判断,不能只是一股脑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觉得无所适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去探究这些理论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哪种理论更接近实际情况,而哪种理论又存在着不足?教师应该引导师范生对这些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进行价值判断,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与看法。
第四,养成师范生儿童意识。师范生应该树立这样的一种观念: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儿童。他们要用对待人的方式去对待儿童,而不是用对待机器的方式去对待儿童。师范生工作的对象是儿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而不是一部部没有区别的机器。如果仅仅将儿童当成有待于注入知识的容器,那么,师范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的前景是可以预见的,他们的工作效果必然是低下的、工作的方式甚至是错误的,对于儿童的成长必定会造成阻碍。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要了解工作的对象,也就是儿童,不然的话,就难以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学科学化的问题。众所周知,教育科学化的基础是心理学。也就是说,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要达到科学水平,必须从儿童的心理出发。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世界著名教育家都非常强调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反对将教育工作视为一种本能或冲动的活动,而是一种理性、规律的活动,主张将教育工作从经验的层次上升到科学的层次。通过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以及杜威前赴后继的努力,教育的科学化已经初见成效。为了继承与发扬教育先辈的志向,在师范生职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儿童心理的意识、态度与行为。而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和强化师范生的儿童心理意识,防止他们将来在工作的过程中从经验或本能出发,简单、粗暴地对待儿童。师范生从心理的角度去教育儿童,可以减少教育误判,防止对儿童造成伤害。
三、“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旦我们对“心理学”课程的目的和价值改变,那么,我们整个的视角都将发生变化,包括“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的内容应该以专题的形式来组织。教师应该成为师范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能简单地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将教材中内容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其它的则一概不问。这样一来,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在心理学领域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有自己的独特的研究领域。简单地说,教师应该是一名研究者,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既要有一定的广度,也要有一定的深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组织专题的过程中,充分掌握与专题相关的不同理论与事实,才能引导师范生进行对比、对照、分析、综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充分了解、洞悉专题研究的学术前沿,在持有正确的主张与立场的前提下引导师范生合理地看待与专题相关的理论,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师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才能带领师范生通过观察和记忆所获得的经验的基础上对心理学理论进行批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一来,师范生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对比、对照、分析、综合、观察、判断以及得出结论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训练。而这个思维的序列,就是反省思维的过程。
大致看来,“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专题[2]:
1.身体与思维活动之间的关系
2.智力行为的一般方面
3.本能与冲动
4.情绪
5.意志力的刺激物
6.习惯与联结
7.注意
8.辨别
9.感官和感知
10.观察与识别
11.时空的感知
12.想象与表象
13.记忆
14.思维的本质
15.推理的过程
16.情感
17.意志力的发展
18.性格
19.自我与个性
20.心理学与训练
(二)“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
每个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师范生的学习指定相关阅读材料。在专题学习的不同阶段,时不时地提出问题,用以引导师范生的阅读,或是检查师范生的学习情况。当然,在每个专题结束之后,要求师范生完成一篇与专题相关的论文。向师范生提出的问题以及论文要求,均在于帮助和检验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而不是强调师范生对学习内容巩固。教师应该明白,师范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是首要的,记忆是第二位的。教师应该提醒师范生: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心理学”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进步取决于利用师范生的经验、记忆。
与之相对应的是,师范生的学习方法有这样几种。
第一,阅读专题相关的材料。师范生规划好时间,进行系统地阅读。每天读一点,比集中在某一个时间大量阅读要好些。如果可能的话,每天一小时阅读。师范生利用掌握的较长的时间段来来组织学习材料,回答问题,完成论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首先,将阅读过程中没有理解的内容记载下来。其次,自己的经验、观察的内容如果与阅读过程中的内容相冲突时,应该记载下来。再次,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思维的习惯,不要试图去记住内容。要尝试去理解阅读材料,理解了自然就会记住。
第二,师范生通过观察与记忆,获得和唤醒与学习专题相关的经验,对学习的心理学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可以培养批判、探究精神,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在杜威看来,除了阅读之外,心理学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观察与记忆。[3]师范生通过记忆,可以唤醒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经验。当然,有些经验可能由于年代久远,无法回忆,那么,还可以通过观察周围儿童来获得。说到观察,我们通常认为自然科学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观察,而人文社会科学则不需要观察。其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同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是一样的。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观察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生生的儿童,我们要了解儿童,唯有通过观察才能获得心理方面的经验。这就意味着,师范生的学习,应该实现精神上的转变,充分利用自己的相关经验,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特别重要的是,应该将心理学的学习与儿童心理事实的观察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仅要观察,而且在观察的过程中,应该做好记录。师范生将这些经验与心理学方面的理论进行对比、对照、分析、判断,能够更好地对这些理论进行证实与证伪,能够更好地认识儿童心理。
通过观察获得儿童心理方面的经验与事实,用以印证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只有充分地理解,并且通过经验对心理学理论进行了体认,师范生才能真正养成关注儿童心理的态度、意识与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心理学方面的理论运用于实际。师范生可以对照这些经验进行心理学理论进行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与体认心理学理论。从人的认知特点来看,人认识新的事物,都是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但是,由于已有的经验对于人来说,往往是习以为常的,故而遭到轻视。师范生在学习心理学理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种情况,好像我们学习时所探讨的儿童与我们在课堂外所接触的儿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就是因为这种心态,师范生未能将课堂外的经验运用于课堂。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经验,两者处于暌隔的状态,难以互相滋养。如果转变思想,将理论的学习与我们已有经验结合,将我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关于儿童心理方面的经验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生活过程中,师范生接触过不同的儿童。师范生的侄儿、侄女、弟弟、妹妹,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师范生或多或少都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儿童心理方面经验。这些经验,是有助于师范生的学习与理解的。比如,我们经常说,交流是儿童天赋本能。师范生往往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是不相信,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经验。如果师范生通过观察,看到一个儿童改变自己对一部动画片的厌恶态度,非常认真地去观看这部动画片。原因在于要好的同伴喜欢它。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态度方面的巨大转变,是儿童想要更好地与同伴交流、玩耍,这是因为,相比对动画片的讨厌,儿童更喜欢与要好同伴进行交流。
改革后的教学应该是这样的。在学习儿童认知发展专题时,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师范生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比如提供皮亚杰的理念、布鲁纳的理论还有就是杜威的理论。教师应该通过提问促使师范生进行思考,比如,皮亚杰的理论与布鲁纳的理论有什么样的不同?又存在哪些相似的地方?杜威的认知理论与皮亚杰、布鲁纳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本质区别?三种理论中,谁的理论更接近儿童认识特点?你又是如何看待儿童的认知发展的?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师范生将不同的理论进行了对比、对照,对理论的相同点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对不同点进行了分析,通过自己的经验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判断,最后得出了师范生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整个过程,训练了师范生的思维,培养了师范生的反省思维能力,增强了师范生的心理学意识、态度与行为。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师范生与教师教育者,应该迅速行动起来,转变思想态度,通过专题的形成来组织教学内容,通过探究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这样一来,经由“心理学”课程学习,师范生不仅仅只是了解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更培养了批判精神,训练了思维,初步养成了反省思维,最终养成师范生关注儿童心理的意识、态度与行为。